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津校园戏剧发展及培养研究

2021-11-14

戏剧之家 2021年33期
关键词:社团天津戏剧

崔 杰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 300171)

相比于中国戏曲的发展,校园戏剧可能不是那么辉煌,但如果论及中国话剧的发展,校园戏剧的地位则不可忽视,特别是在五四运动前后,以当时的北大、清华及南开为代表的学校兴起、发展的校园戏剧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话剧的发展。在当今时代,在笃定文化自信、繁荣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的背景下,有必要采取策略,推动校园戏剧的发展。本文以天津高校为研究对象,基于当今校园戏剧发展实情,以实践摸索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策略,以推动校园戏剧的持续发展。

一、天津校园戏剧发展现状研究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 年9 月,天津共有不同层次的高校约60 所。这其中包括一本、二本院校约35 所,专科、高职类院校约25 所。通过问卷调查及走访分析,在这些不同级别的大学中,几乎100%的院校均在不同程度上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校园活动。就校园戏剧活动团队来看,约有33%的院校拥有3 个或以上戏剧社团,拥有2 个戏剧社团院校的比例为45%,其余则全部有1个戏剧社团。没有戏剧活动社团的院校为0。而且,多年来,这些社团均一直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类活动。由此可以看出,在当今盛世,校园戏剧活动于天津各大高校很受欢迎。但通过深入分析发现,天津校园戏剧发展也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思想价值观念较为多元

从校园戏剧内容反映的主体价值观念来看,绝大多数校园戏剧节目或活动均能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导向,与社会主义主旋律保持了极大一致。但因为网络等信息工具的快速发展,人们较为容易受到消极思想的影响。大学生群体思想较为活跃,接受新思想、新内容较快,加之本身辨识能力相对稚嫩,追求个性化、差异化。所以,当今大学生群体已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校园戏剧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例如,有一些校园戏剧团体热衷于编排恶搞、低俗或媚俗的节目。从演出效果看,虽然能博观众一笑,但却不利校园环境净化及思想政治教育。

(二)缺乏专业团体人士指导

从当前校园戏剧运作来看,无论是双一流院校、一般本科院校或者高职高专层次的院校,天津校园戏剧团体及其开展的活动普遍缺少专业团队或专业人士指导。依靠社团成员的共同努力、自我管理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甚至,在一些学校,一些戏剧团体的生存发展是一种“自生自灭”的方式。即使在这种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下,学生于校园戏剧活动中的积极性、创造性均得到了一定发挥,但演出质量却不能得到保障。相对于其他文艺活动,戏剧表演的效果与质量取决于多种因素。这其中不仅包括剧本创作,而且也涉及到舞台灯光,人员配置等。而这些均需要专业指导。但在自生自灭发展模式下,专业团队或人员的指导显然较为欠缺。

(三)环境气氛亟待改善

通过对不同院校走访发现,虽然校园戏剧社团在天津高校普遍存在。但相关活动的开展、节目创作及表演却很难形成气候。或者说,在天津绝大部分高校,校园戏剧均未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究其原因,这主要是因为校园戏剧环境气氛亟待提升。一方面,天津各高校虽然针对校园学生团体均制定了专门的制度。但限于戏剧的特殊性,几乎很少有学校专门为戏剧社团制定健全的组织、监督及考评机制。另一方面,校园戏剧发展并未配备较为完善的设备。有相当数量的学校甚至连演出场地都不能保证。此外,校园戏剧气氛也相对缺失。有一些学校的戏剧团体甚至需要在每年新生入学时,靠“拉会员”补充新鲜血液。

二、天津校园戏剧发展可行策略

依据校园戏剧发展的特殊规律,基于此前问题分析及实践总结,天津校园戏剧发展建议采取以下策略。

(一)全面引领,多元共治

“多元共治”是党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社会治理新思路。按“十九大”会议精神,社会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从不同方面、角度采取措施,综合施策、群策群力,形成合力并使之发挥作用,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其实践来看,多元共治用于社区等方面的治理均取得了良好效果。根据天津校园戏剧发展状况,可以借鉴我国社区多面引领、多元共治的模式。

