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构建:课程的视角

2021-10-15赵文平

职教通讯 2021年9期
关键词:课程

摘 要: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构建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从课程的视角来看,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本质上是职业教育课程制度的创新,其构建离不开课程的支撑,需要以课程为抓手,统合多方面因素,形成一套有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校企一体化课程体系。支撑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构建的课程结构形态经历了企业课程的出场,到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的并存,再到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融合而成的“校企一体化课程”。基于课程的视角,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构建的策略如下:首先,要观念引导先行,以课程的思维看待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其次,要发挥主体力量,使校企双主体在课程建设中的力量协同;再次,在课程结构重构上,应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最后,在课程标准的提供上,要研制开发现代学徒制校企一体化课程标准。

关键词: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课程;企业课程;校企一体化课程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9年项目“现代学徒制中的企业课程标准研究”(项目编号:TJJX19-011)

作者简介:赵文平,男,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教授,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1)09-0008-07

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这就意味着,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实际上,自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来,教育部已开展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理性认识成果和实践性成果,为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奠定了实践基础。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可以从不同的视点为其添砖加瓦。站在课程的立场上,本文认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是一种课程制度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就是要以课程为抓手统合多方面因素,形成一套有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校企一体化课程体系。因此,本文尝试基于课程的视角,揭示中國特色现代学徒制与课程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而剖析其内在的课程结构形态,最终提出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构建的策略。

一、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构建离不开课程的支撑

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构建离不开课程的支撑?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构建蕴含着职业教育课程制度创新,且学徒制这种人才培养机制本身与课程具有一致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核心抓手就是课程建设。

(一)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构建蕴含着职业教育课程制度创新

传统职业教育局限在学校场域,以学术性知识传递为主,缺乏与企业工作实际的对接,自然也就很难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这一困境根源于学校本位或学术取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制度,并不符合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实证研究表明,60%~80%的实践知识(技术工人获得的知识)是在非正式学习中获得的,这是一种基于工作实践的、通过经验进行的学习。”[1]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宏观的校企合作形式或制度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微观的课程与教学机制构建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在本质上是一种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制度,“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合作教育制度,是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将传统学徒制与现代职业教育模式相融合,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协同开发课程,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实现了职业教育课程制度的创新。

(二)学徒制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机制与课程具有一致性

学徒制是一种自中世纪以来被广泛成功应用的、基于工作场所的学习方式。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学徒制也被解释为从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那里学习新的和有价值的技能的过程。最早的学徒制是在手工作坊或店铺中的师徒共同劳动,是徒弟在师傅指导下习得知识或技能的传艺活动。“在整个历史过程中,人们将课程看作是一种工具,用以将特定的、选择出来的文化遗产由一部分人传递给另一部分人。”[3]课程也被解释为学习者在教育情境支持下所获得的经验,或由教育者指导下学习者的学习经历及过程。由此可见,学徒制与课程具有一致性。实际上,学徒制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课程。首先,学徒制本身就是一种课程形式。学徒制作为年轻人获得劳动力市场所需职业技能的最有效的教育培训模式,如同课程一样为学徒所提供的就是学习场景和学习履历。学徒培训计划设计和工作条件创设对接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为学习者提供可跨越从学校走向社会的经验,实现能力发展。其次,学徒制承载着课程的基本属性。学徒制提供一种学习经历,彰显课程的体验属性;学徒制作为一种过程,还凸显课程的过程属性。“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主办下,借由正式与非正式的学习内容和过程而获得的知识、技能及看法、评论与价值观。”[4]学徒在学徒制的学习情境中深刻体验某一职业工作过程的内在价值,通过经历一个个具体的工作过程,认识了岗位的基本要素和工作规则,掌握了从书本或学校教室中不能得到的职业经验。学徒制突出地以实践性课程、隐性课程、体验课程等形态为学徒的职业能力成长提供教育。

(三)现代学徒制以课程为抓手优化人才培养工作

现代学徒制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优化了人才培养工作,尤其是极大地弥补了单纯学校教育不能解决的问题,更加趋近和符合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成长的规律。那么,现代学徒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积极作用?从根本上来看,现代学徒制在其内在运行中始终以课程要素的优化进而推进人才培养工作的优化。一是现代学徒制促进了学徒的认知与实践整合,实现了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整体优化,培养了学徒的综合职业能力。二是现代学徒制提供了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技术知识,整合了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现代学徒制包含了工作任务、工作对象、工作材料、工具、工作人员的组织形式、工作氛围和工作成果等多方面,吸收了大量存在于师傅和徒弟个人经验及工作实践活动中的个体知识和情境知识,凸显了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三是现代学徒制搭建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协同的学习平台,优化了职业教育课程实施方式。“现代学徒制是学校场域中的正式学习与工作场域中的非正式学习的结合,既在学习体系化的培养模式下习得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又在参与真实有效的任务中,通过实践对知识和技能进行不断巩固与升华,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循环优化。”[5]在现代学徒制中,学徒通过参与岗位实践共同体的活动和社会交往,进行着某一领域的学习,打破了传统学校封闭式的、缺乏情境化的学习方式格局。四是现代学徒制确立了学校和企业双主体的课程开发范式,推动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的深度对接,满足了人才培养需求。

