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人类学视野下永新盾牌舞的当代发展与文化解读

2021-11-14王龙生刘文晶

戏剧之家 2021年33期
关键词:盾牌文化遗产舞蹈

王龙生,刘文晶

(井冈山大学 艺术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一、永新盾牌舞概述

永新盾牌舞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流传于永新县龙源口周边村落,它是集民俗、体育、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男子群体表演形式,在内容表现上多为两军对垒、互相攻守,表演者右手持短刀,左手拿盾牌对舞,或同持叉、棍对打,队形有八字阵、一字长蛇阵等。永新盾牌舞作为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通常在每年正月初一至元宵节搬演,现今在婚嫁和升学等事宜上,也常见永新盾牌舞表演,当地甚至还流传着“不练盾牌舞,不是男子汉”的说法。

关于永新盾牌舞的源流,有多种说法,许多学者认为《纪效新书》中提到的操练活动乃现今永新盾牌舞的历史源头。据史书记载,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设计出了一款藤条盾牌,即坚固又轻便,能够有效抵御敌人,并在全军推行使用,而永新盾牌舞的盾牌就是用藤条编制而成的,因此认为永新盾牌舞和戚继光的兵器藤条盾牌是一致的。另有学者认为永新盾牌舞可以追溯到周代“武舞”,舞时手执盾斧等兵器,一方面作为国子的教育课程,强身健体,一方面又可以歌颂君王的战功,与永新盾牌舞的功能极为相似,由此推出,永新盾牌舞与古代武舞一脉相承。还有一种说法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部分士兵流落到永新县,被当地人民所救,随后定居永新,这些士兵中不乏武艺高强者,为报救命之恩,为当地人民传授武技以防身。而关于永新盾牌舞的真正起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三桂老师也未有确切说法。

二、永新盾牌舞的当代发展

永新盾牌舞作为具有顽强艺术生命力和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非遗文化,它深深地根植于永新龙源口一带人民的生活中。其深厚的人文价值与独特的风格魅力,对于传承民俗文化、维系地域文化认同和增强节日氛围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城镇化和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的价值观念也发生变化,因此永新盾牌舞的生存空间受到了相应的挤压,保护传承工作举步维艰,现状堪忧。令人可喜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永新盾牌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政府对其保护、传承和发展也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其当代发展也迎来美好的春天。

(一)将永新盾牌舞融入课堂,成为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

永新盾牌舞是一种人体动态的表演形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表演性,其主要传承方式是口传身授。作为一种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不仅要在理论层面上挖掘其文化意义,更要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将其融入学校尤其是高校教学中,以教学促进传承,以传承带动教学,以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为出发点,深度思考“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的宏观教育命题。

学校教学改革尤其是高校教学改革一直是核心内容,要针对不同地域的文化资源,积极研发校本课程和教材,彰显学校办学思路和特色。以高校舞蹈教育教学为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核心课程,但其教学内容则是以汉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和朝鲜族五大民族舞蹈种类为主,那么其他地域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可以以地方代表性舞蹈的形式为舞蹈专业学生提供知识补充呢?这完全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任何一所高校都承担着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责任和使命,高校教师应该以永新盾牌舞等地方资源为教学研究载体,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研发,构建科学的教学方法,将永新盾牌舞等融入课堂,甚至可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入校园,共同探讨将非遗文化资源融入校本课程和课堂教学的模式和路径。

(二)创编优秀作品,打造艺术品牌

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是艺术永葆活力和不断进步的根本原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下,要想打造出文化艺术精品,就要把握好继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

永新盾牌舞维系着“人、神、祖先、氏族”等多重关系,自身深厚的文化内蕴及实用价值决定了其具备极高的传承价值,其传承空间也十分明确——民间,即针对特定地域的群体,以族群、村寨为单位,这是永新盾牌舞的存续土壤。从生活到艺术,永新盾牌舞既要把持自身文化遗产的文化逻辑,又要满足社会群体对文化遗产的审美期待,永新盾牌舞与当代艺术可以共享其舞蹈本体的形式特点和文化内涵,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形成了人类学中的文化反哺现象,也就是说舞蹈艺术家对永新盾牌舞的再生产和再创造都是以其舞蹈本体为根基,其动作的动律特点、本质内涵是不容随意改变的,我们既要遵循传统和地方特色,又要加入现代审美元素,在舞美灯光等方面与时俱进,实现文艺精品和艺术品牌的共同打造。永新盾牌舞的创编应当是艺术家遵循本体逻辑,结合社会的审美取向,表达出自己对世界的思考,本质是实现文化认同和精神愉悦,从而达到舞蹈消费的目的。蕴含丰富文化情感的形式动作不仅能够带给观众视觉上的愉悦享受,同时还能激发观众内心的根性意识,引发共鸣。永新盾牌舞强烈的动作性和节奏感能够赋予艺术创作无限灵感和深刻启发。

