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发展与研究

2021-10-14丁宁

高教学刊 2021年29期
关键词:公共英语模式构建课程思政

丁宁

摘  要:互联网+、课程思政等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出与不断完善,在为高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发展提供更多思路的同时也带来更多挑战。文章针对互联网+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深度挖掘互联网+视域下大学公共英语开展课程思政的内涵、必要性以及特定含义,尤其肯定了互联网+、课程思政等理念对培养大学生思辨英语能力的价值。文章基于互联网+构建了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旨在从教学目的与内容、教学组织等视角完善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提供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思辨英语;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2096-000X(2021)29-0123-04

Abstract: The proposal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concepts, such as Internet +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provide more ide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English teaching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also bring more challeng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Internet + College English for Public Education, this paper deeply explores the connotation, necessity and specific mean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College English for Public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net +, and especially affirms the value of such concepts as the Internet + and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to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reflective English ability. Based on the Internet +,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ode of college public English courses, aiming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college public English co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eaching purpose, content and teaching organization,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cultivating people by virtue".

Keywords: Internet+; public English;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Speculative English; model building

互联网+是“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升级版本,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内核,将工业、商业、教育业等与信息化发展的全面融合。自2014年我国正式提出在各教育阶段大力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以来,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本质、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理念、立体多元的课程思政结构、显隐结合的课程思政方法以及科学创新的课程思政思维逐渐深入人心,利用多种方法、策略顺利开展课程思政教育逐渐成为可能[1-3]。基于互联网+的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并不只是单纯将思政与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进行融合,而是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大学公共英语“全员”“全课程”育人,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充分发挥互联网为教育工作带来的便利和优势,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思路、教学模式形成协同效应,在完成高校教育阶段公共英语教学的同时,夯实大学生思政立场,为实现高等院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提供帮助。

一、互联网+、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分析

(一)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教育是互联网等先进科技发展背景下,教育与信息产业深度融合的结果。随着信息化技术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逐渐融合,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化革命正逐渐颠覆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4-5]。在互联网+教育理念中,互联网将其具备的高校、快捷、方便传播等特性与高校各专业、各课程教育进行融合,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大助力。一方面互联网+能够为高校教育带来充分的网络学习与交流功能,帮助大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另一方面互联网+还能够有效刺激大学生对各专业、学科知识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效培养或提升高校大学生独立思考、用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与行为习惯,全面实现高等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二)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自2014年以来不断发展并完善的德育工作的一大重要论证成果,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阶段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落实高等教育阶段“立德树人”工作的根本举措[6]。从高度上分析,课程思政理念明确了高等教育的首要问题是“育人”,课程思政与传统的高等教育不同,是一种将德育工作融入各学科、各专业,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高度融合,进而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大战略性举措;从深度上分析,课程思政是全面攻关高等教育阶段如何将“思政工作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有效衔接的根本切入点,课程思政教育工作致力于提升各专业教师思政教育能力,全面优化各学科课程设置、教材完善、教学设计等的重要推动力;从广度上分析,课程思政教育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抓手,将思政工作的重要性拓展到各专业、全党、全社会,并极力推动了思政育人系统工程的建设。

二、互联网+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探索

(一)大学公共英语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必要性

1. 是国家利益导向的必然选择

英语作为当前全球范围内应用最为广泛的语种之一,具有价值中立等的沟通交流特征。然而,当英语作为一种母语为英语的国家社会文化资源出现时,则几乎不可避免地与国家利益紧密衔接[7-9]。公共英语课程作为我国高校教育大一阶段大部分专业必修课程,是大学生塑造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为关键阶段的重要课程。同时,公共英语课程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英语相比具有显著的教学内容覆盖面广、学时长以及影响范围大等特征。在与课程思政实现融合之前,大学公共英语更多以工具性为主要特征,课程的教学目标多以培养各不同专业英语交流、沟通能力为主,教学工作重点多放在培养学生英语知识、交流能力等方面。由于受传统教材影响,我国大部分高等教育公共英语课程教材中多以展现英语母语国家或其他西方国家世界观、价值观为主,大多数教材或公共英语课程并未能充分展示我国自有文化等,部分高校相关教材甚至有意无意实现全西方化,极度缺少中国化、民族性等。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普及,这种以西方思维为主要意识手段的教学体系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公共英语与课程思政融合成为国家利益导向的必然选择。

