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低年级课外阅读策略指导

2021-11-03葛煜斐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年4期
关键词:教学实践课外阅读互联网+

葛煜斐

摘要:“互联网+”时代下,网络的高度运用,使得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有了新渠道和新方法。通过借助“星洲读吧”这一平台,利用“奖励”“激励”“鼓励”,逐步实现对低年级学生针对性的个性指导和全面性的整体引导,帮助学生在低年级就爱上阅读,逐步形成阅读中思考、思考中理解、理解中积累、积累中运用的能力和意识。

关键词:“互联网+” ;课外阅读;教学实践

长期以来,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对于课外阅读的要求是一致的,要重视,要引导,但是对于课外阅读的指导却又是泛化的、不成体系的。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在起始阶段就能学会课外阅读、爱上课外阅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议题。“星洲读吧”是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自主打造的学生课外阅读线上平台,这一平台顺应“互联网+”趋势,努力构建“互联网+课外阅读”的新生态。这一平台目前容纳了六个年级合计150余本课外读物的阅读指导、章节答题、章节问题和读后感等相关内容,并在持续不断地扩充读物中。平台设计有“阅读规划”“方法指导”“互动交流”“师生点评”“表彰激励”“成长足迹”等六项内容,结合此平台,可以实现电子+纸质、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课外阅读立体指导体系。

一、奖励:内外因结合让学生爱上课外阅读

在互联网+背景下,家长能通过线上了解到关于课外阅读的好处。网络上各种课外阅读的书单并不少见,而家长或者教师在线上发起的“阅读打卡”相关的项目也能够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在此前的课外阅读引导中,笔者也曾运用微信进行21天打卡的活动,但在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些方法并不具有持久性,也没有办法形成一个很好的反馈机制,更无法实现外在奖励向内在动力的迁移。同时在实践过程中,笔者也发现有学生存在只是拿书进行摆拍打卡,又或者家长让孩子阅读,但孩子却半小时不翻一页、磨蹭的情况。究其原因,就在于家长无法对学生进行阅读的有效关注,同时教师的评价也没法细化到具体是怎么读的、读的理解程度如何。通过将“星洲读吧”平台引入课外阅读视域,通过结合机制、形式和动力的深度融合,这一情况得到了立竿见影的改变。

(一)奖励机制的混合:即时与长效

“星洲读吧”会对学生的阅读内容、答题情况及阅读字数和时间估算进行实时更新。这其中每本书每一章节都可以答题,题目指向的是基本的情节,基本看懂后这一部分的积分都可以拿到。所以,孩子的阅读每一章节结束都会有一个即时的反馈,在监督孩子“真阅读”的同时,让孩子每天都享受到进步的快乐。

(二)奖励形式的结合:线上与线下

在学校中我也会结合“星洲读吧”开展相关线下活动,在一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每周颁发奖状的形式,学生只要完成一本书的阅读习题和读后感等相关内容,系统会自动生成奖状。我把奖状打印出来,并在周班会课上进行总结表彰,形成线上线下的双向形式的奖励。对于学生而言,只要去读,即使是一本简单的绘本,读完后也能够获得奖状,得奖难度降低的同时带来了学生阅读意愿的提升。此外,我还会进行“读吧小书生”评比,每个月PK,并举行颁奖仪式,郑重授予本月阅读量最多、获得积分最多的同学“小书生”称号。传统的线下奖励方式互动更直接,对学生的奖励形式也更丰富,当“星洲读吧”的信息优势与之整合后,考评更为量化直观,学生的阅读动力也更强烈。

(三)奖励动力的融合:外在和内驱

以上奖励形式的整合以及机制的变化,都是以外界的奖励或者评比形式让学生参与课外阅读,它固然会起到一定作用,但要让学生真的爱上阅读,对阅读产生自主兴趣,才能将动力从外驱转向内驱,从“读书换奖励”向“读书就是奖励”转变。学生的自主興趣一定是和个人喜好、能力相匹配的。常规的列书单无法做到兼顾如此个性化的需求,教师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去定制书单也不现实,只有让学生拥有阅读的选择权,才能让他们找到自己的阅读兴趣所在。

