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省乡村体育的现状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构

2021-11-22钱钧赵明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17期
关键词:场地设施居民体育

钱钧 赵明

(1.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研室 陕西西安 710014;2.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研室 陕西西安 710018)

体育公共服务作为我国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目前所提供的体育公共服务与满足社会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乡村体育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相比,更是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已经成了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之一。这就需要对乡村体育的现状和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探寻新时代在乡村体育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策略和路径,建构符合区域特点的乡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构。

1 陕西省乡村体育发展现状、问题

1.1 陕西省乡村体育发展现状

陕西省分为陕北、关中、陕南3个有着较大地理结构差异的地区,各地区经济发展受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的影响也有着较大差异,各地区包括公共体育服务在内的乡村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关研究结果显示,现阶段陕西的乡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主要受到地理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同样是乡村地区,陕北、关中、陕南3个区域间的具体的公共体育服务开展情况、体育锻炼活动形式、基础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等,都具有较大的差异。总体而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居民对体育文化和健康指导的需求意识都在不断增加,在锻炼动机上积极主动。目前,乡村居民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体育锻炼意识和健康健身需求不断提高,部分区域已经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但仍然有方式方法简单、科学指导缺乏、内容形式单一、系统连贯不够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为了适应新时代新农村建设,适应国家“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满足国民整体健康素质提升的需要,必须主动面对现存的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和分析,寻找真正解决各项具体问题的路径,科学设计、系统建设陕西未来乡村公共体育的服务体系。

1.2 陕西省乡村公共体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2.1 乡村居民实际需求与体育设施之间的矛盾

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与帮助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陕西省内多数乡村地区,都建有不同的专门用于体育锻炼的场地,并布置有一定数量的标准化的器械设施。已投入使用的场地器械,在客观上讲对促进村民参与锻炼活动,开展乡村体育活动,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都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也呈现了带动和服务的效果。但必须指出的是,这些标准化的场地器械设施,并未充分考虑乡村区域的特性,与乡村居民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差异。农村与城市之间不论是自然地理环境、工作方式内容、生活居住条件,还是日常行为习惯,目前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广大乡村地区的居民,多数从小开始进行体力性劳作,身体基本机能基础较好;日常以农业耕作为主,季节性的农闲农忙有着明显差异;受系统文化教育相对较少,体育文化需求相对不足;居住环境相对宽松,家庭与家庭之间较松散。所以,根据城市需求设计的标准化的场地器械设施,并不能完全适应、满足乡村居民的实际需要。这就使得乡村居民的体育需求与体育设施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影响了农村居民开展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1.2.2 科学指导体育锻炼不够

由于国家整体的事业机构及编制压缩,基层部门的专兼职体育事务工作人员有限。乡村体育场地器械在安装验收后,往往是直接投入使用。工程完成后的验收仅是对硬件的评价验收,缺乏对日常管理和使用指导等方面的软件评价。基层部门受人力资源的限制,很少对使用器械进行锻炼的方式给予科学指导,多数只是设立使用说明的标牌。调查过程中发现,多数农村居民对体育场地器械的使用方法、安全注意事项、体育锻炼的针对点等方面知识的了解远远不够,无法开展针对性锻炼这势必会影响到乡村体育器械的使用率,影响到乡村居民的锻炼参与。甚至部分乡村地区的体育场地被作为休闲、聊天、聚会的地方,体育器械设施处于闲置的状态,甚至会生锈或者无法使用,已经丧失了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1.2.3 系统性开展体育活动不足

运用不同的体育手段、方式方法进行体育锻炼,是一项科学的系统活动,根据性别、年龄差异,身体健康、机能水平差异,以及日常生活工作行为差异,都有着不同的科学要求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农村居民的农耕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影响着其日常生活的内容和节奏,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也就有了季节性差异。此外,由于对体育文化、价值认识的原因,他们没有形成根据需要参与体育活动的方式,多数是以兴趣为基础进行临时性锻炼,对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视性程度不够,认为可有可无,呈现出间断性、临时性,缺乏系统性的锻炼,这不仅无法起到良好的锻炼效果,甚至可能出现机能损害的情况。调查发现,生活在陕南和陕北部分山区人群的经济来源主要依赖农业生产收入,关中及其他区域则偶有出现这种情况。

