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沧东电影诗意美学构成阐释

2021-11-14

戏剧之家 2021年33期
关键词:诗意韩国

文 莉

(咸阳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李沧东在作品中多运用非戏剧性叙事和大量的隐喻、象征镜头,使得本该连贯流畅的故事因果链断裂,达到了文学化的抒情效果。其诗意美学的总体特征大致如下:在叙事方式上具有浓郁的诗性特质,多采用非戏剧性叙事以营造间离感,在细节上引起观众们情感上的共鸣,节奏上进行有设计的静默停顿,给观众的思考留下时间。这些特点都与李沧东曾经的教师、作家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韩国电影视域下的李沧东

九十年代的“新浪潮”韩国电影导演们在媒体口中素有“朴奉金洪李”之称,即朴赞郁、奉俊昊、金基德、洪尚秀以及李沧东。这五位韩国电影导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世界对韩国电影的基本印象。李沧东作为新浪潮运动的中坚力量,面对市场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艺术阵地,将自身对现实的观察与思考注入电影中,使作品充满诗意、富有哲思,尽管其电影语言多采用平淡的写实手法,追求非戏剧性的叙事效果,却以深刻的故事给人更为深切的心灵震撼。从电影界的无名小卒到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李沧东用《绿鱼》《绿洲》以及《薄荷糖》三部作品向外界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除此之外,李沧东还为韩国电影行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2003 年在韩国文艺界的推荐下,毫无从政经验的李沧东入组政府内阁成为韩国文化观光部部长。2006 年,法国政府为了表彰李沧东担任文化观光部部长期间在维护电影配额制以及保护文化多样性上作出的巨大贡献,授予了他法国荣誉军团勋章骑士勋位的荣誉。李沧东在《诗》和《燃烧》之间的停摆期,选择去大学任教,为电影行业继续培养新人,也因此提携了多位新导演,以制片人的身份帮助他们推出了《华颐:吞噬怪物的孩子》《突然变异》《我们的世界》和《道熙呀》等优秀电影作品。

二、李沧东电影诗意美学的外在表达

李沧东在采访中坦言十分喜爱英格玛·伯格曼以及侯孝贤的作品,在他的作品中也能找到这两位大师级导演的影子。纵观李沧东所执导的影片,都有着浓郁的诗性特质,这是其诗意美学的主要来源。剧作上不严格遵循传统好莱坞的“四幕剧”结构,而是以情节的真实性、叙事的文学性为主要出发点。在叙事上与主体保持一定距离,放弃戏剧冲突,注重情绪与情感,多采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在塑造人物时不拘泥于简单的正邪分立,呈现了一个个复杂矛盾体,使人物形象立体而深刻。这些特质赋予了李沧东电影一份深沉、悲悯之感,使得影片的主题更加深邃,意蕴悠长。

《密阳》在叙事结构上采用了最为常见的线性叙事手法,其叙事逻辑是以李信爱的心理活动为叙事动机,这样的设计给观众戏剧冲突的淡化感以及抽离事外的间离感。李信爱来到密阳时便已丧夫,一人带着儿子在外乡相依为命,本已为故事平添凋零之感,而儿子被撕票的消息对她来说更是痛不欲生的打击。李信爱前往蓄水池认尸这一桥段作为全片重头戏,却采用了客观、冷酷的第三人称视角,远远地看着李信爱踉跄地滑下土坡,踱步到水塘边辨识尸体,使观众产生了被抽身事外的极度无力感,恰好与女主角李信爱认尸时的心理保持一致。

《诗》的影片人物设置独特,使用了老年人的视角进行叙述,因此许多戏剧冲突都碍于年龄的关系被冲淡了,整体叙事节奏缓慢。杨美子在开头确诊自己得上了老年痴呆症之后并没有告诉自己的女儿或者外孙,正说明亲子之间关系的疏离,以及祖孙的代际鸿沟。在得知外孙间接杀人的事实之后,杨美子令人意外地平静,但面对诸多家长毫无悔意的言辞,她又不可忍受地出门望着鸡冠花寻找写诗灵感,这里的情节正是揭示了美和丑的二元对立关系,杨美子无疑是美的化身,她虽然生活清贫,但是她精心打扮自己、参与写诗研习班、对死去的女孩始终怀着悲悯之心,都是追寻美的体现;家长衣冠楚楚,条件优渥,但是对女孩的死亡漠不关心,只求自保,正是丑陋的功利主义的化身。随着事件的持续推进,杨美子心中的罪恶和愧疚也在持续地深化,影片的结尾是开放性的,杨美子或许检举了自己的亲外孙,或许选择了跳河自尽换得心灵的自由和美好。

电影《绿鱼》并非属于传统黑帮片的范畴,对末东这个人物的“去英雄化”塑造使得影片整体的基调更加贴近生活。在影片的结尾,恬静的乡村中,末东一家开了餐馆,其乐融融地待客。最后,末东全家笑着送别了杀子凶手的轿车,后院呈现着一片宁静祥和的景象,饭馆背后是连片耸立的高楼。这个结尾看似轻松愉快,实际上具有多层象征意义。李沧东善于在作品中使用隐喻、象征、留白、纪实等艺术表现手法,更具有文学作品的美感。在他看来,隐喻是艺术表达真实内心的载体,它能准确地给观众传达主观思想。①这些耐人寻味的意象会加强观众对全片主题的思考,有时甚至起着串联起全片的重要作用,是李沧东电影诗意美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三、李沧东电影诗意美学的主题内涵

