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杭州江河汇城市综合体规划建筑设计研究

2021-10-30祎,张

浙江建筑 2021年5期
关键词:钱塘江摩天轮无缝

金 祎,张 笛

(1.杭州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310012;2.杭州市钱江新城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310016)

1 项目背景

杭州江河汇城市综合体地处两大世界级水体京杭大运河与钱塘江交汇处,京杭大运河为世界文化遗产,钱塘江因其宏伟壮观的钱江潮享誉世界,两大水体赋予本项目独一无二的文化内涵。与此同时,该项目位于杭州市中心钱江新城一期与二期的交界处,目前一期已成为杭州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杭州市民中心、大剧院、国际会议中心、万象城等项目成为杭州城市地标。二期基础设施刚拉开建设序幕,本项目担负着一期二期转承延续的重要任务。根据浙江省杭州市“拥江发展”和“城市国际化”的总体战略部署,钱塘江沿岸将打造成为引领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钱塘江金融港湾”。为此,钱塘江南北两岸城市建设应能承载金融产业发展,城市风貌应与之匹配。2022年,杭州将举办第19届亚运会,亚运会主场馆及亚运村即选址在钱塘江南岸,两岸协同发展,形成继钱江新城—奥体博览城城市主轴线之后的第二条城市主轴线:运河—钱江世纪城主轴线。

本区块作为“钱塘江金融港湾”的重要节点,定位“世界级城市旅游金融综合区”。项目的建设将带动城市与沿江的融合,产业与配套的提升,活力与魅力的绽放,打造从历史钱塘迈向国际都市的集文化旅游、艺术娱乐、运动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美丽浅滩,建设世界级滨水活力带。

2 项目概况

2.1 基地情况

本项目用地面积约31.6万m2,其中汇西地块约5.5万m2,汇中地块约14.7万m2,汇东地块约11.4万m2。项目北侧为城市主干道钱江路,项目东西两侧分别为城市次干道之江路及运河东路,南侧为钱塘江。京杭大运河自北而南,由项目正中穿越而过入钱塘江。钱江路北侧为三堡船闸,为通行船只提供运河水位及钱塘江水位调节。项目北面为钱江路跨运河桥,并随即下穿穿越二桥至钱江新城二期,下穿隧道设匝道接本项目地下室。西侧之江路行至本项目时,路面北转交汇于钱江路,隧道下穿江面至东而出,为双向四车道运河隧道。地铁9号线途经钱江路,在基地西北及东北角分设渔人码头站和三堡站,地铁6号线自南岸亚运村穿钱塘江,沿运河东路至火车东站,在9号线三堡站换乘。

目前汇东、汇西为净地。汇中西岸保留新塘河和新塘河排涝泵站,运河西侧沿江处为防浪堤,建设标准为百年一遇;运河东侧沿江处的防浪堤,建设标准为五十年一遇,两侧防浪堤按城市要求均需按高标准提升改造。本项目基地外西北侧为杭州大型排涝工程——200 m3/s的三堡排涝泵站,沿西侧防浪堤设有排涝暗渠。运河以东保留的四堡污水提升泵站,泵站内废气采用烟囱高空排放。

2.2 项目土地获取情况

基于项目具有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景观优势和文化优势,杭州市政府高度重视,为更好地打造项目,经市政府专题研究后明确江河汇东西两岸为一整体不可分割,项目称为江河汇城市综合体。其中汇中部分划拨供地,由市属国企钱江新城投资集团负责实施,汇东、汇西挂牌出让方式供地,国企参股10%。2019年8月,本项目推出土地复合(综合)评标方式,其中商务标占比60%,技术标占比40%,这是杭州市继亚运村之后第二宗探索实施综合评标、国企参股的又一重要实践,充分体现了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积极作为。汇东汇西地块最终由新鸿基和平安联合体竞得,项目方案由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精心打造。

2.3 项目设计要求

2.3.1 总体指标

江河汇城市综合体总用地面积约31.6万m2(未含运河水域及地块间道路)。其中汇东区块用地面积约11.4万m2,平均容积率5.8,建筑限高80~130 m。规划地上建设7万m2一站式购物中心,近13万m2优质住宅,47万m2的高端商务及办公康体空间,以及3万m2五星级酒店,并配建幼儿园、公交首末站等公建设施,是业态丰富、配套齐全的城市综合体。

汇中区块由西岸公园、东岸公园及其所围合的水域部分组成,用地面积14.7万m2。西岸公园容积率不大于0.05,绿地率不小于75%;东岸公园容积率不大于0.1,摩天轮限高150 m,绿地率大于65%。汇中区块规划建设地标式摩天轮、游艇码头、景观步行桥等公共设施,打造新的城市旅游景点。

汇西区块用地面积约5.5万m2,由两个地块组成。北面地块容积率3.8,建筑限高130 m;南面地块容积率1.5,建筑限高24 m。规划地上建设5.8万m2街区式购物,近2.1万m2服务式公寓,1万m2高级酒店,3.6万m2的高端商务及办公空间。

