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广播剧的演播技巧
——以《哈姆雷特》为例

2021-11-14王思博

戏剧之家 2021年33期
关键词:广播剧哈姆雷特重音

王思博

(吉林艺术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1)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悲剧作品,也是其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该剧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在广播剧中,配音演员需要对台词进行细腻处理,用声音塑造角色形象,用情感打动听众。在《哈姆雷特》富有情感的台词表达中,凝练着深奥而耐人寻味的潜台词,笔者正是通过这些如诗一般的台词挖掘角色灵魂深处的特质。

一、分析《哈姆雷特》的角色定位

真情实感是角色定位的关键。表演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演员要化身成角色,虽然广播剧演员不用在舞台上演出,但其传递的声音也要赋予人物形象,表达真实感受。演员作为一个创作者,要从自我出发,运用正确的方法,最终达到为人物发声的目的。在影视配音上,演员可以一边听对手说话,一边根据电视演员已经创作好的人物语言的节奏、停顿、变化去配音。在视觉上还可以通过影像与对手进行间接交流。广播剧的语言交流与话剧、电影、电视不一样。广播剧需要演员深刻理解人物,从而用声音传达剧情。

以剧中的乔特鲁斯为例。王后乔特鲁斯在剧中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角色,不同时期她与哈姆雷特的情感变化截然不同。在与克劳狄斯结婚不久,乔特鲁斯为了保护儿子哈姆雷特并且让他继承王位,只得委曲求全,百般迁就。但哈姆雷特认为她是肮脏龌龊的女人。在全剧最后一场,乔特鲁斯喝了克劳狄斯打算给哈姆雷特的毒酒。哈姆雷特终于理解了母亲的痛苦,而丹麦王后乔特鲁斯在命运面前挣扎着失去了生命。在这场复杂的复仇故事中,人性中的缺陷和丑恶最终导致了痛苦的悲剧。

以剧中的哈姆雷特为例,命运悲剧、爱情悲剧、性格悲剧造就了这个悲剧人物形象。配音演员并没有生活在哈姆雷特所处的那个年代,也没有身处他的位置,那如何做到为他发声呢?这需要靠共情的力量。“闻声而知情”是广播剧最大的特色。台词是演员的根本,而声音就是演员赋予人物的情感。

基于上述角色定位,要突破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采用数字音频技术,利用融媒体进行推广,配音演员必须通过语言将人物丰富的形象展现出来,挖掘角色内心情感,提高自己对角色的认知度,与角色共情共感。

二、丰富的内心世界——乔特鲁斯的台词处理

内心独白是台词处理的重头戏。在配广播剧的过程中,听众直接从演员说的台词中体会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所以,台词就成为了配音演员向观众传递作品思想内容和人物精神世界的桥梁。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戏剧表演艺术中的词条是演员塑造角色和影响观众的最有力武器之一。”

例如,在《哈姆雷特》第三幕的独白中,乔特鲁斯曾说:“哈姆雷特!你怎么可以这么说我,在你嘴里,我就是一个荡妇!”从这段台词可以看出哈姆雷特对母亲再嫁的难以忍受以及对母亲的厌恶。哈姆雷特并不明白母亲乔特鲁斯内心的无奈和隐忍。这段独白将乔特鲁斯的伤痛欲绝表现得淋漓尽致。

演员在处理台词时,必须要细腻且具有控制力。演员的台词与气息控制必须熟练,因为上麦时,话筒会放大声音缺点,例如吃字吞字等。如果控制不好音量,很容易炸麦,所以声音的控制是很重要的。广播剧是听觉艺术,唯一不足的就是没有画面的冲击感,但声音可以创造画面。事实上,为了让观众身临其境,演员要通过声音调动人们的想象。人们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这意味着内心独白不是静止的,演员应该注意人物的情感变化。演员在创作角色时,应该根据剧本挖掘出具体丰富而恰当的内心独白。因此,广播剧不仅要写得精彩,更要使语言富于行动性,演播时也要生动,这对演员的语言功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演员要全身心投入剧中,塑造的人物才能生动鲜活。

三、运用广播剧的演播技巧

(一)语调、语势、语言节奏

演员面对的是话筒,不能偏离话筒而与对手交流。所以,广播剧演员要在语言上下功夫,只有充分理解人物的语言行动和潜台词,才能表达清楚。在演播时,演员要让对手准确地听出自身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才能产生相适应的语调、语势和语言节奏。例如,哈姆雷特有三次不同的情感变化,复仇前——决定复仇——复仇这三条情感路线有3 个语调,语言节奏也有起有伏。哈姆雷特前期得知母亲与叔叔结婚时情绪崩溃,知道事情真相时决定复仇,复仇时的犹豫不决在语调上都是不同的。面对自己的母亲与新国王在一起时,哈姆雷特心中既崩溃又痛恨,所以在语言节奏上应是高亢型,声音偏高,语势上行,给人雄壮威武的感觉。在面对母亲甘心喝下毒酒时,哈姆雷特的语言节奏是凝重型,既不高亢也不低沉,清晰沉稳不滑不促,这种节奏庄重、严肃,听起来一字千钧,发人深省。