总之,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构建离不开课程支撑,需要课程内容及形式上的变革来实现其人才培养功能。

二、支撑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构建的课程结构形态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构建的主线就是开发“校企一体化课程”,这主要源自于现代学徒制最明显的特征是包含着多方面的“双重性”协同。如:学习者的双重性,即学生和学徒;学习地点的双重性,即学校和企业;教育者的双重性,即教师和师傅;学习内容的双重性,即理论知识与实践性知识;学习方式的双重性,即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等等。就现代学徒制中的学习而言,正如褚博夫(Zuboff)所言:“学习不是发生在进入工作场所之前,或遥远的教室的一项孤立行为,‘学习与‘生产性行为是同一回事。学习不需要在生产活动之外再付出时间;学习是生产活动的中心。”[6]在国际上,现代学徒制被视为架设理论与实践、学校和工作场所的一座桥梁。现代学徒制是指将正规教育与工作场所的培训和经验相结合的学习计划,并从而获得外部认可的职业资格。现代学徒制的关键属性是在综合的职业导向计划中实现理论和实践整合、技术知识和实践技能整合。其实,上述所有的一切,均可视为一种新型的双重课程形态的整合,即“学校课程+企业课程”协同。教育部于2014年出台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指出,推进现代学徒制需要“校企共同建设基于工作内容的专业课程和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牢牢把握学校与企业这两个主体,其课程结构经历着企业课程的出场,到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的并存,再到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融合而成的“校企一体化课程”(如图1所示)。

(一)认识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中的企业课程意义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双主体协作育人模式最鲜明的特征是:校企‘双主体育人和学生—学徒‘双重身份交替出现。”[7]企业由单纯的人才消费主体发展为人才培养主体,企业提供着一种打破传统学校场域格局的课程——企业课程。企业课程是构成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企业课程的存在,就不会有真正的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中的企业课程是以企业为主体开发实施的课程,即在现代学徒制中由企业所开发的课程,或基于企业工作逻辑所开发的课程,又或主要是在企业场所生成和实施的课程。现代学徒制企业课程表现为多样化的形态。从课程目标来看,现代学徒制企业课程可以表现为岗位认知课程、岗位单项技能操作实务课程、岗位方向综合操作实务课程;以课程实施的途径或形式来看,现代学徒制企业课程可以表现为企业师傅示范课程、现场工作經验交流课程、学徒岗位独立操作练习课程;以课程存在的潜隐状态来看,现代学徒制企业课程可以表现为企业显性课程(企业管理、企业技术)和企业隐性课程(企业理念、企业文化)。从名称上看,虽然现代学徒制企业课程是作为“企业”约束的课程,似乎与学校关系不大,但事实上仍然需要学校与企业做好协同的工作。一方面,企业课程不是孤立的,而是要放置在现代学徒制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体系中,将其与学校课程联系起来协调处理。这需要分别找准企业课程的定位和学校课程的定位,二者优势互补协同育人。另一方面,企业课程作为一种人才培养载体,具有教育性,并且要发挥好教育性,而企业师傅或企业相关力量又往往不大懂教育的内在规律,需要学校课程的指引;就企业课程内容的组织而言,企业也需要多学习学校课程内容的逻辑性、序列性设计方法;就企业课程实施的教学方法而言,企业师傅可能还需要多学习学校教师的教学技能技巧。总之,要认识到现代学徒制企业课程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真正的现代学徒制必需包含高质量的企业课程;要强化企业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通过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的协同发展来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

