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问题小说的微观书写

2021-10-23赵炳鑫

百家评论 2021年4期
关键词:宁夏

赵炳鑫

内容提要:教育是泽彼后世的大业,社会发展靠教育,人类文明进步靠教育。我们需要面对现实,面对未来,反观自身,只有我们很好而冷静地审视我们当下的教育,才能提供有效的教育改革让我们的教育变得更好。同样,我们的文学也只有关注现实,关注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关注每个人的心灵,文学才会绽放它永恒的魅力。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高丽君的教育问题小说,难能可贵,价值和意义自不待言。

关键词:教育问题小说 “教育三部曲” 高丽君 宁夏

先后拿到高丽君“教育三部曲”中的两部长篇小说,一直有想说点什么的冲动,但不知道说什么好。捧读这沉甸甸的6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心情一直是起伏不定的。读这样的作品,有两个话题一直交替在脑海中缠绕,一个是关于教育的,一个是关于文学的。

回溯人类的历史,教育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言而喻的。外有先哲苏格拉底,内有“天纵之圣”的孔子,他们都述而不作,但其开创性功绩和布道者的先驱形象,影响深远,成为那个号称人类文明“轴心时代”最靓丽的名片。到了近现代,在国内,废科举,创新学,可以说教育为五四运动这个“制度过渡期”造就了一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宝贵人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全球化时代,究竟怎样的教育才能真正培養造就对国家建设有用的人才?才能塑造健全的人格、优良的品质。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话题。近年来我们的教育从量的产出上成果是惊人的。不要说专本科学生的数量了,就硕博生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但反观我们的高科技领域,世界一流、拿得出数得上的创新成果似乎并不多。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反思教育的文章论著可谓汗牛充栋,但大多都是主体的沉默或者主体的被代言。曾记得北大教授钱理群说过:我们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也许是他的激愤之言吧,但我们有必要去问一问我们的孩子们,“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的?是什么样的机制产出如是之人格?我们有必要去看看、去问问日夜奋战在书桌上、寝室被窝里的孩子们;我们有必要去到满大街遍布的辅导班、补习班和提分班中,了解一下那些疲于应战的身影;我们有必要去问问那些为了支付高额的补习费用,而日夜奔波在各个打工岗位上孩子的家长们;当然,我们还有必要去问问那些中小学教师,他们为考试有一个好的成绩而实施的车轮战术、题海战术,究竟收获了什么?是谁让“他们自由地将自己置身于囚笼之中。”(萨特语)?我们有没有从以上所列的这些教育主体身上,拿到过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我觉得挖一挖这样的第一手资料非常必要。鲁迅先生说,“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我们也说“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确实需要一个微观聚焦当下基础教育主体现状的文本了。它需要客观地呈现,而不是有意地回避,它需要正确地审视,而不是主观地臆断,它需要能动地反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高丽君的教育问题小说,就值得推荐。

通读小说后,给我的第一感受是,这是一个关乎中国基础教育鲜活而独特的文本。通过大量细节呈现,给读者一个当代基础教育的在场感。它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细致入微的直呈,它不是大而化之的走马观花,而是微观聚焦教育现场,它不是哗众取宠的耸人听闻,而是生活细节的客观描述。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所言:“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 我想,长期在教学一线的高丽君要写教育三部曲的冲动肯定是酝酿很久了。《疼痛的课桌》主要聚焦在当代中学生身上,以一位亲历者和参与者、介入者的身份,微观地也是客观地呈现在这个价值裂变的时代,发生在中学生身上的故事。在这些90后、00后孩子的身上,表征着一个时代复杂的社会症候和各种问题,当然,更直观表征的是当下我们欲说还休的复杂的教育问题。高丽君长期在基层一线执教,教育是他的志业,她为此务功多年,积淀颇深,当然,对教育的体认就比一般人思考更多,更丰富,更深刻。我想,高丽君对这样的主题肯定是想了很久了,从她出版的第一部散文集《让心灵摇曳如风》就可以看出。记得那里头有大量书写高考生的章节,读之令人动容。高丽君是一个辛勤的耕耘者,也是一个忙碌的收获者,更是一个真诚的审视者,期间充满了收获的喜悦,但也遍尝了艰难和苦涩。正如冰心老人家所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现在,她通过自己选择的独特视角,以长篇小说的块状结构叙事,形成了一部沉甸甸的关于基础教育的独特文本,唯其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甘愿挤时间投注精力和心力,书写与之朝夕相处的那些中学生鲜为人知的故事,因而,他的这份收获,也就比一般的小说家要艰难得多,可贵得多。正因为她是亲历者和参与者,她的文字也就多了如许的真诚和亲切,全然消灭了闭门造车和空洞,全然避免了无病呻吟。

