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2021-11-24张占峰

现代交际 2021年22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民办高校师生

张占峰

(长春人文学院 吉林 长春 130117)

21世纪是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深入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互联网+”这一概念,这意味着“互联网+”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对于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互联网+”产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如何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全面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是值得每个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探讨和研究的课题。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民办高等教育要肩负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并且民办高等教育的受教育主体已经变成“00后”,这就给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结合个人工作经验,在查阅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民办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入手,深入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以供业内人士借鉴。

一、民办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缺陷

众所周知,民办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优秀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具体的实践中,仍存在诸多缺陷。

1.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缺乏实践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侧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造成理论缺乏实践操作性、存在滞后性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影响到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1]同时,民办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期以教师集中授课的“填鸭式”教育为主,造成教育模式僵化,课程讲授乏味枯燥,与现实社会脱节,导致大学生所学非所用,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最终影响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2.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较为单一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教材为主,采用集中授课的形式,不可避免地存在教学内容单一等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对其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民办高校办学倾向于专业课程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不足,思政课设置为考查课或者选修课,造成高校师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2]很多民办高校师生也因此产生错觉,认为思政课不重要,对今后的发展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忽视思政课程的学习。[3]另外,民办高校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普遍缺乏教育扶持资金,在课程设置上多侧重专业课程教育,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3.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未实现共享,利用率较低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存在认识不到位、共享覆盖面窄、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高校,包括民办高校在学科建设上偏重于理工科,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民办高校由于办学起步较晚,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再加之思想政治教育扶持资金不到位等因素的限制,很难保证思政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共享,亦无法提升其资源利用率。其二,网络资源是民办高校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民办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台。毋庸置疑,民办高校在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方面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民办高校在网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的丰富,在网络资源方面还有待做进一步的整合。其三,民办高校教师在面对大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重难点问题时,通常都是师生双向互动,而非多向分享。有些问题虽然是个案,但有共性,在此情况下,教师若单纯地去做重复性的解答,会浪费人力和时间,因此,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避免浪费现象的产生,已成为提升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效性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

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践中引进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信息技术,可以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长期以来,民办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教师的“填鸭式”理论教学为主,重理论而轻实践,忽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忽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换言之,未能从实际出发,激发起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都在呼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与改革。而在“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是一个重视学生兴趣培养、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探究式、互动性课堂,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以学生为本”。[4]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还体现在互联网技术等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如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微信群、QQ群等互动交流平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有效拉近了民办高校师生的距离,师生可以随时随地沟通和交流,创新了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为民办高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提供了可能性。同时授课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引进音频、视频、图像、微课、慕课、直播课堂等一系列授课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式,有着不同的优缺点,要结合教学实际内容和大学生的基本学情,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做到因材施教,彰显个性化教学,以此保证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学习中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个性化的发展。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

民办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教材内容为主,教师在研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集中授课的形式传授给学生,授课过程枯燥乏味、教育内容单一,制约了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而“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为大学生拓展了数字信息资源的获取渠道。一方面,它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足的限制,丰富了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相关学习资源,可以满足民办高校大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多种渠道学习调动了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加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提供了较大的可能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引入,民办高校师生获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的渠道变得更加丰富。教师可以引进视频、音频、图片等方式,结合热点时政,充实自身的授课内容,提升了课堂的生动性与趣味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与学生展开互动交流,学生可以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讨论中,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建议。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互动交流平台,通过推送先进人物的事迹等,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学生结合自身的需求,在制定个人学习计划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和平台,可以有针对性地查阅到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品课程,他们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制约,随时随地就能够获取优质的学习资源。同时,网络学习可提供在线教学、在线辅导、在线讨论,让师生实时互动交流,相互参考、相互借鉴优秀的学习资源,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共享教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共享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课程资源共享。民办高校师生可以在链接或者二维码的支持下,获得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源,随意结合自身“教”“学”的需求,选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第二,网络资源共享。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师生可以通过关键词检索等方式,快速查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便于拓宽民办高校师生的知识面;第三,教学重难点问题解答共享。教师在面对大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重难点问题时,在对其进行系统解答的基础上,可以将其视作典型案例,实现网络共享。互联网技术的一大优势就在于可供其他学生查阅,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民办高校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优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效益的最大化,节约教育成本。如在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时,可以通过网络查阅毛泽东思想形成及发展的相关内容,并实现网络共享。这样既便于大学生理解毛泽东思想,加深印象,又有助于大学生拓宽知识面,并获得全面发展。同时,针对学生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可以专题的形式进行系统的讲解,并实现网络共享,方便大学生随时查看,这对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理解毛泽东思想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互联网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当代大学生是使用网络的主力军,“互联网+”背景下的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填补领域空白,适应社会新环境、新变化,肩负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与持续发展,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唯有狠抓机遇、深化改革、不断求变、变中求新,努力加强正面引导,减少负面影响,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全面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方能实现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民办高校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民办高校图书馆电子书资源建设研究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以书画教育引领师生成长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育见未来共创美好——2019未来学校行业年会暨教育资源交流会圆满落幕
思政课,师生如何“动起来——因为扣准“问题链”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
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方式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