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进行“乘法分配律”教学例谈

2021-11-03陈浩中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年4期
关键词:乘法分配律对比分析

陈浩中

摘要:乘法分配律作为小学阶段计算教学的一个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弄明白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并与其他运算律作对比分析,最后将乘法分配律的题型进行整理归纳,找出其万变不离其宗的原理。这样步步推进,方可将这一难点逐步化解。

关键词:乘法分配律;整理归纳;对比分析

“乘法分配律”在教学上历来是一个难点,并且该知识连贯性很强,贯穿小学四~六年级的计算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易与乘法结合律相混淆,而且对于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并不理解。那“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如何突破呢?下面从教学实践谈谈笔者的做法与认识。

一、揭示内涵,打好基础

从字面上说,“乘法分配律”简单地分为“分”和“配”两个方面。其中的“分”可以理解为把乘法算式进行拆分,而“配”可以联想到“配对”的意思,需要配对的乘法算式才能配在一起。打个比方:任意乘法算式能随意组合在一起吗?答案是不能的。例如:2×3+7×5就不能随意组合。那怎样的乘法算式能组合在一起呢?答案是具有相同的乘数的算式才能配对组合。例如:2×3+2×7=2×(3+7),算式中都有乘数2,所以2×3和2×7这两个乘法算式是一对的,配对成功才能组合起来,这就是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理解需要配对的乘法算式才能组合,老师在教学过程就可以进行延伸,例如:12×60+12×50-12×10,像这样即便是多个乘法算式,只要有相同的乘数就能配对组合,于是才有12×(60+50-10)。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笔者认为“乘法分配律”的教学除了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原理外,其实还可以结合字面中的“分配”两字来理解乘法分配律,特别强调只有在具有相同乘数的情况下,乘法算式才能配对在一起,这样学生才能正确运用乘法分配律。然而有些教师在教授乘法分配律的时候,过度强调凑整,其实是忽视乘法分配律的根本(相同的乘数才能配对),就会出现类似以下的错误:99×a+99×1=a×(99+1)=100×a。假如教师在平时强调要先找出相同的乘数,把两个乘法算式中都要乘99给提出来,那么学生就会出现:99×a+99×1=99×(a+1)。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这很关键。

二、横向比较,加深理解

谈到乘法分配律,许多孩子都会与乘法结合律相混淆,其本质是对于它们的特征不熟悉。就算式的外在特征而言:乘法结合律多用于连乘算式,例如:8×125×25×4=(8×125)×(25×4);乘法分配律多用于混合運算(一般是乘法和加法或减法的混合运算),例如8×(125+4)=8×125+8×4。从算式的内在特征而言:乘法结合律由于最终是将所有数都乘起来,所以计算乘法的先后顺序并没关系,这一方面与乘法交换律相似,本质上属于调整计算顺序;而乘法分配律则是属于乘法算式的拆分与组合,这就是两者内在的最大不同。我认为教师在完成运算律的授课后,应该就各个运算律的特点和适用情景的异同进行一次整理归纳,关键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它们的差异,从而减少张冠李戴的可能。

三、层层深入,提高能力

每次考查到乘法分配律的时候,学生的错误率总是居高不下。其实只要把乘法分配律的几种常见类型归纳整理好,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乘法分配律有以下五种类型:

加括号型:

例如:12×13+12×87=12×(13+87)=12×100=1200

去括号型:

例如:12×(100-1)=12×100-12×1=1200-12= 1188

补充型:

例如:12×99+12=12×99+12×1=12×(99+1)= 12×100=1200

拆分型:

例如:12×99=12×(100-1)=12×100-12×1=1200-12=1188

等积变换型:

例如:33×21+99×3=33×3×7+99×3=99×7+99×3=99×(3+7)=99×10=990

以上五种类型,其实通过归纳整理它们本质上只属于两种类型,那就是①加括号型和②去括号型,这两类笔者称它们为乘法分配律运算的基本式。其余像③④⑤这三类其实是第①②类的变形,笔者称它们为乘法分配律运算的变式。顾名思义,③④⑤这三类其实可以通过转换变成①②的。我们可以结合下面的关系网络图来理解这五类题型之间的关系。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中谈到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识最有联系的旧知识,并且加以“固定”或者“归属”的一种动态的过程。为此,教师的教应该帮助孩子与原有的知识体系构建联系。从网络图上我们可以看出,要让学生完全掌握所有的类型,关键在于学生必须熟练掌握①②的基本式,才能应对③④⑤的变式。

其中①②类型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找出算式中同时乘以几。以①加括号型中的12×13+12×87为例:需要先引导学生找出算式是同时乘以12,把12×写在外面,然后左边有13个12,右边有87个12,加起来就是(87+13)个12,从而列出正确的算式12×(13+87),最后解出正确答案。再以②去括号型中的12×(100-1)为例:需要先引导学生找出算式是100和1同时乘以12,表示100个12减去1个12,从而列出正确的算式12×100-12×1,最后解出正确答案。笔者认为强调同时乘以几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避免在使用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出现列式出错。

而③④⑤的变式的关键则在于想办法打通与基本式之间的联系,让它们回归到基本式,那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以④拆分型中的12×99为例:许多教师在批改的时候就发现学生要不就直接计算了,要不就变成改变题目,最后改变答案。笔者认为在拆分型的教学中,应强调替换的概念。在12×99算式中有一个特别之处——99不好计算,但99接近100,100倒是很好计算。这样先让学生寻找算式中的特别之处,然后提出问题:能不能想一个算式替换掉不好计算的99?在找算式的替换过程中,要强调算式结果必须算出99。于是学生想出用100-1的算式来替换,算式变成12×100-1,这时候强调算式算不出99,先算的是12×100,必须加括号后100-1才能变成99,于是就自然而然得到算式12×(100-1),最后计算出正确结果。

以⑤等积变换型中的33×21+99×3为例:首先让学生发现算式中的特别之处——33和99是倍数关系,此处提醒学生能用乘法分配律需要相同的乘数,你有办法将33和99变成一样的数吗?此时学生会想33×3就能变成99,可哪里有3呢?目光移到21,就会有学生想到从21那里拿3过来。由此算式就变成33×3×7+99×3,继而得到99×7+99×3,最后算出结果。

总之,乘法分配律作为小学阶段计算教学的一个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弄明白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并与其他运算律作对比分析,最后将乘法分配律的题型进行整理归纳,找出其万变不离其宗的原理。这样步步推进,方可将这一难点逐步化解。

参考文献:

[1]蔡贤浩,宋荣.形式逻辑[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韩晓洁)

猜你喜欢

乘法分配律对比分析
基于学情,把握本质,深层建构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戴·赫·劳伦斯《菊馨》三个版本对比分析
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乘法分配律》教学探讨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