李沧东电影的主角基本定位于社会的边缘人物,如《燃烧》中愤怒的底层青年李钟秀,《密阳》中痛失所爱的无助母亲李信爱,《薄荷糖》中被时代击垮的绝望男子金永浩……在其作品中我们常能看到他对人性、命运、爱情等多种主题的思考,值得一提的是,李沧东在认清现实的真相之后,并不抱以绝望的态度,而是寻求与现实的和解。影片开放式的结尾给人更大的思考和想象空间。《绿鱼》中的末东是一个来自乡村小镇的青年,退役归来怀着一腔热血想要在大城市中闯出些成绩。末东这一形象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如此地喜欢美爱,另外一方面,文化水平低下、与社会脱节、家庭条件落后等都使他内心软弱不堪,在火车上美爱问他是否要一同私奔,但是他拒绝了,末东渴望爱情,却因为个人的软弱背叛了爱情。《绿洲》中洪忠都在世俗人的眼中,并不是一个“正常人”,他整日无所事事、不思进取,有“犯罪记录”,在初次见到韩恭洙时甚至起了歹心,但最终强奸未遂。他对韩恭洙的好感源自于动物的本能,韩恭洙同样。但在一言一语的搭讪中,两人竟产生了来之不易的爱情。他们都是被社会遗弃的边缘人物,只有在彼此的心中才存在价值,两人在世人的眼中都是丑陋的化身,却开出了最为美丽的爱情之花,这是在悲剧主题下暗藏的人性之光。

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剖析是李沧东电影诗意现实主义的根基之一,尤其表现为对韩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各类历史事件的反思。李沧东出生时正值朝鲜战争结束,韩国社会危机四伏,经济每况愈下,加上李沧东的父亲是激进的左翼运动人士,家庭政治氛围严肃,不断感受到来自政府方面的压力,故而儿时的李沧东便生出了“炼狱”之感,“因为它而受到的痛苦数不胜数。也许你不能相信,我从5 岁时就想到人生就是地狱”。这样的家庭环境和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正是其现实主义理念的源头。②《薄荷糖》主角金永浩每一次人生的转折都与韩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事件息息相关,片中展现的光州事件、学生运动、金融风暴,在韩国人记忆中都是无法磨灭的伤痛。《燃烧》的背景根植于当今韩国,作为资本主义代表的韩国,在物欲横流的消费社会里,财富已作为唯一标准去衡量个人的价值。申惠美作为底层青年的一员,因欠卡债被家庭抛弃,在大都市中无依无靠,在Ben 等有产阶级的眼中是无人在意的“废弃塑料棚”,在等待被燃烧,这揭示了尖锐的阶级对立和贫富差距是当前韩国国内的现状,对此无能为力的底层年轻人内心充满了愤怒。失去信念,是当代韩国年轻人最大的问题。李钟秀是片中仅存的“人性”,申惠美的无端失踪本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但荒谬的是社会、家庭无人问津,只有李钟秀一人在搜寻蛛丝马迹,验证“枯井”的真假。

四、结语

李沧东是20 世纪末期韩国电影新浪潮中的代表性导演,他从作家到导演的转变直至后来的成功颇具几分传奇色彩。从《绿鱼》开始的初试锋芒到《燃烧》在戛纳电影节的大放异彩,如今的李沧东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作家导演,在韩国电影版图中稳占一席之地,成为后辈电影人纷纷学习的榜样。二十余年的时光里,李沧东作为导演产出的影片数量虽然仅有六部,但是每一部都是难能可贵的精品之作,在对韩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底层边缘人物及其所处环境的呈现中体现了李沧东对现代社会中个体情感困顿的人文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影片外在表达上也别具个人风格,善于采用非戏剧性叙事和大量诗意化的镜头语言,这都是李沧东电影中的诗意美学的重要来源。

李沧东是为数不多用作品思考的“电影诗人”,对艺术阵地的坚守和对多种西方影像文本表达方式的创新共同推进了李沧东电影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其后期作品中所构建的庞大隐喻符号体系给影片增加了许多看点,使得对电影的解读充满了可能性。未来,有理由继续期待李沧东为我们带来更为精彩的电影作品,使我们可以继续欣赏其电影中的诗意美学。

注释:

①猫眼电影.《燃烧》导演李沧东:韩国现实题材电影不多,跟中国比有点困难[EB/OL].hhttp://www.sohu.com/a/271282352_223414,2018-10-25.

②吴敏.李沧东电影作品的诗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3.

猜你喜欢

诗意韩国
韩国“第一步”
诗意地栖居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聚焦韩国大选
邂逅周庄,诗意盎然
韩国进入共享出行时代
在韩国走马观花
被耽搁的诗意
韩国的K1A1主战坦克
揭秘韩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