(三)以文旅融合为契机,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永新是一个拥有众多非遗文化资源的文化大县,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推动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成为了文化、旅游和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的载体,既可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又可实现经济的繁荣。永新盾牌舞于2006 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民俗表演活动,其欣赏审美价值、健身娱乐价值和文化价值都可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对永新盾牌舞这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把握好江西省委提出的建设文化大省和建设文化强省的历史机遇,以非遗文化资源为龙头,大力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文旅产业,充分发挥永新盾牌舞在文旅融合中的重要价值,积极打造旅游品牌,打通当地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渠道。同时,在振兴传统非遗文化和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必须保持头脑清晰、路子正确,才能适应新时代文旅融合背景下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应防止只图经济效益和损害优秀传统文化的粗制滥造行为,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要保护好永新盾牌舞的本质特色和艺术质量,使其健康发展、良性循环。此外,永新盾牌舞这一非遗资源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还应为非遗传承人和传承队伍提供一定的扶持,从而进一步拓展永新盾牌舞的保护和传承空间,为永新盾牌舞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切实保障。

三、永新盾牌舞的文化释义

永新盾牌舞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俗非遗文化资源,根植于人民的生活之中,绵延不绝、代代传承,积淀着当地族群的民俗心理、风俗习性和价值追求,承载着当地人民优秀的文化基因,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品格和价值功能。故此,对其文化释义进行相应解读,有益于探寻当地族群的生活逻辑、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一)维系族群认同

“武”“舞”结合的永新盾牌舞,是永新地区民俗民风的一个文化缩影,体现出永新人民最原始的民族凝聚力、勇武团结的团队精神和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在古代,永新盾牌舞传男不传女,只供本族男子练习,外姓不得学习和观看。宗族观是中国民俗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氏族观念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永新南塘村亦是如此,吴氏一族以家族为单位聚居,氏族大家庭包含着若干个小家庭,这与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模式和祭祖文化有很大关联。永新南塘村人的婚丧嫁娶、耕作收割都离不开和氏族成员的商榷,为了获得更多的生产资料,与外族械斗都是一个家族一起参与,各个氏族成员联合摆阵,亦守亦攻,以盾牌作战。在平时的生活中,训练盾牌舞一方面可以加强成员之间的联系,巩固氏族团结,另一方面可以再现战斗场面,炫耀部族的武力,震慑外族,增强本族自信心,维系族群认同。

(二)承载文化记忆

永新南塘村因地势过高常年缺水,每逢干旱季节为了争夺水源闹得不可开交,但是“刀尖上长谷”的吴氏一族人不屈不挠,把打斗时所用的盾牌和刀叉拿来操练以自卫防身,也有说法是族人请定居在永新的太平天国散兵即客家人传授盾牌武术,后来才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艺术欣赏价值的盾牌舞。盾牌舞不仅承载了南塘人的族群记忆,同时还记录着吴氏先祖的英勇战绩,成为南塘人心底的那份骄傲,在各种阵式表演时需要武士协调合作,这样就增进了部族成员之间的友谊,使之更加团结。另一方面,通过向全村和邻村展演盾牌舞,可以昭示南塘人的刚毅,震慑外村势力,从而保护自己的家园。通过盾牌舞表演,把对祖先抗敌胜利的自豪感提升为对整个族群的记忆承载和对祖德的歌颂。盾牌舞凝聚着各个时期永新人的主流观念,增强了节日的隆重感,也体现了当地的人文气息和历史精神。在节日庆典上跳盾牌舞是南塘人情感记忆的释放,通过各村之间的表演可以渲染节日气氛,同时还能广交朋友、广结良缘。

(三)强健身心体魄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文娱生活的不断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区域民俗舞蹈的发展。舞蹈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用于表达情感和思想,在不同时期,永新盾牌舞的表演动机也不同。永新盾牌舞吸收明代戚家军的藤牌阵法,与当地武术相结合。南塘人训练该阵法的目的就是适应当时的生存环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关注身体健康以及精神需求,永新盾牌舞含有“滚、扑、闪、砍、躲”等多种动作元素,能够锻炼舞者的体力、协调能力和灵活性。据吴三桂介绍,村里有九旬老者可担百斤谷,脚下生风,一人扎马步,众人难推倒,可见永新盾牌舞具有增强体质、健身益寿的功效。

四、结语

永新盾牌舞是音乐、舞蹈、武术、杂耍等相结合的一种民俗表演形式,表演丰富多样、动作强劲有力,是人们的精神缩影。本文旨在探究永新盾牌舞的传承价值,通过对其历史源流的梳理以及价值功能的解读,为其在新时代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和思考,以推动其代代相传。

猜你喜欢

盾牌文化遗产舞蹈
隐形的盾牌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冰上舞蹈搭档
“金盾牌”夺金记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我和舞蹈
自相矛盾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