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地方志中少数民族音乐史料的价值分析

2021-11-14

戏剧之家 2021年33期
关键词:乐器少数民族民族

解 飞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1)

我国有56 个各具特色的民族,不同的民族语言不一,有些还有自己的民族音乐。少数民族指多民族国家中除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除主体民族汉族以外的其余55 个法定民族均是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音乐是各少数民族音乐家们创作的乐曲和具有中国本土色彩的音乐。少数民族音乐范围非常宽泛,因此,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具有各少数民族传统色彩的、专属于自己民族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音乐。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民族习性,这些习性在文化音乐、生活习惯、风貌习俗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国各少数民族一般都有传统且独特的歌舞,不少少数民族都用音乐歌舞记录并传承其民族的相关历史、文化和传说。绚烂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塔上的颗颗明珠。

与人数最多的汉族相比,我国少数民族留下来的音乐史料少之又少。但我们仍可从中国地方志中窥见一二。比如,我国蒙古族主要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因为居住在草原,蒙古族的民歌可以分为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两类。长调的曲调悠远绵长,带有草原空阔的风格。短调的曲调较紧凑,段落篇幅较小。又如,我国哈萨克族人民的主要聚居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萨克族民歌主要有独唱、弹唱、对唱三种演唱形式。由于哈萨克族人绝大多数长期从事畜牧业,受此影响,独唱歌曲往往具有牧歌的特点,节奏自由、徐缓。弹唱是在冬不拉的伴奏下演唱的歌曲。对唱又分群众对唱和阿肯对唱。哈萨克族音乐旋律有其独特的风格。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形式与内容,各种音乐元素争相展现。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展现了我国的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的音乐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顾名思义,由“中国音乐史”和“少数民族”两个名词构成,“少数民族”在这里虽是一个名词,但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这个词汇中代表着区域概念。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即在“少数民族”区域范畴内发生的音乐事象。远古、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至今的历史中都存在着少数民族音乐。

从地方志中可以了解到,中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很久之前就已存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也在不停吸纳着历史的养料。从最开始的骨笛到历朝历代的民族乐器,最后衍生出小调、山歌、号子等多种音乐形式。这说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生活的现状。自古以来,文人总是通过文字记录生活以及反映社会上的各种事情,但是对于大多数没有接受教育的老百姓来说,可能民族民间音乐就是他们记录和反映生活的一种方式。民族民间音乐记录着老百姓的喜怒哀乐。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历史中发生的事情只是过眼云烟,但是少数民族音乐所保留的感情是不会改变的,民族民间音乐就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了。少数民族音乐自古以来就反映着那一个时代的状况。不论何时,不论何人,都需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较完整地保留了不同年代人的思想与情感。中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代代相传,并通过歌曲乐舞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少数民族音乐史。少数民族音乐与少数民族联系紧密,它能够展现人们的生活状况,因此,可以说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从古至今一直记录着少数民族的历史。这是我们研究少数民族历史最好的素材。随着人们口头相传,民族民间音乐的歌词与曲调也在慢慢变化,但仍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少数民族音乐能够用歌舞的形式表现本民族的生活状况、文化习俗与地域特色,并进一步传承发扬本民族的精神。我国有56 个不同的民族,各民族都有很多优秀的传统音乐,我们应该积极宣传和保护传统音乐。文艺工作者要积极宣传传统文化,使民众树立保护少数民族音乐的意识,积极学习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从中国地方志的史料来看,中国的民族音乐很多都来源于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比如民族节庆等,或者抒发了先民的各种感情。它浓缩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还包括民族精神。以平原地区的少数民族和高原地区的少数民族为例,他们的音乐呈现出来的特点往往具有地域性。蒙古族的长调在草原上开阔的地方能够传得更远。而云贵高原少数民族的很多山歌就比较轻快。

从地方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各民族的音乐历史。以乐器为例,早在先秦时期,少数民族中就有乐器的存在,如打击乐器:鼓、钟、镛、雅、祝、簧、筑;吹奏乐器:箫、管、龠、笙、埙、笛、竽;另外还有弦乐器:琴、瑟等。乐器使音乐的表达方式逐渐丰富。在秦汉隋唐这一时期,由于秦朝大一统,且汉朝、唐朝出现了空前的盛世,人人安居乐业,故而音乐文化空前繁荣,各种乐器纷纷出现。琵琶可以说是隋唐时期最重要的乐器之一,各种史料诗词中都有琵琶的记录。在这一时期,琵琶以宫廷演奏为主。其实,从汉代开始,中原音乐的重心就已偏向琵琶类乐器,琵琶借此得以急速发展。辽、宋、西夏与金受前人影响,承隋唐风俗习性,广泛地使用弦乐器。但同时也有新乐器产生,如边塞的羌笛以及民间的葫芦丝等乐器也开始出现。在明清时期,由于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音乐文化有较大发展,弦乐器与簧乐器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会。由于当时人们普遍有思旧思想,且古琴本身就极具古典价值,这就导致古琴在当时音乐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少数民族的民歌是少数民族人民在平时生活劳动中自己创作且自己表演的音乐歌曲。它一般是一时兴起,即兴发挥,再口耳相传,在民间发展流传。在此过程中,该音乐会不断经受挑选、加工,随着悠长岁月的变更与人们的代代传诵而逐渐完善。这时,音乐就不仅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成果,更是一个部落或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在中国地方志中,与少数民族音乐有关的知识基本上有着悠长的历史记录。早在远古时期,在狩猎、庆祝、祭祀、敬神等部落活动中,我们的祖先已经会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而通过研究地方志中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了解到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民俗文化。例如,藏族人民擅长歌曲舞蹈。用他们的话来说:活着,就要唱歌;唱歌,就是活着。逢年过节,不论在西藏的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到青年男女或者老人小孩手拉着手,或放声高歌,或婉转起舞。藏族歌曲主要有两种:一种歌颂劳动,这种歌曲形式包括山歌、牧歌等,内容是赞美高山平原、河流湖泊等大自然的一切及生产劳动;另一种歌颂生活,主要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歌颂对人、对生活的热爱。藏族民歌大气豪放,听之即可使人心胸开阔,心旷神怡,灵魂获得升华。由此可见,少数民族的音乐与其相关的人文、社会背景有着密切联系。我们要研究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就应该从其音乐文化方面着手。

中国的发展成就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风情各异,为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后盾。这些音乐都是文化瑰宝,不该也不能被遗忘。因此,我们要努力继承与发展少数民族音乐,让它们在文化舞台上大放光彩。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均与音乐有关,且都拥有由本民族开创和代代传承下来的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这说明每种音乐文化都有存在的意义。几千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因其地域优势而率先形成华夏文化,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少数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从而慢慢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华音乐文化。我国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域背景,并因为这些独特的风俗而形成了各少数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这些音乐文化的发展形式多种多样。各少数民族的音乐依据表演形式可分为民间歌曲、民间乐器、民间舞蹈、民间戏曲等。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共同组成了我国的音乐文化,且在华夏民族音乐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少数民族音乐还会继续发展。

中国地方志中记载的少数民族音乐史料对我们研究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有着莫大的帮助。在中华传统文化当中,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它对中华民族的融合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如今欣欣向荣的发展状态是所有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些优秀的文化不该失传。因此,我们要传承和发展这些传统音乐文化,让它们在历史的舞台永久绽放光彩。

猜你喜欢

乐器少数民族民族
学乐器
我们的民族
乐器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