1.2.4 不同性别之间积极性与参与度差异较大

在对乡村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实地调查中发现,不同性别之间积极性与参与度差异较大,男性乡村居民较女性,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都较低,在乡村体育健身锻炼活动中女性占有主体地位。其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方面,乡村男性的日常农业劳动生产有较多的体力劳动内容,他们认为长期的体力劳动可促使身体机能的提升,因此会感觉不需要进行锻炼,也就是缺乏自身内生性的驱动力。乡村女性越来越少直接参加农业生产劳作,身体劳动更集中在家务事情中,同时由于生活条件改善,子女数量减少,家庭劳作的强度和量都有明显减少,其闲暇时间相对充裕,客观上具有参与的条件;而且女性减肥塑身的个体需求,又提高了主观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乡村男性习惯的休闲娱乐方式还是玩扑克、下象棋、打麻将等棋牌活动,常用娱乐活动代替体育锻炼,乡村女性则较少参与棋牌游戏。虽然目前我国对带有赌博性质的麻将等加强了管理和疏导的力度,但在部分地区,打麻将依旧是乡村男性的最主要的休闲方式。

2 陕西省乡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构

2.1 明确乡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基本内容和建设目标

根据笔者对陕西省乡村体育发展现状的调查,虽然近些年各级政府都在持续进行人力、物力的投入,但目前仍存在场地设施不够丰富和体育指导缺失等问题,且依然是制约乡村居民开展体育活动的主要瓶颈。自1998年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对政府体育机构设置进行相应调整,县级体育行政机构已经与文化部门合并为文体局,乡镇文化活动站也整合为乡镇文体站。在此基础上已经基本形成了以乡镇文体站为中心,以行政、自然村为基点的乡村体育服务体系。但不少地区的村级活动站存在场地、设施、人员投入不足的现象,尚未形成了一套完整、有效的管理服务体系,不能满足乡村居民的实际需要。村镇文体站点只能不定期进行一些最基本的活动,无法保障持续开展日常的群众体育,更无法做到以丰富多彩的高品质活动提高乡村公共体育活动的质量。所以,现阶段需要制定具有可量化的服务指标,尽快落实各项资源设施,为丰富日常的乡村居民体育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受制于陕西省的经济发展基础,目前省内大部分乡村的公共体育服务内容依然是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的“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三个环节,抓住四个重心”为主。中心是指乡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体系的建设以便民、实效为标准,要符合乡村居民的实际需要,便于乡村居民享受服务,利于乡村居民的身心健康发展。环节是指场地、组织和活动3个环节,涉及乡村体育公共体育的物、人、事,3个环节都必须是在乡村居民身边的、方便快捷和实际有效的。依据这些因素,省内各区县需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政府体育管理部门作用,确立包括场地建设、社会组合、活动开展、健身指导、信息宣传等具体内容的陕西乡村公共体育服务基础性建设目标[1],为乡村居民体育健身活动提供系统、科学的服务保障。

2.2 开展信息化建设,宣传体育文化

目前,在陕北、陕南和关中地区各个区域农村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还没有达到普及。虽然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健身意识,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也经常开展体育健身活动,但是农村居民健身意识相对薄弱依然需要重视。传统的乡村生产生活模式限制和影响了乡村人群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生产劳动、时间、气候、条件等因素与乡村居民是否参与体育活动基本关系不大,即使在农闲时期,气候适宜,时间充足,多数乡村居民也不参与体育活动(锻炼)。当前乡村主要日常生活构成依旧是日常务农、日常家务、聊天打牌、电视广播加手机、喝酒聚餐、逛集串门等。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仍持有“劳动可以代替锻炼”的观念,认为花费专门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体育锻炼是浪费,甚至部分地区将打牌赌博作为空余时间的主要活动。造成缺少体育健身意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受到的体育教育程度不足,导致未形成良好的体育价值观念;二是外界体育信息的不足,即日常所接受到的媒介和宣传,对他们的体育刺激不足;三是缺少积极的体育体验,甚至从未通过参与体育获得相关体验,最终导致了他们体育意识的缺失。