在此方面,学校学生社区管理部门及个人应协同起来共同参与,把戏剧社团、其他组织、学生个人,特别校园戏剧优秀典型人物有机融为一体,多元主体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促进校园戏剧的健康、持续发展。例如,从校园社团的运营来看,基本无辅导员参与于其中,但如果辅导员能有效、有机地参与,各社团运转的效率、活动的质量均会得到提高。对于校园戏剧而言,这一点尤其重要,至少在推出戏剧节目的思想上、内容上有所保证。其次,为更好使“全面引领,多元共治”发挥作用,各参与主体应分别从各自的角度提升其能力与本领。例如,参与指导的戏剧专业人员应深入学习大学生心理,以根据其心理诉求,实施相应的专业指点与引导。参与教师,则要努力提升本人业务水平与戏剧艺术理论,以免“瞎指挥”。而学校主管部门,应加强协调,适当引入契合大学生身心发展实际状况、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且与时代主旋律相一致、有特色的剧目。这样,不但可从文艺方面对大学生起到引领作用,也能促进校园戏剧表演精品、创新精品,并在此过程中依据本学校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

(二)政治先行,拓展资源

就政治与文艺的关系来看,历史已经证明,文艺通常是顺应环境产生,而且以政治先行为保证。中国话剧发展历史已经充分地表明了这一点。特别是在五四运动前后,天津校园戏剧的发展更是证明了这一点。在我国笃定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多重背景下,“政治先行”应是校园戏剧发展的必要条件。再者,校园戏剧的发展不仅是为了活跃学生校园生活,而且也应借此对其进行审美、艺术教育,使之艺术、人文修养得到提高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在坚持政治先行的条件下,校园戏剧课程、校园戏剧团体、校园艺术教育等方面才能统一方向,共同发展。

但在政治先行条件下发展校园戏剧可能会出现另一问题,即演出剧目、教育课程或其他相关方面产生同质化现象。从当前天津校园戏剧的发展现状来看,无论是剧目、实践活动,还是与其相关的“慕课”等,同质化现象均较为严重。当然,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低俗化、媚俗化倾向。一方面,这说明天津校园戏剧的发展需要引领。另一方面,这也说明需要拓展天津校园戏剧资源。所谓“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创作理念、内容均有所欠缺的情况下,同质化或其他不良倾向当然在所难免。

(三)创新指导,加强实践

当今世界发展表明,创新是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进步的灵魂。我国许多艺术,如京剧、相声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境况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在传统文化方面,天津有很好的底蕴,为天津校园戏剧发展创新提供了肥沃土壤。同时,天津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生机勃勃。这均为其校园戏剧创新提供了良好条件。有关方面应对此有明确认识。首先,各参与团体应针对不同学校的戏剧社团采取差异化、个性化的指导。特别是结合其学制、教育层次进行精准指导。例如,针对高职层次,可对其采取“小、快、灵”的指导,针对本科、研究生层次,可同时加强思想与艺术指导。其次,为使校园戏剧创新有力量,应加强戏剧课程建设,以一定的方式将其纳入必修课、选修课体系,为有关创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提高均需在实践中进行。天津许多职业艺术表演团体已说明了这一点,如“开心麻花”。为此,在具有了一定的知识、理论基础上,还应引导学生分别从不同方面进行实践。例如,在学校有关部门的协调下,可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校园戏剧社团实践活动。在前者,可邀请专业人士走进校园与学生畅谈、交流或与其共同表演节目。在后者,可走进社区、敬老院、福利院等进行实践,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较为健全的校园戏剧志愿服务体系,强化实践层次与力度,在开拓校园戏剧服务范围的同时,为创新汲取更多力量。

(四)发展环境,优化气氛

任何校园文化的发展均离不开良好的环境与氛围。天津一些校园戏剧社团发展岌岌可危,每年迎新“招兵买马”不得不依靠老“社员”走宿舍、进食堂“拉人”。这与缺乏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有很大关系。

为此,有关部门首先应意识到戏剧社团的特殊需要。例如,其对排练、表演场所的需要,为其提供专门场所,以缓解或改变“排练找教室,拉桌子板凳”、表演“找缝隙”的窘况。其次,学校应尽力营造宜于校园戏剧生存、发展的氛围,如“校园戏剧节”“校园戏剧大家唱”“戏剧名家进校园”等,这样,学生不但可感受戏剧艺术的魅力,而且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对戏剧的喜爱。当然,无论是硬件、软件,还是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均应有制度保障。为此,学校各部门还应加强制度建设,使校园戏剧规范健康发展。

总之,在中国戏剧、话剧发展史上,天津校园戏剧曾于其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当代,校园戏剧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天津高校应把握机会,在太平盛世、文艺繁荣中实现新的发展。

猜你喜欢

社团天津戏剧
缤纷社团
如果天津有“画”说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天津卷
《天津之眼》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戏剧类
K-BOT拼插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