(二)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中的“学校课程+企业课程”协同共存

现代学徒制中企业课程的引入,不是取代学校课程,而是弥补学校课程所不能带来的教育功能。作为现代学校教育与传统学徒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在学校课程的基础上引入众多企业课程,形成与学校课程共存的格局,共同推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从国际经验来看,发达国家的现代学徒制中均包含着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的协同。德国双元制是一种将学校本位教育与工作本位培训紧密结合的现代学徒制形态,其中企业培训部分由经济部门和相关行业部门制定企业培训条例,这实质上意味着德国双元制拥有专门化、系统化的企业课程体系和学校课程体系。英国学徒制的“三明治”是对其半工半读、学工交替式课程设置模式的一种形象比喻,其中实践部分也由企业课程作支撑,形成学校理论课程—企业实践课程—学校理论课程的格局。美国学徒制中的合作教育模式主要是学生的学习与工作时间交替进行,工作时间其实主要是一种基于企业工作现场的学习教育活动,也由企业课程作为载体和平台。国内,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中已形成了“学校课程+企业课程”协同模式、“学校课程+校企课程+企业课程”整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模式、“学校技能课程+企业岗位课程”的整合型体系等多种突出企业课程建设的模式。比如: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的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和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精密机械技术专业作为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开发了完备的企业课程体系,形成了“学校课程+企业课程”的协同育人格局;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与吉林省金塔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整合校企优势资源,深化校企“双主体”办学、“双导师”育人、“双身份”学习、“双模式”运行、“双交替”教学、“双主体”评价,通过职前企业工作与学校学习交替教学、职后企业培训与学校进修交替培训,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技术服务的有机衔接,探索出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职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职前——职后全程工学双交替式”人才培养模式。

(三)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内核——校企一体化课程

在“学校课程+企业课程”协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进一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内核——校企一体化课程。校企一体化课程到底是什么样的?其实,这是在传统学校课程之外拓展出企业课程,进而出现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并存的格局,最终实现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的交融而形成“校企一体化课程”,是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发展的必然。所谓“校企一体化课程”是指一种由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共同来开发的,融理论与实践、工作与学习为一体的,与学校课程、企业课程存在根本区别的课程新形态。“校企一体化课程”不等同于理实一体化课程,它既可以是纯理论的,也可以是纯实践的,还可以是理论与实践交融的;而理实一体化课程既可以是在学校场域中完全由学校力量建设实施,也可以是在企业工作场域中进行理论与实践内容的同步实施,也就是说理实一体化课程不一定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建设实施的。总之,“校企一体化课程”并不是对理实一体化课程这一概念的偷换,而是独立存在的。之所以说“校企一体化课程”是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内核,是因为“校企一体化课程”更突出课程主体的双元及课程中学校和企业力量的协同,这恰恰显示了现代学徒制的双元本质特征,是现代学徒制中将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相融合的深入发展阶段,构成了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运行的核心机制。

三、基于课程视角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构建策略

以课程为突破点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只要开发出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相交融的“校企一体化课程”,实际上就抓住了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真谛。那么,如何从课程的立场来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核心自然是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校企一体化课程”。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一)观念引导先行:以课程的思维看待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

从课程的角度而言,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构建需要观念先行。首先,要用课程的计划性思维认识学徒制。过去,在理论和实践中所做的大量研究和探索主要聚焦在现代学徒制中的校企合作机制问题,即使触及课程也只是学校层面的课程或者实习实训课程,没有将现代学徒制整体放在课程的立场上去看待;同时,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学徒带到企业之后缺乏一种计划性、组织性的教学活动,这实质上是缺乏按照课程的规则来进行学习,因而急需按照课程的计划性思维方式来对待学徒制。其次,要用课程的育人性思维看待学徒制。“如果没有课程,现代学徒制只是名义上的,难以落地生根”[8],要实现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育人功能,并不是只要有师傅和学徒的情境就有教育价值,而是需要以课程的育人性思维方式开发和设计具有教育价值的师傅和学徒的工作情境,所以需要运用科学的课程开发方法去设计现代学徒制。最后,要用课程的资源性思维了解现代学徒制。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实际上是一种推动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学习资源和平台,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就是构建一种学习资源,以课程来统领学徒制中的各项资源,规划各项活动,使学徒制中的各要素能够横向联系、纵向贯通,实现育人功能的最优化。

