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现存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2021-11-22宋昭颐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17期
关键词:教学管理体育教师体育

宋昭颐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 100083)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指的是运用科学管理和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使用科学合理的改革方法,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提高教学管理效率,更好地完成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近年来,阳光体育教学改革在全国高校范围推行,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进行,体育教学的内容、手段不断创新,对体育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管理改革势在必行。在高校积极推进体育教学管理改革,对于完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安排、教学模式的改进、提高教师授课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热情,具有积极有效的意义。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大量查阅中国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相关专著、文献,阅读研究相关学术领域论文。

1.2 实地调查法

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单位现状与困境等问题进行调查与访谈,结合理论知识进行研究总结。

1.3 专家访谈法

针对前期实地调查初步结论咨询体育管理学专家学者、高校体育管理者等,结合实际问题提出管理对策。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分析

2.1.1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单一

体育教学以传统项目为主,新式项目选择较少,选修课种类也较少,学生不容易选到自己喜欢的体育课程,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习的兴趣。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误区,认为运动项目课堂讲授的知识不需要随时更新,甚至许多年都用同样的教案。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内容比较枯燥。由于高校体育班级大多采取学生选课成班的模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后缺乏有效的交流,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在课后不能得到巩固与提高。高校体育课的考核往往更注重学生身体素质达标率,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进步幅度的关注。教课堂教学安排时长不足,没有达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的144学时的高校体育课要求,体育运动项目具有易学难精的特点,如果不能有效配合课外练习,学生较难在一学期时间内熟练掌握一项运动技能。

2.1.2 教学质量监管评价片面

对教师的教学评价监督体系没有起到促进教学水平的作用。在搭建教学评价体系时,评判标准片面,评价主体单一,全校课程共用一套评价标准,没有专门针对体育教学特点的评价指标内容。另外,学生教学评价结果在教师评优、晋升过程中,教评分数占比很大,管理部门倾向于评价结果的认定,却不注重对评价过程的分析,容易导致教师教学积极性下降,教学标准偏离。对于学生评价教师的教学,个别教师为了取得较高的评价分数,会以较高的考试分数与学生“交换利益”,造成极坏的影响,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2.1.3 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体育课作为高校公共必修课,在大学生人才培养中起到基础性作用,但目前高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尚且不足,体育教学管理体系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及创新性。体育教师的师德师风和教学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管理改革的效果。多数高校的体育教师专项能力参差不齐,有些教师专业技能相对单一,不能满足高校公共体育必修课多专项教学的需要,对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协调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管理制度对教师约束力较弱,体育教师由于专项特点,会给人造成一种不服从管理、散漫松懈的管理风气,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体育教学管理改革的开展。部分体育教师运动专业能力很强,相对应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偏弱,学校在引进新教师时过多要求学历和科研能力,较少考虑教师的教学能力。

2.1.4 教学场地与器械配套不足

随着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高校人数逐年增加,人均体育教学场地逐渐下降,难以满足学生课余锻炼的场地需求,制约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效果。有的学校体育器材使用年限较长,存在器械不全、数量不足、老旧、损坏的现象,难以满足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外锻炼的需要,甚至使用中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学生缺乏充足的体育器具,会影响运动参与的乐趣,从而降低体育锻炼的兴趣。此外,体育课堂容量增加,会出现场地过载的情况。如遇风雨雪雾霾天气,室外课需要转到室内上课的情况,理论课教室短缺,场地更加拥挤,教学效果大大降低。

2.2 改善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现状的措施

2.2.1 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革与创新

在“互联网+”体育教学改革模式背景下,应保留教学中基础的理论知识,更新项目运动发展前沿理念,如国际高端竞赛技战术、科学跑步方法、减脂塑形锻炼计划等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信息化教学管理,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体育教学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网站小组、微博等渠道,给学生分享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应突出运动项目的休闲娱乐特性,提升学生学习自主参与度与练习动力,通过教师课上的引导,使学生树立起“健康第一”与“终身体育”的理念。应改进传统单一的教学管理模式,主动转变现阶段高校体育的教学观念,创新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引入“翻转课堂”“雨课堂”等新模式,形成以学生展示、练习为主,教师引导讲解为辅的教学模式,提高授课效率,增加体育学习的乐趣。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教案,与运动项目最新发展接轨。加强师生交流沟通,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增强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以此达到体育教学改革的预期效果。

2.2.2 不断健全完善教学评价监管体系

采用学生评价、同行专家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法,将课堂效果定性分析与测试成绩量化指标相结合,不断更新教学评价体系,搭建体育教学专属评价内容,更有效地发挥评价体系对教学的促进提升作用。成立体育督导小组,安排同行专家、教学督导不定期听课,抽查教师教案,进行教学质量动态实时监控。搭建体育课堂评价体系,同时考察学生评价和同行专家评价,科学选择能够反映体育教学水平的评价指标,如示范动作、纠正指导、学生身体素质进步幅度、课外锻炼参与度等更加灵活有效的指标。重视体育评教结果在教师晋升评优中所占比重。实行考试与教学分离,避免教师与学生之间分数交换的情况,使学生对教师能够进行公平评价,并获得合理的成绩。

2.2.3 合理配置体育教学团队,加强师资引进

在师资纳新时根据学校学生特点、高水平运动队需求考虑教师专项比例结构,屏除“五唯”偏见,选择符合高校学生特点的教师,例如理工科高校男生偏多,可适当多引进受男生欢迎的健美、散打等专项课程教师。保证传统学校项目师资力量为主,同时吸纳新兴专业教师加入。为更好地提升教师授课能力,定期安排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教学比赛等交流切磋机会,组织培训研讨等教研活动。搭建教学梯队,增加中青年教师学习进修交流机会,为青年教师配备指导教师,各专项教研室形成教学“传帮带”氛围。体育管理部门要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质量,注重人文管理观念,关注体育教师实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和晋升评优体系,增加教师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提高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将信息技术管理手段引入体育教学日常运行中,提升体育管理内部协同能力,提升管理效率,实现教学管理活动的信息化。不断修订完善体育单位教学管理条例,包括课程管理岗位职责、制定激励制度,并进行监督与实施。

2.2.4 购置完善体育硬件设施

为了更好地推进体育教学改革进程,高校要加大对专项教学的投入,提供充足资金支持,体育部门在学校财政政策的支持下购置适合体育课堂的新型教学器械,更新陈旧的基础教学硬件设施,如各种球类,修缮运动场地,建议购置体育健身器材,并教授学生使用要领和操作禁忌。在此基础上充分开发利用现有体育器材的多效用途,实现“一物多用”,合理安排场地,同时间上课的班级轮换使用教学器材,提高利用率。新型的体育器材教学用具,如绳梯、小篮架、弹力带等合理使用能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锻炼效率,为体育教学注入科技感和创新性。而校园体育健身设施完善能为师生营造美好的校园环境,对师生课余锻炼提到督促作用。体育器材的使用要坚持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多功能性的原则,以锻炼学生身体为目标。

3 结语

高校体育管理工作需要与时俱进,不断了解新时代背景下国内外体育教育发展趋势,探索先进的教学管理方法和模式,对照自身学校现状加以融合创新。高校体育教学管理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体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水平。要从发展教学水平、创新管理手段、提升教学条件、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吸引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热爱,使其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高校应通过管理改革提升体育教学水平,增强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学欲望和自学能力,更好地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

猜你喜欢

教学管理体育教师体育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