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像时代戏剧电影化的可行性探析

2021-11-14曹一楠

戏剧之家 2021年33期
关键词:戏剧舞台形式

曹一楠

(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28)

一、危机背景下戏剧实施电影化的必要性

(一)戏剧的“时代危机”

戏剧和电影同属于综合艺术,然而,在现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二者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电影依靠科技和新媒体的支持而不断发展,而戏剧则出现了明显的滞后性和“时代危机”,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大众审美观念的转变给戏剧带来挑战。当前高速快捷的信息传递使艺术真正脱离了自身的象牙塔,从精英文化走进世俗生活,成为大众文化的一角,艺术作品也开始接受来自大众的、生活化的、更具现实感的价值判断和艺术批评。在此基础上,以舞台为基础的剧场性戏剧艺术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大众对此失去兴致。原因是信息的碎片化以及快节奏、瞬时性的时代特点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人们更需要“令人尖叫”的视觉体验,追求刺激和新鲜感使“安安静静”看出戏变得困难,同时,为了迎合时代的需求,戏剧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也充满了“浮躁”,流于浅层化。这种传统审美观念的变化以及大众审美意识的泛化要求戏剧转型。如何在保留文化价值内核的基础上,贴近新时代人们的心理需求?这是对现当代戏剧创作的考验。

二是戏剧传统文化内核的渐趋式微和商业戏剧的泛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商业化的思维和运作方式已经遍布各个行业。原本值得人“慢慢咀嚼”的经典作品不再是大众所追随的文化形式,取而代之的是快时尚、娱乐价值突出的“消遣”型艺术作品。戏剧的商业化发展又使戏剧本身的文化价值被挤压到边角,成为作品成型的次等考虑对象。目前小剧场戏剧的发展窘境可以说明商业化对戏剧的冲击。小剧场戏剧是在传统戏剧的基础上,具有创新和实验性的戏剧。它为传统戏剧提供具有时代前瞻性的发展方向。就目前的发展趋势而言,小剧场并没有发挥其特性,先锋性和实验性的作品较少,更多的是利益化的产物,虽然催生了大量的戏剧作品,但是能被奉为经典的作品寥寥无几,例如,近些年不断涌现的改编作品和小剧场戏剧作品,如青春版《牡丹亭》《雷雨2.0》《莎姆雷特》等。尽管这些“变化”了的传统戏剧,在形式、内容方面加入了年轻人熟悉的元素,可以说是专门为满足年轻观众而进行的一种文化消费,但是,就戏剧的发展而言,这也只是“灵光一现”,并没有体系化、实质性的创新。反观同一时代迅速发展起来的电影行业,虽然也受到商业化影响,催生了大量作品,但是因为其自身的特质,经典作品层出不穷。在时代背景下,如何保持戏剧本身的深刻内涵,又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借鉴电影的形式,将二者有效融合将成为戏剧发展的时代性选择。

(二)以电影拓宽戏剧

既然时代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要求艺术不再“神秘”,那么要缓解戏剧危机最重要的就是跳出自我发展的圈子,汲取百家所长,顺应新时代的要求进行融合和再造。电影作为融媒体时代的“宠儿”,以传播力更强和接受度更高的特征不断走入大众视野。就戏剧而言,在其与电影的互动融合中,所接收到的最迅速、最直接的影响便是通过电影来扩大自身的传播效应,从受限于空间、地点的现场艺术转为以记录和银幕放映为手段的传播艺术。如此一来,戏剧艺术便不再是部分戏剧爱好者的“欣赏品”,而是能逐渐满足大众审美要求的娱乐产物。运用贴合电影的新媒体技术打消大众对传统舞台的“陌生感”,同时营造大众更为熟悉的放映式氛围,让更多的人看到并且接受戏剧艺术将成为戏剧电影化的初步尝试。目前,这一方面的实践主要有两种呈现方式。第一个是将戏剧内容转化为利用电影语言和电影手段改编的戏剧电影,这一类型片在长时间的融合和发展中已经成熟并且日趋完善,人们可以通过这种电影作品来了解戏剧,关注戏剧。第二个就是迅速发展起来的“直播戏剧”和线上戏剧,例如英国国家剧院NTLive 的大量戏剧作品,线上公益戏剧《等待戈多》,线上直播的经典戏剧作品《雷雨》及其改编作品《雷雨·后》等。线上戏剧在保持戏剧原有的剧场空间、演员、舞台演出的基础上,省去了人们亲临剧场的时间以及相对高昂的观剧费用,同时,在线上直播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弹幕对话的方式参与演出,不仅维持了戏剧的观演关系,同时使观众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这种创新形式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戏剧的传播力,拓宽了戏剧的辐射面,戏剧可以不再“闭门造车”,从而融入大众生活。戏剧通过电影的形式增强自身的传播力,这只是戏剧创新发展的前提条件。戏剧在走向大众的基础上,改造自身来迎合大众需求才是其走出时代危机的关键。本文从外在形式和内容叙事两个方面探讨戏剧电影化的初步实践和创新之处。