(二)主体力量发挥:校企双主体在课程建设中力量协同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是将学校本位教育与企业本位培训紧密结合,使企业成为职业教育主体之一;同时,使学生处于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在师傅指导下习得岗位操作能力;此外,还促进学生和企业相互认同,使学生成为企业准员工,学校和企业共同构成课程开发的主体。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校企一体化课程的生成依赖于学校和企业双主体作用的发挥,尤其是二者之间的合作。首先,要提升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协同开发课程的能力。现实中,学校教师的理论能力和企业师傅的实践能力很难在一起协调。比如,在课程开发中,企业师傅能做但不善于写,学校教师会写但不一定擅长做,而成功开发一门校企一体化课程需要编写者具备双重素养。其次,基于企业岗位需求和学校学生发展需求来共同确定现代学徒制课程目标。现代学徒制的课程目标不同于纯粹的学校教育课程目标,也不同于纯粹的企业课程目标,在校企一体化课程形态下,其课程目标是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兼顾和统一。第三,将碎片化的企业工作过程转化为课程内容,以企业项目为载体形成课程结构,实现“课程模块化、内容项目化、项目岗位化”的课程内容组织格局。现代学徒制的课程内容不再是单一的学术理论性知识,而是一定蕴含了企业工作过程的元素,表现出融合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的格局,以模块、项目和岗位的形式汇集为工作知识。第四,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具有教育价值的工作任务来驱动实践化的课程实施方式,重在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实现职业能力的发展。现代学徒制的课程实施既不是局限在传统学校教室中的讲授式教学,也不是没有计划放任自流的随意岗位实践,而是按照教育逻辑和工作逻辑统合加工形成的工作任务,由学校和企业协同开发出有计划、有组织的工作任务,进而驱动课程实施。

(三)课程结构重构: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需要构建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符合企业需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旨在推动现代学徒制课程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对接。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是:调研分析现代学徒制合作企业所提供的岗位→岗位能力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与典型工作任务提取→转换学习领域→企业培训能力调查与分析→校企课程与实习实训对接研讨→构建课程体系。首先,根据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由职教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研究并完善适合学徒个性发展和企业需求的专业核心课程。然后,以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内容为基准,划分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又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标准内容,设置学习情境。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要充分考虑行业组织制定的岗位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职业标准,将其转换成对应的课程標准。比如,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通过校企共同开发满足岗位需求与学徒个人发展的专业核心课程,编制了“摩托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摩托车传动系构造与维修”“摩托车电气原理与维修”“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摩托车制造工艺学”五门课程标准,搭建了以“基本素质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核心技能课程+职业技能拓展课程+岗位工作任务”模块为组合的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

(四)提供标准和指南:研制开发现代学徒制校企一体化课程标准

在现代学徒制的实践运行中,由于目前多为各自散点探索,笔者认为缺乏一种可以直接参照的规范性标准和指南。课程标准作为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主要包括对课程性质与任务、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的规定。现代学徒制校企一体化课程标准的研制应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徒工作场所学习规律和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参照职业标准及企业岗位需求,确定好“校企一体化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明确学生要达到的核心素养与发展目标;应根据企业工作岗位任务与课程目标选择好校企一体化课程内容,设计好“校企一体化课程”的组织结构;要构建实践导向的“校企一体化课程”,并建立发展性的课程学习质量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有效实施提供一种标准化的指南,便于其规范性地运行。

总之,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构建问题可以打破单一的制度视角,用课程的思维和角度来对其进行审视和解读。在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构建中,需要处理好企业课程与学校课程的衔接乃至融合等关键问题,并以推进校企一体化课程建设作为突破点。

參考文献:

[1]菲利克斯·劳耐尔,鲁珀特·麦克林.国际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手册(下册)[M].赵志群,徐国庆,庄榕霞,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96.

[2]赵志群,陈俊兰.现代学徒制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重要补充[J].北京社会科学,2014(1):28-32.

[3] T.胡森,T.N.波斯尔斯韦特.教育大百科全书·课程[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6.

[4]简楚瑛.课程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5.

[5]张健.学校场域学习与工作场域学习交互视角下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的建构[J].教育与职业,2017(21):101-105.

[6] ZUBOFF S. In the Age of the Smart Machine[M]. Oxford:Heinemann Professional,1988:395.

[7]桑雷.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三维透视:内涵、困境及突破[J].现代教育管理,2016(6):94-98.

[8]王丹,赵文平.现代学徒制的研究进展及审视:课程维度[J].职教通讯,2018(3):64-70.

[责任编辑    曹   稳]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ZHAO Wenping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n important topic in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essentially the innov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Its construc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support of curriculum. It needs to take curriculum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integrate various factors to form a school-enterprise integrated curriculum system conducive to the growth of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The curriculum structure suppor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xperienced the appearance of enterprise curriculum, the coexistence of school curriculum and enterprise curriculum, and then the school-enterprise integration curriculum form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school curriculum and enterprise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the strategi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re as follows: first, we should guide the concept first and treat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ith curriculum thinking; secondly, 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power of the main body and make the power of the double main bodies of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cooperate in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hirdly,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tructure, we should build a modular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work process; finally, in the provision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we should develop modern apprenticeship school enterprise integr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s.

Key words: modern apprenticeship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urriculum; enterprise courses; school-enterprise integration course

猜你喜欢

课程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课程故事撰写的结与解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构建“双有绘本共读课程”的实践探索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博雅育英 缤纷课程
课程融合要学会做“减法”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