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时期电影艺术中党的形象研究
——以延安电影团为中心的考察

2021-11-14郭少飞陈玥桦

电影文学 2021年21期
关键词:延安时期艺术

郭少飞 陈玥桦

(1.宜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宜宾 644000;2.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2)

用电影艺术讲党的故事是党的理论话语表述的重要方式,延安时期的电影艺术作品为新时代党的形象塑造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以史为鉴,可以明今。延安时期电影艺术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追求民主与独立的历史过程,塑造了光辉伟岸的写实形象,极大地提升了革命根据地军民的抗战信心与勇气,为取得抗战胜利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探索与挖掘延安时期电影艺术的发展过程、党的形象特点以及时代借鉴,这是极为必要与有益的。

一、延安时期电影艺术中党的形象发展过程

电影艺术是政治精神、文化传统、宣传导向等的影像记录,具有深刻的群众性功能,是政党形象塑造的重要载体。中国共产党也很早就意识到电影的力量,借助电影艺术的手段对革命事业进行了有效的宣传。延安时期,电影艺术在政治教育、精神传播、品德教育、红色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不同阶段的历史形象,促进了革命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引起了根据地内外民众的情感共鸣。

(一)统一战线中党的形象

党在电影战线上的斗争道路早在1933年电影小组成立时就已开始铺就。延安时期的电影产业继承了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的理论基础,形成于民族危亡与国家存亡之际,是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1938年4月初,陕甘宁边区抗敌电影社的成立启事就表明自身肩负着两个任务:一是将我们在抗战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经验教训公布于众,激发大家抗战到底的勇气与信念;二是站在正义的制高点,向全世界宣传中华民族敢于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史诗,借此获得国际范围内的广泛支持。这也意味着从诞生起,中国共产党的电影事业就明确了自身所担负的时代使命。

初创时期最重要的电影拍摄是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这也是延安时期党的影像形象的初步塑造。在这部电影中,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光明与希望,是中国发展的领导者。通过在敌后革命根据地中高校、培训机构、党政机关等多处真实取景,真实再现了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建设抗战“模范区”的精神。党的形象是这部电影呈现的中心内容,例如晋西北的贺龙、关向应等在前方的活动,一二师三五八旅的部队生活,当地的民兵活动等;在晋察冀边区拍摄的大量珍贵史料包括敌人的残暴行为、群众支持与踊跃参军、人民的民主政治、聂荣臻在前线的指挥、边区民兵的奋勇杀敌、白求恩的救死扶伤等,内容丰富,多方位呈现了党在敌后战场英勇顽强奋斗的场景,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肩负历史使命,浴血抗战,收复失地,为实现抗战胜利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图画,预示着未来的新中国的光明前景。

(二)延安文艺中党的形象

从1941年到抗日战争胜利这一时期,延安电影团拍摄了大量的新闻电影片。在这一时期内,由于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敌后抗战也进入最艰难的时刻。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给电影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崭新的理论支撑,概括起来就是:电影是党的有力宣传工具,电影团的干部是从事政治工作的,要很好地为政治服务。这也标志着延安时期的电影艺术发展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成为宣传与推广党的形象的最好手段,承担起录制影片、拍摄新闻、放映电影等众多任务。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是这一时期电影的鲜明主题,也是党的形象的鲜明代表,主要以《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也称《南泥湾》)为典型代表。在这时期的众多影片中,关于时事政治的拍摄是核心内容。通过这些影像记录,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抗日根据地所弥漫的热情、民主、合作的场面,画面一片祥和自由的形象,这突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边区事务,展现了革命根据地的抗战氛围。在这些影片中,出现了庆祝辛亥革命三十周年大会、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张浩的葬礼仪式等现实场景,记录下了中国共产党立体而丰富的形象,展现了根据地与时代相联系、与国家共呼吸的担当,打破了外界对根据地的不实传言,宣传了革命根据地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建设“新民主主义共和国雏形”的光辉形象。

特别是1943年以后,电影团成员在边区各地拍了许多有价值的照片,多达数万张。这些照片内容丰富,涉及边区的宏观层面,如大的政治动向、军事操练;也涉及很多微观层面,如群众的日常生活、托儿所小朋友的活动场景等。通过分类、分批地选编,在边区国统区、海外等进行展览,这有效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在敌后自力更生发展建设,坚持中华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民众,打击日本侵略者,艰苦奋斗、教育民众、实行民主政治等,将“中国的希望在延安”这一主题鲜明展现在海内外民众的面前。

