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与死亡之歌
——浅析蒂姆·波顿的另类哥特风

2021-11-14

戏剧之家 2021年33期
关键词:小飞象波顿哥特

许 悦

(广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 广州 511400)

一、特立独行的另类哥特

(一)“表里不一”的人物形象

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阴森恐怖的背景氛围与夸张怪诞的外表造型往往与死亡等主题相关联,青春洋溢的少年面容往往与善良纯真的品质相互契合,然而在蒂姆·波顿的镜头下,这些刻板印象却被颠覆性地打破,观众在被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深深吸引的同时,也对其背后所蕴含的隐喻意义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一双怪异的剪刀手,一副满是伤疤的苍白面孔,一头杂乱无章的黑发,一具被黑色紧身衣包围着的瘦弱身躯,每当提起这部《剪刀手爱德华》时,观众脑海里最先浮现出的便是影片中那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爱德华人物形象。夸张的视觉外表与内在情感的缺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住在阴森古堡里的另类机器人爱德华有一颗善良的心,住在山下光鲜小镇里的人类却总是彼此猜忌和怀疑。在这部作品中,蒂姆·波顿一反传统哥特风电影的手法,采用了一种更加具有个人特色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他有意减少了人物在语言上的表达,而增加了人物的行为动作,外冷内热形象的强烈对比,也十分自然地产生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在《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每一个孩子都代表着不同的价值观,他们看似童真的外表下实则暗藏着成人世界的功利价值观,这些人性的弱点在蒂姆·波顿的镜头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不再是一部纯粹的合家欢式童话故事片,而更像是一部导演表达自己潜意识话语的影片,不容否定的是,这在大多数展现乌托邦童话世界观的童话片中是极其罕见的。

蒂姆·波顿在其他作品中还深刻表达了自己对高尚品质的赞扬以及对美好情感的强烈呼唤。在《僵尸新娘》中,因意外丧失生命而成为地下鬼魂的丑陋新娘却因勇敢追爱的精神以及成人之美的品质成为全片中最具高光属性的人物形象。破旧的婚纱,鬼魅般泛着蓝光的身躯,这些极易令人联想到恐怖与死亡主题的哥特元素,在片中却意外与温情的主题相互呼应。本应充斥着死寂氛围的地下世界却有着犹如人间的烟火气,外表丑陋的骷髅们展现出的是他们人格中的单纯与善良。蒂姆·波顿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意象的固有概念,从而也使得两个抽象群体概念之间有了新的划分标准。

(二)充满哲学意味的理性思考

《大鱼》虽然在视觉上依然延续了波顿所擅长的哥特魔幻风,但它在主题内涵的表达上却充满了更多的哲学意义。怪异的意象不仅是为了推动影片的叙事,更是导演用来隐晦表达自己思想意识的一种物质载体。在影片中,哥特元素不再是传统的吸血鬼和女巫,而是那一个个存在看似荒诞却又合理的意象,在真实与幻境之间,导演关于人生与处世的理性思考娓娓道来。

怪异的连体姐妹花、恬静惬意的幽灵镇、可怖外表的巨人……这些带有强烈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意象实则分别具有不同的哲学意义。连体姐妹花的出现正暗示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没有绝对的对立,一切都有可能,而我们要学会永远保持真诚。看似幽静美丽的幽灵镇实则代表着人类世界中的重重诱惑,安于现状固然惬意,但却少了追求自我的激情。外表恐怖的大巨人更多的是渴望认同与理解,他笨拙融入周围社会的行为让人啼笑皆非,但欢笑之余更多的却是无限的哀伤。

复杂的现实会禁锢人的思维,幻想却可以构建纯粹的世界,从而直观地展露精神的诉求。[1]蒂姆·波顿在《大鱼》中塑造了一个奇幻的视觉空间,不仅展现出了他无穷的想象力,也让观众感受到了他对生命与死亡、孤独与爱以及人生哲学的独特感悟。

蒂姆·波顿对哥特文化的另类解读和诠释,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和丰富了哥特文化。恐怖血腥的暗黑基调与光鲜亮丽的外表不再单纯是为了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一种导演独特美学理念和个人经历的再现,他对复杂人性的侧面揭示,不仅充分展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二、大胆新奇的表现手法

从视觉造型上看,波顿的作品无疑具有十分浓厚的暗黑哥特风,但他没有只停留在这一外在层面上,他还充分利用了暗黑哥特风的视觉特点,将其发展成为一种推动影片叙事的表现手段。

影片《剪刀手爱德华》中,外表阴森的恐怖城堡在内部却是一个洋溢着希望的暖色调花园;在《查理和巧克力工厂》里,外表严肃的工厂在内部却是一个色彩斑斓充满着无限童真与幻想的乐园。高低饱和度色调的巧妙对比,使在视觉上具有强烈攻击属性的人物具有了温柔却又敏感脆弱的内在心理,观众不仅能感受到他颇具个人特色的童话气质,同时也对他作品中的“异类”群体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在审美艺术上,蒂姆·波顿也将他的镜头语言发挥到了极致。在其商业片《蝙蝠侠》中,蒂姆·波顿让观众看见了他身上的另一面,他向观众证明了他是一个勇于创新,愿意涉足多种类型片的导演。尽管影片并非采用原创剧本,而是来源于多次被搬上银幕的经典IP 漫画,但他却使影片具有了浓厚的个人风格特点。他在保留了原有故事框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原有的现代都市背景环境被一种充斥着浓厚暗黑风的工业城市所取代,而这一来是为了营造一种黑色的哥特基调,二来是为了构建一种全新的语境从而更加深刻地揭示社会和人性,而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他将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小丑这个反面人物身上。尽管《蝙蝠侠》在一定程度上遵循的仍是好莱坞商业大片的惯例,但他在视觉上所塑造的怪诞美学风格却开创了一种新的时尚审美艺术,红配绿的经典撞色和颇具漫画风格的造型妆容,将其自身非凡的色彩敏感性充分表现了出来。