《疼痛的课桌》写学生,作为老师,毕竟是一种俯瞰者的视角,相对而言可能更顺手一些,但《沉默的黑板》,则是写中学教师这个群体,高丽君就是其中一员,她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分子。从初为人师的惶惑不安,走到今天已是颇有成绩令学生敬仰崇拜的高师大腕了,其中甘苦也许是我们这些局外人无法理解的。有许多事情就发生在她的身边,甚至就发生在她本人身上,对她的触动应该是很大的。近距离聚焦这个群体,在她来说,可谓“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当然,在当下严酷的高考竞争压力下,她作为一个高三年级的语文老师,确实压力不小,面对这样沉重的话题,本身就需要巨大的勇气。高丽君身在其中,感同身受,面对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和关于青年学子人生命运的话题,她本身就经历着情与理、血与火的洗礼。正如高丽君本人所言:“在三尺讲台上站了三十年,我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教育发展变化均在其中;为师三十载,基层教育的现状、困境与尴尬也化为一个个故事,奉献给读者。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是这个庞大队伍中的一员;作为一个写作者,我是基层教育的亲历者、当下生活的见证者;我想以自己的方式表示对这个职业的敬畏,想以微薄之力致敬所有默默无闻的同仁!”诚则斯言。这25个教师的故事,让我们近距离穿越时空的阻隔,走进当代中学教师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鲜为人知的生活,感受他们的苦乐年华。当然,更是通过她的微观书写,让我们近距离看到了教育主体的真实生活,感受他们身在其间的焦灼、无奈和不为人知的心灵煎熬。特别是“体罚记”“留守记”“扶贫记”“上访记”“监控记”等等,让我读出了辛酸,也读出了眼泪。它沉甸甸的,五味杂陈,欲说还休。

接下来,让我们再回到文章开头的第二个问题吧,文学在当下何为?

曾几何时,我们的文学随着娱乐时代的到来,变得轻飘了,变得华丽了,变得乏味了,有了游戏味,有了陈腐气。曾经承载过国人灵魂和精神的文学变成了秀场,变成了噪声源,甚至变成了社会的公害。在这样一个普遍泛娱乐化的时代,我们还要不要文学?我们的文学究竟何为?在读高丽君的教育三部曲时,我的脑海中一直萦绕着这样一个问题。特别是在这个所谓的“小时代”,言情、宫斗、奇幻、戏说、穿越等大行其道的当下,在宏大叙事和那些神秘、虚无、凿空、荒诞甚至戏说、网络虚拟等大而无当、缺乏起码应有价值立场的主题作品大行其道之时,在那些虚张声势、故作高深、贩卖自我经验、编织新奇神话,拿架子唬人的“消费文本”面前,我们感受到的是,大多数所谓的时尚文字,都在提供一种“高配型的低龄游戏和文化玩具”。“以一种个人主义的写作策略,让受众在心智上无须长大,永远拒绝长大,进入既幸福又無奈的自我催眠,远离那些‘思想’和‘价值观’的沉重字眼。”(韩少功语)成为现代人格中真正的“巨婴”。而在文化产业和文化新产品的大量倾销中,文学庄严的使命、诗性的光辉、启蒙的力量、救赎的努力都已经日渐式微,甚至于会成为被资本编码后赚取更大利润的点击率和票房收视率。