(三)历史转折中党的形象

从抗战胜利到离开延安,这个时期的延安电影团拍摄的电影具有转型时期的色彩,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命运奔波的历史场景。反映陕甘宁边区农民吴满有翻身致富的《边区劳动英雄》故事片,特别突出了人民群众所具有的劳模精神,这是对于延安精神的深刻解读,体现了党与人民命运与共的历程。1947年3月,由于胡宗南部大举进攻陕北,边区军民开始了自卫反击战争,该片停止了拍摄。随军小组在撤出延安途中,拍摄了边区军民同心协力支援战争的情景,拍摄了我军机智勇敢地围歼敌人的几个著名战役羊马河战役、青化砭战役等重要历史画面。尤其是在8月下旬,摄影队在陕北的党中央临时驻地——朱官寨拍摄了许多重大历史意义的实地镜头,后被整体定名为《保卫延安和保卫陕甘宁边区》,后来它的许多镜头出现在多部历史纪录片——《还我延安》《毛泽东》《延安岁月》等中,成为党在历史转折中稳操舵头的形象记录。

在延安拍摄活动结束后,延安电影团成员先后到达东北电影制片厂。党的电影事业在新的基础上继续着,东北电影制片厂继续和发展着延安电影团艰苦奋斗所开创的革命电影事业。“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时代从此宣告结束,党的电影事业步入历史新阶段。在全国范围内,党的电影事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形象塑造得更加具体而生动。

“延安电影团的同志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不朽的功勋。”延安时期的电影艺术从1938年9月诞生至1947年10月(包括延安电影制片厂时期)结束,经历了九年的艰苦历程,它记录了党在延安时期的历史影像,展现了党的艰苦创业、自立自强的气魄,表现了党所肩负的使命与责任,塑造了党光辉伟岸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形象。

二、党的形象在延安时期电影艺术中的重要特征

在延安时期的电影艺术中,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是核心描述的对象。在当时制作的各种电影中,中国共产党肩负历史重任,既与国家使命息息相通,也与人民愿望紧密相连,时刻以奋斗之心致力于国家独立、民族复兴。这种革命的胆识和勇气、披荆斩棘的使命精神,有效宣传了党的光辉形象,凝聚了根据地的民心,使党的先锋精神淋漓尽致地得以体现。

(一)党与国家命运的同一性

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担负了抗战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使命,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是中国革命的象征与未来。《延安与八路军》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反映了“中国的希望在延安”这一深刻主题。导演袁牧之先期进行了话剧展示,具体的构思主要包含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全民抗战爆发后,全国各地的有为青年突破敌人设定的重重关卡,经过漫长艰辛历程到达党中央所在地——延安;第二部分主要表现陕甘宁边区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先进形象,尤其是延安各地的全场景,使党的形象更加突出与光明;第三部分表现军队在延安及各个抗日根据地英勇无畏抗击日寇的战斗场景及日常生活等,展现党对敌斗争的坚决果断;第四部分主要呈现“革命的大熔炉”延安培养的一批批革命热血青年奔赴疆场、投身前线的盛况,说明党的教育坚强有力,总体构述了党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国家的使命就是党的奋斗目标。其中,革命是新民主主义时期历史叙事、历史记忆的价值中心和核心呈现,事关革命意识形态表征、表象、表里的历史大叙事。一言以蔽之,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国家的未来与希望,代表着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

例如,《延安与八路军》用中华民族的圣地——黄帝陵作为影片的开头,体现了党与国家复兴的命运紧密相连,用意深远。其目的是要借此呼唤中国民众要以国家存亡作为自身的尊严与使命,热爱与报效自己的国家,维护国家与民族的存亡,肩负历史赋予的重任。镜头同时转向了在黄土岭上风尘仆仆的青年男女——以我们党为中心所聚集的“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表现出延安已经成为抗战的中心,是国家的希望与命运所系。它们深刻表达了:时代的潮流是延安,天下的民心在延安,国家的未来在中国共产党。拍摄组的拍摄场面逐步扩大,涉及延安丰富的教育文化活动、延安的自然景色和风土风貌、边区的政治民主运动、自力更生的经济建设、富有激情的文艺活动等,如实地反映了边区的实际图景,表现了国家命运与党共存共荣共兴。

中流砥柱,民心所向。在剧组完成延安部分的拍摄之后,转战到晋察冀边区进行拍摄,他们忠实记录了党所领导的河北、晋东南、晋西北等多次的对日作战,以及边区群众踊跃参军支前,拥军拥属、送子参军、建设民主政权等生动感人的场景。尤其是1939年底,电影团部分成员到达太行山区八路军总部拍摄了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百团大战也被记录了一部分。《延安与八路军》以丰富、生动的战地资料,表现了我们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对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英勇抗击的革命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改变中国命运的真实写照,是对中国共产党所代表国家道路的正确反映。