在细节的表现上,镜头前光鲜亮丽的人物外在实则是为了影射主人公孤独的内心,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穿梭的童话世界并非为了还原一个乌托邦的世界,而是以此展现出儿童们的内心世界。蒂姆·波顿创造了一种打破幻想的新方式,使镜头成为个人话语表达的得力助手,他通过一系列怪诞的画面和对应的配乐,给观众带来了更多深层思考的空间,同时也在无形中检测着观众是否仍旧拥有童心。

三、新时代语境下的全新演绎

不容否定的是,以合家欢为主打风格和以低幼年龄层为主要观众定位的迪士尼动画公司在这几十年来的发展中积累了许多经典的IP 剧作。前有讲述小狮子王辛巴成长故事的《狮子王》,后有充满了浓郁奇幻色彩的《灰姑娘》和《胡桃夹子和四个王国》等剧作。在当前的语境下,影响力日渐衰微的迪士尼动画影业为了与逐渐兴起的流媒体平台相互抗衡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便重新将这些经典IP 剧作搬上银幕进行翻拍,作者导演的加入与新技术手段的出现也为其提供了可实现的环境,然而其两极分化的口碑和不尽如人意的票房成绩却显示出了动画改编成真人电影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正是由于这一现象,蒂姆·波顿与迪士尼影业合作拍摄的真人电影《小飞象》便具有了一定的研究意义。

相比动画版《小飞象》,这部由蒂姆·波顿执导的真人版《小飞象》在人物塑造上要显得更加具有人文关怀性,在剧作结构的设置上也显得更加完善,从而在叙事上能引起更多的共鸣。尽管该作品相比迪士尼其他经典IP 剧作的主题来说更为现实化,但其中透露出的童心和温情色彩依然是符合蒂姆·波顿以往作品总体基调的。

在小飞象的外形塑造上,真人版《小飞象》借助了当下先进的特效技术手段,小飞象这一形象在大银幕中显得更加逼真和立体。在性格塑造上,真人版中的小飞象也显得更加人性化,它有了人类的喜怒哀乐,面对飞起的羽毛会扬起长鼻,听到汽车的喇叭声也会因为想起自己被人类带走的母亲而悲伤。在剧作结构的设置上,真人版《小飞象》还增加了一些人类角色,缺少母爱的姐弟俩在一定程度上与失去了母亲的小飞象相互呼应。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这部真人版《小飞象》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它虽然在原版的基础上完善了剧作结构,但在剧情的推进上缺乏一些必要的铺垫,故事中人物行为的动机显得过于简单化,一些说教性台词也让本片显得过于冗杂。

有人说,《小飞象》是蒂姆·波顿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妥协与屈服,是一种英雄迟暮的表现,然而尽管它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些许不足,但它也让观众看到了蒂姆·波顿对电影艺术从一而终的执着态度。

四、总结

当前的电影市场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而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理想目标,全球各大电影公司都在努力将自己的触角伸向多个领域,一些流媒体平台也在这种新时代语境下应运而生,然而尽管电影行业有着如此重大的变革,就目前的趋势来看也正处于一个上升的阶段,但在作品创作中如何保持长久的创造力以及如何平衡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关系仍旧不能忽视。

作为一个另类的好莱坞“鬼才”导演,蒂姆·波顿在这种新语境下似乎仍不打算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口味而改变自己,具有强烈冲击性的视觉造型与充满着浓厚人文气息的奇幻故事依旧使他在众多导演中独树一帜。尽管他近年来的作品在口碑和票房上都并不那么如人意,但他在本质上依然没有改变,他依然是那个顶着一头乱发喜欢戴黑色墨镜的怪老头,而他此刻正是在这种新语境中不断探索着适合自己的新道路。

评价一部影片的质量不能单纯以其票房成绩为参照,而应以其是否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力来衡量。丰富的人生阅历需要长时间的沉淀,电影艺术创作也绝非一蹴而就,因此,影迷们现在要做的便是耐心等待,并一直坚持客观中立的态度。法国著名导演特吕弗曾说,每个导演一生都只能拍一部电影,那部电影其实是自己的隐喻。蒂姆·波顿的每一部作品中其实都有他自己的影子,他是孤独的,但他看待世界的方式也是独特的,看似阴暗冷酷的外在下依然能感受到内在的温暖与善意,特立独行不被理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找不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

猜你喜欢

小飞象波顿哥特
《小飞象》观后感
哥特兰:不依赖空气
波顿历险记
张悦然:哥特少女已成熟
蒂姆·波顿:怪物也很美
巨人的小房子
走偏锋 暗黑哥特妆容AB面
波顿(东莞)香料项目奠基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