因此,首先要以乡村人群为目标,结合乡村居民的现实生活,从体育文化的宣传工作开始,用多种易于接受认可的实例,传播体育锻炼的理念、知识和价值。通过宣传让乡村人群对体育文化产生正确的认知,从内心接受和认可体育文化,进而逐渐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通过亲身活动获得体验,在体验中有所感受乐趣和价值,进而形成习惯。在乡村开展体育文化的宣传,可以依托乡村基层党政组织,利用村镇目前现有的信息宣传设施。更要充分挖掘利用好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传媒渠道,开展现代化的信息宣传。我国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已经具有了成熟、便捷的信息化技术平台,在广大乡村地区智能手机已经普及,宽带网络基本实现覆盖。在此条件下,要发挥互联网在体育文化宣传、体育健身知识传播、技能指导、项目推广等信息化优势,利用智能手机的信息接收的载体功能,通过乡村网页建设区域体育信息发布平台,利用微信群、QQ群等通讯平台组织体育活动等都是简便易行的方法。通过坚持宣传、加强指导、积极带动,最终引导乡村居民形成良好的体育健身意识。

2.3 利用乡村学校体育资源发展乡村体育

近年来,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在教育上的投资越来越大,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落实,极大地改善了全省乡村学校办学的硬件条件,各学校不但具备了符合标准的体育基础场地设施和器材,而且具备相应的师资力量。“对口结对帮扶”“大学生支教”“城市教师支教”等活动也很好地促进了乡村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学校作为育人场所,有着系统的传授知识的方法和程序,体育也不例外。体育课的教育意义和作用,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大力发展各级乡村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建设乡村校园体育文化,不仅能教育培养未来的新乡村居民,更能影响和带动周围乡村居民投身到体育锻炼中。

发展乡村体育可以将农村学校的体育师资力量充分利用起来。虽然,当前陕西省农村学校,尤其是村级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数量配置尚未达到最低标准,体育专业出身的体育教师更是缺乏。但在经过国家、省、市开展的国家教师培训;省、市基础教育学科教师培训;薄弱学科教师培训等在职教师发展培训后,很多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师通过参加体育学科的相关培训,具备了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在乡村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时,可以请他们参与策划组织,这样即能够发挥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丰富乡村体育活动的质量和内容,还能够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促进自身的职业发展。

发展乡村体育可以将农村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充分利用起来。近些年,国家为农村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如篮球架、羽毛球网、乒乓球台、健身路径、小型健身广场等设备,基本上每个村都有,但分布较分散,数量也较少,像田径场一样的相对较大的场地基本没有[2]。相较而言,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就相当宽裕完备,很多学校建有标准化的200m场地。目前,乡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对周边居民开放,课余时间和寒暑假,体育场地和设施都处于闲置状态。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农村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不仅可以弥补制约乡村居民开展体育活动场地设施的因素,也可以提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减少国家地方财政支出的负担。县级文体局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和资金补偿办法,指导帮助学校定时开放校园内的体育场地设施,服务周边乡村居民的体育健身活动。

