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育人视角下的独立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究

2021-11-22沈阳常州大学怀德学院

灌篮 2021年24期
关键词:协同课程思政思政

沈阳 常州大学怀德学院

体育课程是高校的公共必修课,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独立院校教育如果能抓住这一契机,积极挖掘体育教学中与德育教育相关的因素,充分利用体育课程中思政的元素,构建体育课协同育人教学模式,形成学校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就能开发出大学生体育与德育的双引擎。在体育健身育人的背景下,将爱国情怀、民族精神、思想道德等价值元素融入课程实践中去,就能实现课内教学与协同育人理念相融合、相统一,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体育文化育人功能。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协同育人在独立院校建设上有重要意义。

一、协同育人的体育思政现状分析

《体育之研究》中写到:“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蔡元培也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新中国在科学教育的方式上,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共同推崇体育为先的先进教育思想。随着中国的发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时强调,“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因此发展好体育德育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深远意义和影响,这种体现能够被上升到国家乃至全人类进步的标志。

(一)缺乏对政体结合协同育人的正确理解

独立院校的体育文化建设能够使学生将个人身体素质这样的“小事”自觉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样的大事连接起来,体育训练伴随着的超越体能极限,很容易与感恩与奉献这样的崇高意识和伟大精神形成连接。在体育活动形成良好的身体运动体验、心理健康调适、社交能力锻炼、道德品质培养、健康意识唤醒、终身体育养成等。但是由于国内独立院校师生比远小于国家规定的1:14,专职教师中甚至有很多兼职教师,这显然降低了体育教学的效率,部分体育教育的教师认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是辅导员的工作与自己无关,在没有合理沟通途径的情况下,不同的教育者各司其职很难达到融合的目的,在这种现状下想要达到协同育人是很困难的教学活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驾驭学习重、任务多、责任大、时间紧等复杂局面和问题也很难得到真正的解决。

(二)缺乏政体结合协同育人的正确实践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思政建设思想的引领下。很多独立院校体育文化思政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动摇,引领和教导大学生在参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过程中将个人健康和国家发展相结合。但是在推广中遇到了很多实践层面的问题:第一,学校方面。虽然很多独立院校成立了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也加大了会议召开的力度,但是无法将会议中的内容进行真正的落实,不同教师之间只负责自己的本职工作,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再加上学校没有关于协同育人的主阵地将教育目标明确等,都切实影响到了协同育人的开展。第二,教师方面。高职院校的很多教师都有自己的科研任务和教学目标,因此不可避免的彼此缺乏沟通和交流,即使进行了合作,也只是分工合作,很难真正地去思考和讨论,这就导致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缺乏实践性。

(三)缺乏政体结合协同育人的正确方法

就目前独立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在主阵地上都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导致协同育人的教育方法存在不足。通过调查、分析相关数据发现,大部分独立院校对思想政治协同教育的方法更多体现在理论知识的讨论当中,不同教育人员只从自身教育的学科角度去分析和看待协同育人,并没有结合大学生的现状以及融合不同教育渠道深入分析政体结合这一新模式,当然也就不会产生很好的协同育人教育方法。笔者通过对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实地观察发现,在进行公共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固化严重,大部分教师沿用固有的体育教学模式。一节公共体育课中,热身活动能占到课程比重的15%,教学技能占到课程比重的40%,实践练习占到课程比重的40%,放松占到课程比重的5%。这就意味着目前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千篇一律,教学模式太过于单一。学生上课很容易产生“疲劳”,这样就导致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都会丧失积极性,在这种疲劳下想要在原有体育基础上加入思政的元素就显得难上加难,学生容易产生排斥的情绪。同时,这种陈旧的时间分配模式也占用了思政的时间,协同育人在这个角度上产生了时间和心理上的双重矛盾。