(二)党与人民愿望的同一性

延安时期的电影艺术深刻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将人民作为叙述的主体,关注人民、述说人民、动员人民。其一,反映人民精神面貌。以《九一扩大运动会》为代表,它主要记录了1942年9月的陕甘宁边区第一次运动会。其中包含的体育活动有田径、球赛、游泳等体育素材,反映了运动员们高超的体育技术水平,展现了边区群众朝气蓬勃的气象。其二,反映文艺与人民的联系。如1943年2月拍摄的《春节秧歌活动》,它主要讲述延安文艺界勇于向群众学习,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秧歌形式的基础上,创造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秧歌形式。影片记录了1943年2月起的新秧歌运动,包括中央党校、鲁艺、联政等秧歌队演出的打花鼓劳军、大秧歌、秧歌剧《兄妹开荒》、推小车运粮、跑旱船赶毛驴驮盐等节目片断。其三,反映劳动模范的创业精神。如1946年拍摄的《边区劳动英雄》可以说是人民电影的第一部故事片。主要讲述了劳动英雄吴满有的成长经历,包含了陕北的土地革命、红军的东征西征、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大生产运动等。表现了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生产劳动、配合党的斗争,展现了党与人民愿望一致,共同为实现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而努力的场景。需要指出的是,电影团的放映队不仅服务于广大的机关、部队、学校、机构等,还要为边区150多万人民群众服务。

延安电影团拍摄的大量照片具有深刻的动员作用,使党与人民融为一体,充分发挥了文艺的动员作用。延安电影团摄影队拍摄的数以万计的照片以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的活动为中心内容,具体反映了陕甘宁边区、晋东南、晋察冀、晋西北等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的各种活动,不论是前线的战争,还是艰苦生活的真实资料。这些资料经过精选与放大后,曾多次在延安军人俱乐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等单位,以及陕甘宁边区进行流动展览。这些照片真实客观再现了党中央与人民群众达成了方向与目标的一致,将党与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形成了广泛而深刻的画面震撼,使群众动员与国家愿望合一、党的使命与人民愿望合一,形成巨大的历史推动力。

(三)党与奋斗精神的同一性

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充满了奋斗精神,明确自身担负的历史使命,将奋斗精神作为自己发展的底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表现为党的作用方法,使奋斗精神融于血、铸于魂、成为力。这在电影艺术中多有反映,以《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即《南泥湾》)为代表。影片以三五九旅作为主要拍摄对象,讲述了大家屯垦南泥湾,将陕北的荒山野岭建设成为江南景象,实现了丰衣足食的目标,表现了我们党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毛泽东为这部影片亲自题词“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他当时题词的场景不仅被摄像机真实记录下来,也成为影片的开头展示,这总体上提升了影片的政治意义与精神内涵,升华了电影表现主题的价值意象。这部影片虽然拍摄的是繁重的劳动场景,但是并不影响人们的劳动表现力。电影的构图极具感染力,超高水平概括了战士们自由快乐的劳动精神,画面简洁明快,内容形象生动,浓厚的乡村田园气息与劳动画面合二为一,在抒情的格调中呈现了我们党坚定而自信的革命形象。这部影片也受到了部队战士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这部影片是党所领导的人民政权拍摄的第一部影片,具有极大的开创意义。它生动讴歌了党所领导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深刻表现了延安大生产运动的火热光荣场景,体现了党与人民同甘共苦的奋斗精神。进一步而言,大生产运动本身就是党艰苦奋斗的事例代表,而电影艺术则升华了这种精神意识,将其赋予了更为深刻的意义内涵,成为党不可磨灭的意志品质。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教育了广大人民群众,而且也成为共和国的重要红色基因,激励中国人民在新时代不畏艰辛、奋勇前行。

延安时期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延安电影团记录下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以及党领导军民建设根据地的形象,所以这是具有极大历史价值的形象记录,也是电影艺术对中国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

三、延安时期电影艺术对新时代党的形象构建的启示

延安时期电影艺术构建了中国共产党朴素的话语形象,提升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话语权。党对电影工作的领导,坚持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坚持对时代精神的掌握,坚持创新理念的应用,等等。这是延安时期电影艺术的重要启示,对于新时代电影艺术中党的形象构建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坚持党对电影产业的领导

