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画线条的写意性

2021-10-19郑红梅

河北画报 2021年18期
关键词:画者墨迹勾勒

郑红梅

贵州大学美术学院

从我们的民族文化来看、再从历史悠久的书法来看,线更能够表现中国古典哲学对审美的要求。不同时代的画家经过不断地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画线条的表现手法和力度,使中国画线条艺术不断发挥到极致,至今仍具有无穷的魅力。在中国画里,线条不单单是在那里勾勒、摹画,更多的时候是在借助线条来表达画者所要表现的不同画意。通过线条来描绘各种物象,不是去勾勒,我们更应该抛开实在的外形,去追寻一种意的存在。

无论是山水、花鸟、人物都离不开线的运用。毛笔在宣纸上的行走,形成墨迹。因毛笔的特殊性留在宣纸上的“线”有长短、干湿、疏密,这些墨迹通过画者的心境慢慢地形成一幅雏形的画,似乎不像我们肉眼所能看到的,似乎又是那么一回事,这样的墨迹也就形成了“妙迹”。在画面上各种线条的穿插互动,形成肉眼可见的“形”,加上墨迹的行云流水般的碰撞,一气呵成的线条又增添了几分韵味。我觉得正是这些似有似无的一气呵成,才会让中国画的线条具有写意性,而不仅仅只是一条线。所以中国画里的线条并不是单纯的表象的线,而是表现画者的心境意象。中国画线条是一种意的存在,是写意性的表达。

生活是最好的艺术推手,也是画者绘画最好的模板。但是我们只是单纯地用线去勾勒吗?回答一定是否定的。就中国画线条的写意性我展开了这次论文的研究与探索。

中国画线条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特别是书法,因此线条中含有许多书法的元素,所以我们常说诗书画印是一体的。我们从进校开始每天都在练习书法,不管写的好坏与否,这都是一门必修的功课。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也是一种道的修行,它不仅仅表现物体本身,而且赋予了它更多内容,使线条本身就是画面重要的组成主体。因为有了书法的元素,所以线条的表现就更加自由。线条作为中国画的精髓,是笔墨表现的主要元首,也是描绘着物象的骨架结构,是画者主观意识和情感的重要表现手法,也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程式语言,更是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最简练的概括,它体现了画者的精神追求。它的魅力,谱写着整个中国画史,诠释了中国美学的价值,成为永恒的、有生命力的实体。中国画线条的写意性贯穿于中国绘画的所有画种,它独特的审美观念是符合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的方向。

一、艺术创作与线条

(一)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对自身经历的总结、对美的发现,从而进行精神世界、审美观念选择的一种艺术追求。艺术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对生活经验经历的积累,是对物象加以自己的体会,再到艺术表达,印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实践结果。艺术创作总体来说也就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也更高于我们的生活,是我们自由审美的、创造性的一种精神世界再现的活动。

在《中国画学术语释诂》“‘六法’非法”一文中对“六法”进行了一番分析对比。这里的“非”值得深思,就如“国画非‘画’”中的“非”一般另有深意。“国画非‘画’”通篇阅读下来可知“非”不能译成“不是”,而要译成“超越、不仅仅”的意思。那么“‘六法’非法”的“非”也是这样吗?我们都知“六法”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传移模写、经营位置。所以我们对这二十四个字的理解就是我们绘画的方法。《中国画学术语释诂》中也提到对“法”望文生义的理解为方法、技术,遂误会谢氏“六法”为绘画的六种方法、技术。文中也提出后人对“六法”的误解,“第一是误认为‘法’为具体的方法、技术。第二是误认为‘六法’为‘写实’的原则。”[1]那从文中就可知“六法”不是我们所理解的方法、技术,而是规范性的美学范畴。就如我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追寻的不是对物象的“写实”,而是对“美”的选择,是气韵的表达。我们的画面大多是由点线组成,那么我们的线条是如何去构成?又是如何体现“气韵”呢?那么线条又是怎样写意的呢?