二、政体结合的协同育人改进策略

(一)把控总方向,将德育融入体育文化

首先,开展“体育强国梦”教学环节,将体育同强国梦结合起来。课堂是体育教学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好体育课堂这个主渠道的作用。课程思政指导下的体育教学应该开展“体育强国梦”为引领的中国梦教学环节。将身体素质的提升与中华民族复兴联系起来,从西方人对我们进行的素食主义洗脑到中国学生一定要多吃肉蛋奶的宣传,很容易引起独立院校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热忱。

目前复杂的外部形势更为爱国教育思政课提供了大量素材,2021年东京奥运会,中国体育健儿在田径赛场上创造历史,苏炳添打破百米项目黑人的垄断,北京冬奥会谷爱凌回归国籍为国拿下本赛季第一个冠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担当意识,把爱国情、强国志融入报国行的实践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实现个人价值和理想而努力奋斗。

(二)勇担责任为院校体育建设核心

如果说公众体育课是任课教师的小天地,在此进行思政教育会面临各个学科之间相互割裂的问题,那么学校统一组织的大型体育活动就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更高层次更集中化的发挥平台。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科学的宣传中华民族复兴梦任重道远,争取破除现有阶段学生普遍身体素质赢弱、专业理论学习任务紧和体育锻炼所需的时间长的矛盾。公共体育活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和乐于全员参与的活动,利用好这个途径,注重德育渗透,组织开展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这是将思政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能更好诠释体育精神,走出课堂、走出操场、真正到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去。

目前各大高校的积极尝试为这一协同育人的途径提供了丰富的借鉴,例如,武汉大学的“年度校园体坛风云人物星光红毯秀”作为每年举办的常规活动更好地诠释了体育精神,场面令人震撼、学生受之鼓舞,这项活动促进了学生意志品质和道德行为的提升,把强健体魄同坚定理想的教学目标信念贯通起来。再比如,武汉理工大学每年的“荧光夜跑”。这项活动起源于国内的工艺组织,在国外荧光跑有多年的历史,在提倡环保精神上有国际化宣传的作用。当体育锻炼和教育目标相统一,开展的体育锻炼活动就同服务学生的素质拓展有机结合了。

(三)拓展思政教育内涵,为体育文化聚能

体育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由“体”和“育”两大功能组成,它受不同时代主流价值观影响而不断发展。新中国成立之际,传统体育教育更侧重于体育的“体”的功能,而忽视“育”的一面,如“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句口号就自然而然地只强调了体育增强体质的一方面而不提体育育人美德的方面。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以来,新时代的高校教育发展目标要求我们拓展体育教育的内涵,体育中蕴含着“大思政”“以德树人”的隐性教育功能。独立院校体育思政建设的各个层面的参与人员、各个方向的育人资源和各个环节上的育人实践,曾经的隐性育人教育功能是时候顺理成章地成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思政建设的最大功能了。

为了推动协同育人的发展,我们借鉴清华体育的发展经验,从体育思政奖励制度、体育社团管理制度、体育课堂思政制度等方面对高校校园体育工作制度提出建议,传承校园体育传统,关照体育思政的积极实践。当优良的校园体育传统文化得到认可时、就内化了的无形的体育制度文化,如清华大学有“无体育不清华”这一优良校园文化,清华大一新生的大学第一讲就是体育课、每名学生都能领取一张“清华体育成就卡”、长跑是清华人的共用语言等等,正确的体育理念和健康运动生活方式已深深扎根于每一位清华学子的血液里,已无须多余的协同管理体育制度去约束,让每位学子在不知不觉中去践行,这些对于校园体育文化思政建设实践有着良好的关照和推动作用。

三、结语

总之,开展体育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关键就是要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加强各部门交流沟通,打造课内课外的协同育人模式,强化和落实课程的思政教育理念,有深度地紧密融合。高校的根本任务和教育目标是立德树人,在当前大力倡导课程思政的背景下,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等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引,应该始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实现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现在正值我国“十四五”开局之年,当代大学生生逢其时,肩负重任,要为往圣继绝学,更要提升自身素质,以求为万世开太平。

猜你喜欢

协同课程思政思政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