2.3.2 主要设计要求

1)城市设计 汇东区块、汇中区块、汇西区块整体统筹考虑,处理好建筑与摩天轮地标的关系,构建钱塘江北岸与京杭大运河汇流区域的整体城市形象。

2)建筑设计 建筑风格引入新概念,体现国际化,打造表现杭州文化底蕴又不失时代感的建筑群,营造良好的钱塘江沿岸景观。建成后应成为杭州有影响力的地标性建筑群。

3)公共空间 结合摩天轮、跨运河景观步行桥,创造具有趣味性、参与性及可识别性的空间,形成动与静、私密与开放等不同使用功能的公共空间。构建不同人群、多层次、丰富的慢行系统,有效组织人行流线,给予市民、游客以舒适的游览与观景体验,并注意地块与地铁站之间以及游览路线与其他功能路线之间的衔接处理。

4)竖向设计 结合现状用地标高、周边城市道路标高、江堤及江面水位通航要求等,对整体空间进行竖向分析、整体设计,合理确定建设范围内竖向标高。

3 无缝城市设计理念

3.1 首创无缝城市理念

杭州市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和社会这四个领域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处于最前沿,由于不同的领域有自身的独特性,这四个领域的活动通常被视为相互独立,江河汇的主要目标是打造四个领域的无缝整合,确保四个领域之间流畅且丰富的对话,以实现均衡且可持续的生活空间。将四个领域力量转化为“4+1”增强优势。

方案中强调无缝城市的五个特色为:现实和虚拟,局部和全球,过去和未来,传统和非传统,传承和创新。增加了第五个领域后,其他四个领域将不再作为单独的元素孤立存在,相反它们将持续整合在一起并协同发挥作用,作为相同动力引擎中的一部分而开展深度对话(图1)。具体体现如下:

图1 江河汇无缝城市重点区域鸟瞰图

3.1.1 缝合城市肌理

原汇西区块规划遵守CBD城市肌理顺之江东路布置,汇东区块则紧随运河以东城市路网系统布局,两个区块呈“八”字形布局,而大运河与钱塘江的轴线关系,则进一步增加了城市肌理网格的复杂性和碎片化。新的规划方案中重新规划路网,解决各自边界条件的问题,提高了路网密度,力图打造一个紧密且规律的城市网络,起到组织项目肌理的作用。

借鉴杭州传统丝绸工艺“穿针引线”的概念,方案中创造连续的波浪形蜿蜒结构,拉通京杭大运河两岸。这个“穿针引线”的点睛之笔便是横跨京杭大运河的景观步行桥,从运河两岸开始,蜿蜒起伏的高架道路结构,延伸至两个片区的腹地。景观步行桥的连接打通了地块间的交通系统,修补了城市地形地貌对项目地块的割裂,使汇西区块与汇东区块从隔河相望到步行可达,通过交通连接打破人们对于地貌割裂产生的不同地块间的心理壁垒,见图2、图3。

图2 步行桥落岸设计及构造分析

图3 步行桥透视图

3.1.2 缝合竖向多层次连接

连接的原则渗透到所有地块,汇东和汇西区块之间的物理和视觉联系不仅仅在地坪标高设计,还通过多个不同标高的连廊、天桥将不同功能的每座建筑有机相连。

江河汇区块场地竖向标高复杂,汇东场地标高约8 m,汇西靠之江东路场地黄海标高约6 m,靠运河处场地黄海标高约10 m,汇中区块中隔堤标高约黄海标高7.8 m,防汛墙黄海标高10 m,同时还须满足分隔堤处桥下舒适的人行净空高度及京杭大运河通航净高需求。为化解区域复杂的竖向场地标高,项目通过步行桥以及不同标高的连廊、天桥、坡道、台阶创造不同功能的建筑单体之间的交通连接和视觉联接,实现汇东区块与汇西区块的纵向与横向空间的缝合,使原本连续单一的单层次空间多层化,竖向的空间割裂感被削弱,堆叠穿插的空间层次打造独属于江河汇的城市空间秩序。

3.1.3 缝合多地块天际线

江河汇区块西边衔接钱江新城核心区,东边紧贴钱江新城二期。钱江新城核心区块范围内建筑高度基本都在100 m以上,平均高度150 m,三处标志性高层建筑分别为250 m的杭州来福士广场、299 m的鲁能中心和230 m的万象城华润大厦,集中建造在杭州市民中心东北侧,距江河汇区块直线距离1.5 km,而由于机场限高,自本区块往钱江新城二期建筑限高自西向东,自南向北快速跌落。江河汇区块制高点在东岸两江交汇转角处,为150 m摩天轮。此外,沿运河处考虑到景观视线,建筑高度向运河水面逐层跌落。