在市场化和后现代旗帜高高飘扬的时代,在这个普遍物质化和功利的时代,西方有基督教的传统来平抑市场经济给人们带来的内心焦虑,而我们靠什么?我想,让庄严的文学回归我们的生活吧,来洗涤我们蒙尘的心灵,不失为最为有效的路径。我们呼唤文学界的庄正之风,我们需要现实主义精神来为我们这个时代树碑立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高丽君的教育三部曲就值得我们去关注。它是一部关注当下教育有份量的现实主义作品,他为我们40余年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立此存照,也在为我们艰难的教育改革凝神静思,探寻发问。开篇《体罚记》一章,直面教育中让社会普遍关注的学生“体罚”问题。笔者以一个“问题学生”案例的发生发展为主线展开叙事,截取了学校普通生活的一个片断,再现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师生冲突场景,使我们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学校生活的现场和师生们的内心世界。记得法国作家左拉说过:所谓典型性,并不是那些具有传奇色彩的生活,而是指日常生活,因为越是日常,便宜越是具有典型性。所谓日常生活,正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常态,所以,它更接近生活的本质。作者对校园的日常生活是稔熟的,因此,写这样的日常生活,师生冲突,信手拈来,逼近真相,具有典型性。当然,作者在还原故事现场的同时,把教育中如何把握“教与罚”的问题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教育管理者、家长、学生和读者共同反思其中的问题。当然,衡估一部长篇小说的价值,仅仅限于精雕细琢的故事和深挚迷人的细节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通过作品,让读者看到作品中的人身后广阔的现实生活和社会文化,还要看到作品背后的时代,还必须感受到作者揭示现实、向着真理靠近的勇气,这才算是一部好小说,这样的作家才算是一个合格的作家。在高丽君的小说中,她虽然聚焦的是当代中国的基础教育,但并不限于教育,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牵扯面非常之广的巨大的社会文化工程,在它的背后,牵涉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方方面面。透过她的教育问题小说,我们能够感受到当代社会的某些历史和社会风貌。比如《留守记》一章,触及农村空心化的坚硬现实。作者通过冯庄小学两个半老师和一个半学生留守最后乡村教育的事实,可以说是北方乡村教育的一个缩影,它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作者通过不动声色的描述,揭示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无法避免的现实问题,那就是现代社会迅速工业化、城镇化所带给乡村空心化的尴尬处境。教育作为偏远农村地区文化的精神血脉,它们肩负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使命,但残酷的现实是许多农村小规模学校在迅速消失,成为中国乡村教育短板效应中的那块短板。而问题的根源所在却在教育之外,北方乡村教育面临的困境值得深思。再比如《监控记》,读之更是触目惊心。让我想到了福柯权力理论中的“全景敞视监狱”。学校成了权力场域中实施“身体规训”的场所,这是否是我们现代教育的初衷?当监控无处不在,培养健全人格和合格公民就是无稽之谈。当然,读高丽君的小说,在直面问题的文字背后,仍然能感受到她对教育的一颗赤子之心,仍然能感受到她文字中所饱含的人性的温暖。我们读她的书,最后不是为了要失望、在悲观,重要的是要找到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前行的动力。高丽君说,在教育光鲜的外表之下,有太多被隐匿的东西才值得书写,而这些东西或许才能接近问题的本质,诚则斯言。文学不但是怎样写的问题,我以为更重要的是写什么的问题。没有问题意识,没有直面现实的勇气,文学的现实主义理想只能是空谈。

猜你喜欢

宁夏
Hometown of stars 遇见宁夏,星光灿烂
产后大出血患者不同输血治疗方案的相关研究
宁夏黄河清凌凌
宁夏
宁夏
2018年“宁夏系列蓝皮书”正式发布
宁夏
畅游美丽宁夏川
宁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