(二)线条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画者以画为本,速写是“绘画”和“中国画”专业的基础,也是创作资料收集和进行艺术创作的较好方式。这句话是我在专业学习当中印象最深的。速写可训练眼、脑、手的密切配合。速写是最基础的训练,是记录生活、反映时代的独特载体之一。速写最基本构成也就是点线。以点和线来表达画面空间、黑白、阴阳。

中国画无论山水、花鸟、人物都存在点线,可以说中国画由点线勾勒出了灵魂。常说笔墨,笔墨又是什么呢?这可以说是只能意会的一个问题。那它不是点线能表现出来的吗?没有毛笔在宣纸上的行走,笔墨又怎样体现?常说意在笔先,我们的构想难道不是一个个点一条条线形成吗?虽然东西方对点线的认知不一,但是在西方点线也是一个“潮流”一般的存在,俄国抽象绘画创始画家康定斯基的作品由简单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点组成,他变成了一个转变世纪的人物。再观石器时代,石器上的绘画也是简单的线条勾勒。所以说我们一开始的审美就是从最简单点线开始的。再到我们现在学习中来看,我们一开始对于一个物象的选择和描绘也是从一条线开始的。

二、中国画线条

这里要强调一下我所说的是“线条”,而不是“线描”。一开始我对这两者也会存在不清的认知,但是通过对《中国画学术语释诂》中几篇文章的学习和自己对《中国画画什么?》这本书里文章的阅读解决了我的疑惑,并且让我的认识也到了一个新世界。“中国画的‘点、画’,是内心向往的自由的驰骋,根本不曾有具象或抽象、物与我的分际。”[2]那毛笔落于纸上的痕迹也可以说是一种“妙迹”吧。

(一)中国画线条的发展

中国画无论何画种都蕴含着线条,同时中国画线条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就如《中国画学术语释诂》中讲到“中国书画是民族文化的综合展示,凡玄理、伦理、画理皆统于其中,统称之‘道理’是也,抛开民族文化而欲成就中国书画,‘国’之不存,‘画’将附焉?”[3]书法就是很典型的,因此线条中含有许多书法的元素,所以我们常说诗书画印是一体的。我们从进校开始每天都在练习书法,不管写的好坏与否,这都是一门必修的功课。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也是一种道的修行,它不仅仅表现物体本身,而且赋予了它更多内容,使线条本身就是画面重要的组成主体。因为有了书法的元素,所以线条的表现就更加自由。无论是画山水、花鸟、人物,只要是学习中国画的都会注重线条的质感,注重线条的力量、内涵、节奏的表现,注重情感的表达,强调意境、笔墨、情趣。因此,线在中国画中长期超越了简约的造型功能,它是情感、环境和意境的有机结合,是超越“画”的性质,是一种妙迹的存在。

中国画的线条发展自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最典型的便是在石器上用简单的线条清楚表达物体,例如《鹳鱼石斧图》。就在此时,已经开始孕育着中国画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线描和没骨。到了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选择在轻薄的帛上作画,在这一时期,我国现存最早与线条相关的画作《人物龙凤图》和《从物御龙图》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画作已经进入了线条造型的时期。魏晋时期顾恺之的作品《女史箴图》和《洛神賦图》也是把线条艺术表达得淋漓尽致。隋唐时期,线条的功能不断拓展,成为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便有了画圣吴道子。他的传世之作《天王送子图》用圆转变化的“莼菜条”创造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特色。[4]宋代更是将线条推上了又一个高峰。李公麟、陈洪绶等大家都在用线条展现一场又一场“视觉的盛宴”。

所以通过对线条的发展过程来看,我们可以将中国画的线条发展趋势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是线条自身内在的形式美;第二个是线条的写意美;第三个是线条的情感表达。[5]

(二)中国画线条的写意性

在中国古典哲学中,道家讲求“天人合一”,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因此中国的画家就在描摹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想法,而没有机械地描摹自然。虽然是“师造化”,但更多的是“心源”,不是“像”。就如《中国画学术语释诂》中“六法非‘法’”一篇中所说的非“写实原则”。