二、激励:思与行拓展让学生进行思考阅读

在低年级课外阅读指导中,兴趣始终是第一位的,而对课外阅读的理解和运用既是进一步保持兴趣的重要方法,也是兴趣被激发后的应然需求。

(一)线上答题:引导思考交流

“星洲读吧”中,学生一个章节的阅读结束,会有一个章节随笔,随笔的问题围绕着章节的情节,学生的随笔是围绕着老师设计的问题作出的,指向的是这一章节的核心主题,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产生思考,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看到学生的随笔,并作出反馈和点评。

(二)线下交流:实现深度思考

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提升思考深度,加强阅读浓度,笔者在教二年级时开展了“共读一本书”的活动,在前期积累了足够的阅读兴趣后,挑选一本合适的书全班进行一个月的共读,学生每天回家共读一章,第二天中午吃过饭的半小时,进行前一晚章节情节的交流。通过班级交流场域和话题的形成,同学们的交流在紧紧围绕本书的过程中,思考不断碰撞,不断深入。而在一本书全部章节读完后,我们还会举行一个专题的心得交流会,学生在教室中畅所欲言,分组讨论、专题分享,虽然交流的内容仍然较浅,但所有学生都进行了有思考的阅读,也为后面进一步深度阅读和吸收内化提供了可能,并为一部分语文基础较好的孩子提供了跨越发展的可能。

三、鼓励:读与说同步让学生尝试积累阅读

当学生对课外阅读有足够的兴趣和思考后,通过阅读进行积累和运用也就必定会在部分学生中产生。教师可以抓住个别学生的无意识行为,相机引导,鼓励更多的孩子有意识地去做。

(一)记录摘要:引导积累词句

每天中午,在学生们进行阅读时,我巡视时会发现有个别学生会拿出小本子记录下书上精彩的词语或者一两句话。我在发现的同时,就立刻大力夸奖,还将学生摘抄的内容在讲台前投屏展示。由于低年级学生普遍有极强的表现欲和好胜心,通过有意识的几次引导,现在中午阅读时很多学生都会有意识地拿出本子,或记录一两个词语,或记录一两句话。当然,还有不在少数的学生没有这个习惯,但只要继续阅读下去,相信这只是时间问题。

(二)读写运用:引导运用

一、二年级的写话中,很多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写句子更精彩。在开展“共读一本书”期间,有学生就在写话中用上了阅读书目中的词语,并模仿了句子的样式。同样,我在发现的同时就立刻进行表彰和奖励,并邀请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写话,交流心得体会。此后,有意识地对课外阅读到的内容进行读写结合的学生也逐渐多起来了,当然能有意识地模仿句子的尚在少数,更多是用上一两个词语,而这其中,不管用的是否恰当,我都会首先进行表扬,再单独指导,以鼓励学生勇敢尝试。

低年级语文课外阅读中,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和保持始终是第一位的,兴趣激发后带着思考意识、积累意识去读是针对个体的更高要求。现在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基础参差不齐,甚至可以说是差距显著,有的学生在入学时已经有了1000~1500字左右的识字量,正常阅读已无障碍,家长也培养了孩子足够的阅读兴趣,有的孩子入学时是0识字量的基础,拼音学习仍处在熟悉和过关过程中。

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是针对每个孩子都需做到的保底任务,而紧接其后的进一步思考阅读、吸收内化后的外显,则是一个逐步提升的个性任务。阅读、思考、积累三者形成了一个互相促进、不断提升阅读兴趣、强化阅读能力的系统工程。教师在“互联网+”新样态下,结合“星洲读吧”等阅读平台,能够帮助每个孩子在这一个工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并在这一位置上保持向上的姿态,最终做到不放弃每一个课外阅读基础薄弱的孩子,也能够帮助每个有能力的孩子得到最恰如其分的发展。

(本文系苏州工业园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互联网+背景下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庞晓兰.如何让孩子喜欢阅读,产生阅读兴趣[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08).

(责任编辑:韩晓洁)

猜你喜欢

教学实践课外阅读互联网+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