电影是非常重要的宣传工具,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电影的宣传教育作用,周恩来特别强调要将红军长征的珍贵画面“记录下来,作为珍贵的历史资料,教育后代”。早在1937年秋周恩来在山西太原同一个文艺工作者的讲话中就指明:虽然现在的时机内,我们搞不起电影,但是我们要提前做好计划与准备。“电影是很好的宣传工具,在全国和全世界不知道有多少人不了解又想了解我们啊!”《延安与八路军》摄制组在前往华北前夕,毛泽东亲切接见了大家,不仅细心询问影片的拍摄状况,而且表明大家的未来无可限量,“你们现在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将来会承担更多的重任。毛泽东对电影事业的乐观信心,教育与激励了大家开拓电影事业的决心与毅力。1943年2月,《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在延安直政大礼堂进行首次献映,朱德等人在观看后都大加赞赏,表示这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从党的领导人的重视之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延安时期电影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党中央极大的关心与支持。

延安电影团一直归属于党的领导。首先,在党的领导下筹建。钱筱璋深刻回忆:在武汉的八路军办事处,袁牧之和我受到了周恩来的亲自接见,接受了党的指导与教诲,所以坚定了我们拍摄反映敌后抗战影片的坚定信心,“牧之和我……到了当时党中央所在地延安”。其次,在党的领导下发展。延安电影团成立之初由八路军总政治部领导,1942年5月改属八路军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军政治部领导;延安电影制片厂时期也是归属于西北局宣传部直接领导;进入东北后,延安电影团融入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所属的东北电影制片厂。在遇到重大生存危机时,尤其是遭到国民党反动派及日寇的包围与封锁之际,边区的生存已经成为一个重大课题的时刻,“当时像电影团这样没有多少工作、可有可无的机构,照理是属于裁撤之内的”,党经过考虑后不仅保留了这些干部,而且对电影机构也是予以完整保留。党对电影事业的热诚可见一斑,这不仅感动了从事电影艺术的这些干部,也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的人才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发展中,“意识形态属性是本质属性”。新时代的电影艺术不仅要继续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也要将党的领导作为电影表达的艺术自觉,将党的领导作用具体地、突出地、鲜明地展现出来,使党的领导不仅是组织领导,更是思想与意识形态的坚实领导。

(二)坚持对人才培养的关注

人才培养是电影艺术发展的关键,这也是延安时期电影艺术发展的重要历史经验。在1944年—1946年间,延安电影团先后安排了两期摄影培训班,以期更好迎接革命战争发展的胜利形势,这也是党对干部人才培养重视的反映。培训班的学员第一批开始于1944年12月,结束于1945年5月,历时约半年之久。学员主要由各部队进行选派,一共有25名学员。第二期的培训班开始于1945年2月,学员人数为22名。对于两批人员,培训的重点也有所区分,第一期着重于摄影技术,第二期则更加强调电影拍摄艺术。主要课程分为两大板块:电影制作和摄影艺术。当然,还涉及电学、洗印技术、英语等课程。吴印咸主要讲授“中国的电影现状”,重要包括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当代的历史表现,我们应该把握的细节和重点;“电影制作的过程”,主要涉及电影的道具准备、场景布置、画面取景、摄影事项、剪辑构思、后期制作等。对于学员的技术培训,讲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但主要以摄影训练为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印咸先后出版了《摄影用光》《摄影艺术表现方法》等作品,这些理论作品的发展与成熟离不开延安时期的实践,这也是对于当时讲课水平的佐证。这些培养的大批电影骨干人才离不开当时延安时期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也成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人才奠基。他们先后参与了中国的重大变革,培养的人才也成为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文艺工作者要“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人”,这样才会为文艺事业发展贡献坚定力量。新时代的电影艺术的发展要更加强调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既要懂得中国电影的经典手法,也熟悉世界电影潮流。在新的历史方位,人才培养的方向是坚守中国立场,用中国语言讲出中国故事与世界故事。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为中国共产党的电影事业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三)坚持反映时代的呼声