(二)重音

重音是一句话中重要的,要突出的词语。它受语言行为的影响。例如,国王在开始时对哈姆雷特说:“啊!哈姆雷特,我的侄子,哦,现在是我的儿子!”这句话中“侄子”和“儿子”是重音,主要强调身份变化。如果把重音放到“我”上,整个意思就会发生变化,听众听起来会产生质疑。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句中的生存与毁灭要用重音。这一组反义词用重音表达选择与纠结。

“我们只知道现在,不知道将来是什么。愿上帝与你同行。”这句话是剧中奥菲利亚的一句话。“现在”与“将来”是一组反义词,也要用重音。她是一个公式化的存在,美丽、纯洁、善良,直到她疯了,她的崩溃与无助都要通过声音表现出来。

“那思想不过是骗人的油膏,只能使您溃烂的良心上结起一层薄膜,那内部的毒疮却在底下越长越大。”这是哈姆雷特对母亲说的话,也是对母亲的无奈与讽刺。“溃烂的良心”与“越长越大”需用重音,要将哈姆雷特的责怪与无奈展现出来。

重音也是一种比较。哈姆雷特说:“是吗?是真在乎而不是好像?”这句话中“真”和“好像”同样都用重音,但是表现的手法有所不同,“真”是故意强调,“好像”又带有一种反讽的意味。这句台词表现了哈姆雷特对母亲的不满,要采用多种表现形式,才能将他内心复杂的变化表现出来。

因此,当我们塑造一个广播剧角色时,应该从剧本开始,从内到外,充分利用声音变化让人物更加生动形象。

(三)台词的节奏与情感的融合

戏剧表演中不仅要熟练掌握台词,还要精准地将台词表达出来。在广播剧中,演员在表达台词的过程中不能与听众进行面对面交流。听众只能通过话筒感受台词的力量,所以广播剧演员不能单纯地朗读台词。演员在表达台词的过程中,要尽量将台词表达得通俗易懂,并且在剧中的各个情节都要准确地说出台词,掌握准确的表演节奏,这样才能将戏剧的情感充分展现给观众。作为莎士比亚这位最伟大的戏剧作家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演绎《哈姆雷特》都会让人对这一部经典产生心灵对话。演员需要对台词进行通读,并且格外重视人物的情感。演员不能单独背诵自己所要表演的人物的台词,而要将人物台词放到情节和整体语境中去理解,一步一步地将自己带入角色中,对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与节奏进行模仿,进而掌握人物的台词节奏,并以此深入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演员在深入研究人物台词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从自己生活的实际体验出发,揣摩人物在特定情节下的心理活动,使自己的情感与人物融为一体,带给听众最真实的感受。

四、选择背景音乐和音效

《哈姆雷特》对白录制结束后,要进行声音修剪。音乐和音效的后期处理也十分重要。广播剧是一种独特的声音表演艺术,音乐和音效对作品起着重要的烘托作用,也属于综合艺术。在广播剧中,音乐与音效能带给听众最直接的感受。《哈姆雷特》是一部悲剧,在音乐的选择上应以悲伤柔缓的旋律为主,突出悬念、厚重、舒缓、深沉、震撼。确定音乐风格后,作品最终选择了美国音乐家鲍勃·迪伦的作品,按照先后顺序依次为One More Cup of Coffee,Up To me,One TooMany Mornings 和NOT Dark Yet,这与相应的剧情一一对应。

歌曲的运用不仅为广播剧增加了魅力,也为听众提供了理解便利,这无疑是音乐的魅力。

五、话筒前的技巧

广播剧是“听”的艺术,如何让听众在广播剧中听到人物的动作,除了增加脚步声、衣服的摩擦声、敲门声等情境音效之外,演员演播时语言的“动作感”尤为重要。动作感是一种语言动势,表现走、跑,跳、爬等不同动作状态中的说话感觉。在自己的母亲甘心喝下毒酒时,哈姆雷特的着急与懊悔涌上心头,当时的他似乎已经忘却了仇恨,喘息声就是动作感之一。

在广播剧演播过程中,要调整好话筒的距离。这既能让演员的情绪跟随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外在行动而“动”起来,用声音与整个空间共振,又能让每一个字、每一个想表达的情境都被听众清晰地接收。如果演员大声疾呼就应远离话筒。话筒是死的,人是活的,演员要根据情境调整与话筒的距离。

六、结语

综上所述,创作广播剧时,演员首先应该从角色定位出发,运用情感体验的方式更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从而使人物富有灵魂。其次,台词的处理要找准内心的独白,精准地表达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作品所要传递的信息。最后,演员还要灵活运用配音技巧。只有这样,演员才能塑造出生动的人物形象,广播剧才会格外精彩。

猜你喜欢

广播剧哈姆雷特重音
表演哈姆雷特的经历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重音在“文学作品朗读”中的运用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用屠呦呦精神创作屠呦呦广播剧——一次科研般严谨的艺术创作
维吾尔语词重音的形式判断
浅谈语句重音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