二、戏剧形式电影化

(一)舞台电影化的成功范例

就目前而言,戏剧电影化的发展和实践还是一个新的课题。虽然在部分戏剧舞台上出现了电影化手法,但也只是作为一种呈现手段,在传统戏剧形式的基础上刺激观众的视觉感官。这些电影化元素在戏剧舞台上的“昙花一现”并不能说明电影化在舞台上的使用达到成熟。说起电影化在舞台上的成功落地,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是国内外的大型歌舞演出和“秀”场表演。以国内来说,“千古情”和“印象”系列的大型实景演出是在具有地方特色和独特地域文化的景点所开发的大型歌舞娱乐项目。它们同样以舞台表演为平台,在此基础上融入大量的科技手段和现代元素,让这些宣扬地方文化的歌舞演出变得别具一格,抓人眼球。近些年来,这些演出遍地开花,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依靠山水自然实景和景区景观建设,同时加入群体性的演员表演而形成的户外实景演出,如《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印象·刘三姐》《梦里老家》等。第二类是对舞台进行大规模改造和革新的室内歌舞演出,如《宋城千古情》《又见平遥》等,这些室内剧场式的演出形式对戏剧形式电影化改编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本文以世界三大名秀之一的《宋城千古情》为例,分析其中的电影化舞台设置。首先,舞台去除了传统剧场中供演员上下场的幕布布置,用大量包围式的LED屏作为替代。通过在LED 屏上放映电影式片段,达到了传统戏剧剧场形式无法实现的

目的:

一是将传统戏剧中以旁白来介绍故事背景的形式转变为通过播放影像片段,以人声和字幕相结合的方式来交代故事背景。这种电影放映手段给观众带来了丰富的视听体验,增强了戏剧的感染力和观众的融入感。二是根据不同情节的需要,通过放映画面来创设场景,并且通过“连环画”式的画面跳跃实现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充分利用有限的演出时间容纳更多的故事内容,并且打破了舞台上的空间局限性,观众可以在观看不同画面时实现视角的自我转换。大量的声、光、道具、特效的结合呈现,使观众的目光不再局限于舞台。四面八方的灯光和特效场景将整个剧场变成表演舞台,演员和道具从观众席出现,重新定义观演关系,打破了观演位置的局限,使观众在同样是假定性的剧场演出中感受到电影式的逼真和身临其境。最后要提到的是电影的科技手段融入舞台。在《西子传说》中,白素贞和青蛇实现了真假蛇身转换,舞台上同时出现真假四个角色,其中两个角色由全息投影技术呈现,在传统的剧场舞台上呈现出“裸眼3D”的效果。这种表演形式是电影化手段在舞台中运用的成功范例。

(二)传统戏剧的电影化实践

大型歌舞演出的电影化舞台为传统戏剧的电影化改编提供了方向,但是这种实景歌舞演出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它们的剧场和舞台设置耗资较高,同时舞台的“量身打造”和故事的固定性特征并不符合多种体裁戏剧作品的演出要求。如果要将电影化的元素真正融入戏剧,不仅需要电影手段走进戏剧舞台,同时需要加入独立的电影语言,从而用电影语言改变传统的戏剧形式。

在电影发展早期,电影语言还不够完善,电影向戏剧“取经”,形成了以戏剧传统形式为依托的电影作品和呈现模式。但是当镜头元素和蒙太奇结构思维出现,完整的、框架式的电影语言走向成熟,电影真正脱离戏剧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因此,电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架构是其区别于戏剧的关键之处。在戏剧的“时代危机”下,通过电影反哺戏剧,首先要从形式的结合入手,其一是舞台布景的“空间感”。对于观众来说,“电影化”戏剧最直观的呈现方式是通过电影手段的介入,改变传统舞台布景,拉长固定舞台的空间,不再死守“三一律”的舞台程式,在空间的自由转换中,实现舞台上的时空跨越,形成写意性的空间舞台。例如,新版川剧《尘埃落定》就是在传统舞台布景下的“电影化”尝试。《尘埃落定》通过“银幕式”的舞台背景和少量的道具呈现极简舞台,银幕使台前表演与影像之间存在细腻的二重线索叙事,影像承担了部分叙事的任务,与前景的戏剧融为一体,清晰呈现或放大演员表演的细节,增加了单位信息量,给予观众在单位时间内更丰富的观赏视角。同时,大屏幕投放的动态舞台背景实现了场景的切换,这种快速转换空间的方式应用于戏剧舞台,大大减少了舞台换场、换景的时间,促进了整体的连贯和统一。灯光的明暗变化和色彩的合理使用,在固定的舞台营造出一种电影“景深”的效果,在保持“一桌二椅”的写意性、虚拟性、夸张性的基础上,通过这种“镜头化”的舞台呈现,为戏剧增加了更完整的视觉化效果,刺激观众感官,呈现出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性的新舞台。其二是蒙太奇手法在舞台上的合理运用。蒙太奇在电影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不同镜头的剪辑和组合当中。对于戏剧来说,可以将不同的场景进行蒙太奇式的拼接和组合,使两个场景的并列意义大于单个场景的意义,甚至在两个场景的共存和碰撞中,产生新的矛盾冲突点。例如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就是近期戏剧电影化的成功之作。该剧开场后,字幕式人物简介通过电子屏投放的形式展现,并且加入了动画和特效元素,人物角色和屏幕上的信息相互对应,让人有观看电影人物出场的即时感。在群戏和串场中,该剧“广泛运用特写、闪回以及叠化等电影技法,扩展戏剧的目击感召力,增强故事的阐释力和性格的揭示力。”最具有电影蒙太奇风格的是剧中李侠和兰芬的离别。该剧通过蒙太奇的剪辑手法展现不同时段,将四个时间段二人的行动同时展现于舞台,形成固定舞台上的流动画面。同时,该剧大量地使用灯光和隔板来切割舞台,将一个完整的舞台切割成几部分独立的个体,透过每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情节或人物,但是将所有的部分组合起来,早已经超出了整个舞台所塑造的故事情节。这带给观众一种平行时空下的多维思考。