延安时期,延安电影团拍摄了大量反映时代声音的影片,这既是影片的历史价值,也对于新时代讲好党的故事提供了重要历史借鉴。1940年至1946年期间,延安电影团摄制了众多新闻片和新闻素材。第一类,反映国际时事。以《苏联红军是不可战胜的》为例,影片通过对德国法西斯罪恶的揭露,阐释了苏联卫国战争的意义,将苏德战争的世界真相与内涵反映给群众,坚定了群众的抗战信心。第二类,反映党的外事活动。以《美军观察组到延安访问》为例,总体记述了1944年7—8月间美军观察组访问延安时的状况,反映了美国驻中、印、缅总部对于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的重视,在本片中真实记录了延安机场欢迎美军观察组的情景,也记录了中央领导人招待美军观察组一起观看《兄妹开荒》的场景。第三类,反映党的重要会议。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例,反映了党的七大会议的重要历史时刻,尤其是既记录了会议时的点滴,也拍摄了场内外参会代表的休息、交谈等场景,展现了丰富的历史信息。第四类,反映延安革命群众的活动。以《延安各界庆祝辛亥革命三十周年大会》(1941年10月)、《延安各界青年纪念国际青年节》(1941年9月7日)等为代表。第五类,反映革命根据地的生活场景,以《中国女子大学跳集体舞》《日本工农学校的学习生活》等为代表。这些影片,多层次、多方位反映了延安时期重大的政治、社会等活动,保留了重要的历史镜头,成为难得珍贵的影像档案。这些影片作为重要的信息媒介与信息载体,真实、形象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的抗战形象,有效打破了国民党宣传的“游而不击”的政治污蔑,展现了敌后战场如火如荼的抗日场景,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爱国热情。

影片的本质就是一个时代的反映,所要展现的也就是时代的呼声。真实反映时代又富含对时代价值的思考,这是延安电影最重要的表达内涵。新时代的电影产业发展要更加强调文艺与时代的联系,强化电影的时代意识,既要关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也要反映时代最鲜明的历史与表现特征,从而深切体现电影的人文精神,“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

(四)坚持文艺的创新精神

延安电影艺术有着丰富的创新因素与创新成果,是党的文艺创新精神的集中展示。一是延安电影团的电影艺术更加强调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强调了电影为什么人服务的主题。在延安时期的电影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对于实景与外景的选取更加贴近自然而然的生活,充满了真实性和纪实性的特征,具有了纪实性、及时性、新闻性的特色。二是延安时期的电影走出了一条新的表演模式,与上海电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延安时期的重要电影中,前期都采取了舞台剧的虚拟表现,借此形成框架、内容、演员等的成熟与打磨。从舞台到银幕,电影工作人员将体验与展示紧密结合,这种创作实践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电影人物,形成了生活化、自然化、表演化的表演风格。三是有效借鉴与吸收了地域性的民族风格。延安电影团的电影拍摄不仅有效吸取了西方电影理论的先进经验与技巧形式,也注意辩证对待与传承创新中国传统美学表现手法与方式。例如,在编剧上注重传统戏剧、绘画、音乐等民族风格与传统,在拍摄的图像展现中,意境的塑造更加深刻,风格的含蓄与张扬、感情的真挚与细节塑造等将意思与境界、道理与情景等实现内在的和谐统一。四是在电影语言方面也具有了一定的探索与发展。如在镜头语言中将长镜头与近景的结合,通过摄影机的运动表现人物或故事情节的过程,这种镜头感与画面感奠定了当代电影艺术的基础。在电影表现中,如《南泥湾》中就很好用画外音旁白穿插在故事情节中,灵活多变地展现了电影的表达内容,丰富了电影语言的表现力。

延安时期电影艺术的发展是因为以上电影工作者执着于奉献精神和艺术追求的境界,强烈的民族情绪和饱满的歌颂党的热情。延安时期的电影艺术将创新精神作为表达的精神导向,突破了以往特定的人物主体,将人民群众与党的深厚关系作为发展的新定位,全面生动表现了抗日根据地军民平等一致、民主一致、信念一致的坚强意志,塑造了一位位光荣而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讴歌了党的精神力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延安精神;同时,拍摄的画面场景构思独到,自然真实、浑厚质朴地表现了延安时期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风格,这种真实而自然的艺术感染力是党的文艺所独有的。讲好新时代的电影故事也需要发挥红色电影的创新精神,既要关注电影的表现手法、电影语言、艺术风格等的具体运用,也要赋予电影艺术更多的中国味道,使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经典与创新等有效结合,创造出中国话语的电影故事。

结 语

延安时期的电影艺术以党的形象塑造为中心,表现了党所具有的核心领导作用,呈现了党的意志、能力、精神、作用的场景图谱,使电影艺术具有了重要的意识形态理念。这种红色电影讲述的红色故事、红色文化、红色表达对于凝聚人民群众向心力、团结力、核心力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为当前讲好党的故事提供了独特话语权力支撑。新时代电影艺术中党的形象构建要继承延安时期党领导电影艺术的宝贵经验,在更广阔的世界舞台讲述中国共产党故事,从而创造出具有文化强国特色的中国电影。

猜你喜欢

延安时期艺术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清代时期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走进延安
爆笑街头艺术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