为破解此难题,本次区域天际线设计将钱塘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点设为最低,以确保150 m全景摩天轮获得最佳观景视线,摩天轮沿圆弧轨迹转动的景观座舱作为城市上空的活动物体抓住人的视觉重点,利用摩天轮基座三角形态的构图缓和天际线跌落的突兀感,设计通过动态的运动轨迹及静态的三角构图将人的视觉重点无痕迹地由西岸的高楼林立向东岸的机场限高转移,解决了机场限高区域造成的钱塘江北岸天际线的断链问题,缝合了城市天际线。汇东地块沿京杭大运河一侧的建筑体量处理手法与钱塘江沿岸略有不同,其由西向东天际线形成了建筑森林山峦起伏的态势,进一步强化了江河交汇点,也更加凸显了最高地标150 m高的观景摩天轮。见图4、图5。

图4 摩天轮、步行桥钱江路视角

图5 江河汇城市综合体沿钱塘江天际线

3.2 无缝城市之汇中

1)园区慢行系统与汇东、汇西的无缝衔接。通过这个项目最大标志性亮点——景观步行桥,无缝连接汇东地块的商业、住宅、公寓、酒店、商务办公、康体娱乐,汇西地块的酒店、公寓和街区式商业。此外,园区慢行系统零距离联系分别位于汇东、汇西地块的9号和6号线两个地铁站。处于独特位置的景观步行桥将提供多种引人入胜、信息丰富及高参与度的娱乐和社交体验,助力人们重温杭州历史和传承文化遗产。

2)四堡污水泵站改造与摩天轮配套用房的无缝衔接。延续了周边城市肌理,呼应设计要求,将富有江南特色茶田景观概念引入设计,将摩天轮配套用房与四堡污水泵站改造紧密结合隐于茶田之中,通过茶田层层叠叠的景观特质,将人从汇中公园地面无感带入黄海标高24 m高的景观露台。通过隐藏在茶田内黄海标高14 m高的摩天轮登陆区可快速进入摩天轮观景舱。实现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及摩天轮的无缝衔接,将建筑融合在城市景观中,化有形建筑于无形风景之中。

地面景观结构与建筑表皮的形状以及外部空间的几何形式紧密相连,同时东西向水岸也创造了层次丰富的退台式空间景观,这让场地、水与植物之间形成强有力的联系。见图6。

图6 摩天轮、步行桥、东岸茶田鸟瞰

3.3 无缝城市之汇东

无缝的交通连接实现公共空间与建筑无缝融合。景观步行桥于二层标高横穿中部汇中公园,并延伸进入汇东的中心绿地,经坡道旋转进入位于地下一层的大型商业空间,通过商业空间连接双轨交汇的地铁三堡站,营造全天候的城市生活休闲场所。步行桥与汇东二层连桥系统便捷连通每一栋建筑。多层次的缝合削弱了竖向高度带来的活动空间疏离感,地块的缝合拉长了市民的活动流线,延展了活动空间。

统一的设计语言实现景观和建筑的无缝融合。建筑立面设计灵感来自潮汐变化,外立面采用透明与非透明两种构成元素模拟波浪的起伏,营造潮汐的跌宕效果,与景观步行桥造型一致,交相辉映,形成亮丽的城市景观。

3.4 无缝城市之汇西

与汇东区块一脉相承的建筑及空间设计,将公共空间与建筑的无缝融合。景观步行桥落桥点与汇西地块商业二层平台相连,拉通汇东地块与汇西地块的商业动线。通过地块本身东西两侧4 m的场地自然竖向标高,形成多层街区式商业。利用阶梯、露台、广场、庭院、集散区等公共空间的错落布局,穿插在不同的内外空间位置,让不同行为目的人群穿梭在繁华的购物区及自然生态的江河汇之间。建筑间通过地下、地上、空中连廊强化三者的关联和连通性,打造与周边城市环境的无缝连接。汇西地块的中央广场、文化广场、艺术广场等多处广场打造市民休闲娱乐场所,激发城市公共空间活力。

4 结 语

本次设计首次提出了“无缝城市”理念,通过一个标志性元素(符号),将城市肌理、地块、建筑、交通、功能、效能高度整合,打通公共空间和建筑间的设计边界壁垒,创造出多层次、多维度具有活力的公共区域,对区域规划提出创新概念,重塑城市空间秩序,赋能全区域整体协同发展,实现无缝城市领域。

猜你喜欢

钱塘江摩天轮无缝
让农民工培训与就业“无缝对接”
我在钱塘江边长大
钱塘江观潮
浙江海宁:钱塘江再现“交叉潮”
摩天轮
母乳到辅食,如何无缝衔接
彩虹摩天轮
一起来坐摩天轮
“无缝对接”打开国地税合作新局面
AS SMOOTH AS YOU LIKE – HELPING YOU MAKE TRANSFERS SEAMLESS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