在《中国画学术语释诂》“国画非‘画’”一篇中画家是怎样由绘物去体证“道”?第三部分说道四点:1、画物有依据,而这依据便是“物理”。2、中国画描绘的是一种理趣,而这过程是不可能离物言道的,文中用“乾施坤转”又一次体现阴阳之理,归根中国画体现了一个道体与前文中国画是画道体相呼应。3、中国画笔墨方式创造了“气”,谓之气韵生动。4、中国画走向不以形似为品鉴标准-南宗画。总而言之都离不开“道”这一字,道是什么?它是一元的,似乎不可说的,又似乎是可说的。所以从这些依据实践中我们再来分析中国画的线条,便知中国画里的线条并不是单纯的表象的线,而是表现画者的心境意象。

从我们的民族文化来看、再从历史悠久的书法来看,线更能够表现中国古典哲学对审美的要求。不同时代的画家经过不断地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画线条的表现手法和力度,使中国画线条艺术不断发挥到极致,至今仍具有无穷的魅力。在中国画里,线条不单单是在那里勾勒、摹画,更多的时候是在借助线条来表达画者所要表现的不同画意。通过线条来描绘各种物象,不是去勾勒,我们更应该抛开实在的外形,去追寻一种意的存在。在中国画中线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就好比是画中形象的骨架,就必须有骨气,这样最能表达作品中形象的内在活力和动力。这里又回到《中国画学术语释诂》中“气韵生动”和“国画非‘画’”这两篇文章中。“国画非‘画’”中提到“妙迹”——“旧称画作为‘妙迹’。‘迹’,笔墨成像也;‘妙’,道‘门’也——‘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迹”与笔墨一起,那么中国画中的线条难道不是一种“迹”吗?再看“气韵生动”这一篇,文中谈到“气韵生动”不同时期不同大家对其的理解断句,文中提到四种。但是细读下来可知先气韵,再生动。气韵二字是不能离的,有气无韵、无气有韵,都不可谈为生动,更不用说无气无韵了。那么来看毛笔在宣纸上的行走,线条的一气呵成,线条与线条之间的互动穿插,难道不是气韵的穿插?这样的灵活多变的、相辅相成的线条不生动吗?所以在我看来中国画的线条是存在写意的,它不应该被说成是呆滞不动地形。

三、结语与启示——从“妙迹”到“气韵生动”

我的整篇论文都在论中国画的线。这个问题也是学习了《中国画学术语释诂》几篇文章而引发的,也是自己想要探索的一个方向。

无论是山水、花鸟、人物都离不开线条的运用。线条不是西方所说的那样,也不是用来勾勒事物的线描。前文也提及线条和线描是不一样的。毛笔在宣纸上的行走,形成墨迹。因为毛笔的特殊性留在宣纸上的“线”有长短、干湿、疏密,这些墨迹通过画者的心境慢慢地形成一幅雏形的画,似乎不像我们肉眼所能看到的,似乎又是那么一回事,这样的墨迹也就形成了“妙迹”。在画面上各种线条的穿插互动,形成肉眼可见的“形”,加上墨迹的行云流水般的碰撞,一气呵成的线条又增添了几分韵味。我觉得正是这些似有似无的一气呵成,才会让中国画的线条具有写意性,而不仅仅只是一条线。

从这些文章的学习,以及个人的探索也得到了自己初步想了解的中国画线条的含义、发展脉络及其趋势;也深刻认识到中国画的线条是不局限于“工”,恰恰相反,中国化的线条的极具写意性的、是灵活的,并且是极具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

猜你喜欢

画者墨迹勾勒
勾勒立体的古都“脊梁”
浅析工笔花鸟画的创作
绘画分析与心理治疗在派出所民警心理健康工作中的应用
刺绣:一针一线勾勒中国魅力
刘国勇
诉衷情
“泼”出精彩 用好PPT中的墨迹技法
蒙马特与798
墨迹天气上市,也许不是什么好消息
撕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