2.4 利用体育院校资源,建立乡村体育咨询服务站

发展乡村群众性体育活动,需要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对乡村居民进行锻炼指导、技能传授[3]。而由于政府人员编制的限制,社会体育指导员缺少是当前陕西省乡村体育发展很难在短期内得以解决的问题。但陕西省作为国内教学大省,目前有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体育学院、延安大学、西安文理及几个地区学院10余所高校开设有体育相关专业,涉及体教、竞训、社体、管理等体育专业,既有本科层次又有研究生层次的学生在校学习。体育院校众多教师都有着强硬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实力,广大学生也具备在公共体育服务领域内的具体工作中,教授辅导、咨询解惑、组织服务的能力。不论是大学生的课程实践和毕业实习,还是寒暑假期间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都可以参与到乡村公共体育服务事务中。因此,各县级文体局可以积极地与各高等院系联系,在乡村建立体育健身咨询服务站,突破寒暑假的局限利用节假日,把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和高校教师请进乡村,定期开展“送体下乡”活动。“送体下乡”不仅可以开展宣传广告、咨询指导和传授技能,还可以进行体育表演,以及开展比赛进行交流。“送体下乡”让大学生走出了校园,更多地接触、了解、认识社会,提高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运用专业技能,推进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大众;对乡村居民而言,可以在家门口得到科学的专业指导,获取知识技能,欣赏表演参与比赛。这是学校和社会、学生和居民的多边共赢,必将有利于促进乡村居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发展。

2.5 扶持建立自主发展的乡村体育组织

目前,城市居民为满足兴趣爱好,参加或组成不同的“自发性体育组织”,已经成为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但这种情况在乡村还比较少,除了城市周边地区,受城市居民的影响,部分乡村有自发成立的体育活动组织,多数乡村(尤其是偏远地区)还没有自发性成立的体育健身组织。当前陕西省部分乡村地区发展区域的体育活动也都是各村各队临时组织村民参加,乡村居民自主组织的体育健身表演或活动几乎没有。究其原因:一是生活内容丰富多样化,村民个人的兴趣爱好分散;二是原有的对政府依赖心理尚未改变,没有主动组织起来;三是周边也没有正式或自发的体育组织。

对于乡村体育组织,目前“县文体局—乡镇组织—村委会组织”的乡村管理体系,到了行政村和自然村这最后一级,由于人员编制责任分工的原因,缺少具体体育公共服务事务执行人员,所以日常的乡村体育活动就自然处于停滞状态。要改变这种状态可以引导乡村居民建立自主性的体育协会或体育健身社团,开展长期的、持续的、规范的体育活动。乡镇及以上政府可以有计划地针对不同乡镇的区域与各自的文化特点,下派专业人员定期到村委会及以下的体育文化点,帮助指导乡村居民自主性地开展体育活动,并从经费、器材、技术上予以一定支持。这里的帮助指导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硬件场地设施建设,更是观念、知识、信息、方法及法规政策的软件建设。自主性的乡村体育组织了解自己所在地方的背景,所以他们能够因地制宜地选择有一定群众基础,且适合自己的活动;能够结合当地乡土文化气息和农村生活动场景开展活动,更能够影响和带动身边更多村民。使用扶持指导乡村居民成立自主性的乡村体育组织,是从根本上改变、促进村民的体育生活方式,促进乡村体育的发展。

3 结语

促进陕西乡村体育的发展,有利于陕西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实现,丰富广大乡村居民的体育健康文化生活,适应国家“全民健身”需要,满足提升国民整体健康素质需要。

陕西乡村公共体育服务事业的发展现状,整体上具有全国乡村体育开展的共性特点,又具有一些区域性的问题与不足。需要从实际出发,针对这些问题逐步完善陕西省的乡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针对陕西省内各区域乡村不同的地区特点,省、市、县各级行政部门不仅需要加强观念层面的重视,加大经济财物的投入,更需要具体明确乡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基本内容和建设目标。

省内各级行政部门,尤其是地方乡镇一级行政主管机构,需要坚持开展体育文化宣传;充分发挥乡村学校体育师资和场地设施等资源;携手省内体育专业院系建立乡村体育指导服务站;扶持建立自主发展的乡村体育组织,将对乡村居民的社会公共体育服务落到实处,最终实现陕西省乡村体育的大发展。

猜你喜欢

场地设施居民体育
石器时代的居民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吉林省高校体育设施与全民健身资源互补研究
南宁市第四十二中学气排球选项教学模式归纳与分析
高校体育资源对外利用与开放问题的研究
我们的“体育梦”
高台居民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