三、戏剧内容电影化

“电影与戏剧互动交融的原因,莫过于两者都具有叙事与表达人物情感的艺术属性,这也是戏剧和电影内在交互的本源。”如果说电影化形式的介入是戏剧改变的外在表现,那么对于传统戏剧来讲,如果能在其内容部分加入电影化的构思,那么戏剧的电影化才算系统和完整。罗伯特·麦基曾说过:“戏剧作家可能会将一个场景写成“一个整体”,因为戏剧舞台的局限性通常会迫使我们保持时间和地点的统一性;而另一方面,小说家或银幕作家则可能会令场景游移,将其在时空内拆解,以建立未来的场所。”传统戏剧剧本适用于舞台,受空间和时间限制,主要强调观众的听觉感受,而电影剧本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较小,以镜头画面为主,强调观众的视觉感受,所以其力求画面中一切事物的真实感。戏剧剧本主要依靠大量的对话、独白来进行叙事。在没有演员进行二度创作和舞台呈现的前提下,单看一部戏剧剧本,我们只能得出一个故事的大致轮廓,更深入一点,我们可以看到故事的起承转合。但是,要看到很多关键的细节描写,只有将剧本搬上舞台,进行表演。因此,剧本创作方式的改变是戏剧内容电影化的重要部分之一。这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体现。其一是利用电影蒙太奇手法打碎复杂的长篇人物对话,将高强度的叙述性对话合理分割为几个部分,同时,在这些部分中插入场景的片段式描写,这样不仅可以使观众摆脱长对话单一的听觉体验和“乏味感”,同时可以构建场景化描述的视觉体验,形成视听结合的剧本创作形式。其二是电影元素中特写镜头的剧本式介入,以此来表现某一事件或某一人物的重要性,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这主要由必要的舞台动作提示进行呈现。在戏剧封闭的舞台表演空间中,演员的任意一个动作都会转移观众的目光焦点。利用这一点,可以在人物对话中加入动作描写,用行动来代替繁杂的对话,传达相同或更深层次的含义以及更加具体的细节描写。利用动作传递信息,可以提升整体画面的运动性和观众的视觉感。加入这两部分内容,可以形成画面、动作、语言之间的相互连接和配合,达到电影和戏剧剧本二者之间的相互交融。

戏剧剧本内容的电影化具有可行的实践方式。结合戏剧的整体内容来看,其中最核心、也最能体现戏剧艺术独特性的便是戏剧表演,这也是戏剧艺术审美特色的集中体现。不论是通过电影化形式来辅助戏剧表演的多元化发展,还是通过剧本创作方式的改变来创新戏剧表演模式,这都无法代替戏剧艺术最基本的观演关系。剧场的“假定性”环境和戏剧表演的“一次性”呈现是戏剧艺术不可缺失的独立性特征,观众对于故事情节的主动介入感以及观演双方共同实现的作品升华是电影中被动接受式的信息传递所不能替代的。因此,电影元素是手段,但不是取代舞台艺术的工具,戏剧电影化的实践是构建新时代戏剧内容的必要尝试。

四、结语

尽管戏剧艺术和电影艺术分属于不同的门类,但戏剧电影化的创新实践说明电影的多重表达元素和呈现形式可以被戏剧吸收采纳。不论是形式上的联合互动还是内容上的互文共通都可以说明,在新媒体时代,戏剧和电影可以发展成为混合体,这使戏剧有机会打破传统观念和大众的刻板印象,走向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猜你喜欢

戏剧舞台形式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戏剧类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