2. 是高校人才自我追求的目标

大学阶段是我国大部分学生走向社会的最终阶段,同时也是大多数学生最后接受国家统一教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内,大学生不仅追求自身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进一步强化,同时也对自身综合素养、三观培育、人格定型等具有极高的期望值。作为培养大学生跨文化、跨语言交流与适应能力的重要窗口,大学公共英语本身便承担着提供他国文化传播,带领大学生认知世界等重担。对于高校的公共英语课程而言,这一任务应建立在科学、客观、公正的基础上开展。而就目前本文所进行的调研而言,过度强调西方主导世界观、价值观等问题在高校公共英语课程教育阶段十分常见。随着我国社会全面发展,这样一种略显偏颇的教育内容或教育方式已经逐渐无法适应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对于部分期待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建设、民族复兴完全融合的学生而言,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更是极大地伤害了学生个人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因此,在大学公共英语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是满足高校人才自我追求目標的重要举措。

3. 是全面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

课程思政需与高校各专业、各学科紧密结合。然而,专业课程的学习通常面临的受众均为具体专业学生,因而相关课程思政教育工作通常也仅面向具体专业学生,受众相对较窄。因而,如大学公共英语之类的课程将会成为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补充。由于大学公共英语受众面广,能够在降低的教育成本下充分挖掘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发挥英语类人文社科教育优势,充分实现全面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

4. 是开展思辨英语教学的重要基础

思辨英语教学是一种基于对语言本质和语言学习规律深度认知基础上,将包含英语专业技能教学、发展高阶思维能力作为目标的新型英语教学理念[10]。在思辨英语教学理念中,英语学习并不仅仅为提高语言能力,同时也是在深度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在跨语言交流和跨文化交际环境下运用思维能力。由于我国之前传统的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普遍存在单一语言文化背景塑造,对于我国国内的传统文化、现当代发展等教学内容极少,容易造成部分学生对西方思想、人文社会的过度推崇,不仅不利于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同时也不利于高校人才全方位发展。而课程思政与大学公共英语的融合,能够在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考核等多角度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等的教学内容,使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更加科学、合理,使受教育者能够从更加全面的角度理解英语、中外历史社会背景,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避免被单一的社会文化所禁锢。

(二)互联网+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思政

1. 内涵挖掘

互联网+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是将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思维等与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目的、内容、组织形式等融合,推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技术进步、效率提高等,进而全面提升高等教育阶段英语、思政教育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融合程度更深、融合范围更广的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高校教育发展新形态[3]。互联网+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绝不是单纯将传统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网络化,而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职业道德培育等融入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在多视角融合基础上协同创新,在保证大学公共英语人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增强其德育功能、时效性以及吸引力。

2. 应用优势

基于互联网+的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相比于传统的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具有显著优势:首先,基于互联网+的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对教学时间、教学场景以及教学地点的约束,可以借用微平台、云平台以及其他互联网信息平台开展丰富多样的课程思政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学习的吸引力;其次,互联网+对于学校、教师而言是一个资源丰富、分类逻辑清晰、获取门槛极低的教学资源库,教师能够利用互联网+获取完整的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有效摆脱了传统教材的限制;最后,互联网+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思政的组织形式,更加趋向于利用智慧树、蓝墨云班等互联网软件开展线上+线下的融合教学,教师能够利用平台及时监督学生学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点也可以直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咨询,教学组织重心正式由教师转移到学生。

三、互联网+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

(一)基本构思

1. 应与学生日常充分衔接

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本身具备可深度挖掘的人文精神。在开展英语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主要可围绕英语听说读写,基于互联网+等网络手段充分发挥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本身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大学生日常生活以及未来工作场景进行有效融合,如以创新、绿色可循环经济、大国工匠以及爱情观等结合英语教学内容进行呈现,围绕话题中的具体内容开展辩论等,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不断地交流、辩论等,丰富英语教学内容,避免出现枯燥的“填鸭式”教学。

2. 应格外注重思辨能力培养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应在原有偏西方文化知识背景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增加国内历史文化知识、当代中国发展等的教育教学内容,针对不同主题的公共英语课程开展不同的文化背景分析、文化冲突辩论,在充分分析和思辨的基础上融合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引导大学生正确掌握英语逻辑思维,正确认知中西方文化。

3. 应实现线上线下教育的有效融合

互联网+与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融合,除进一步实现线下教学“挖潜”外,更应注重线上教学环节互联网+教育理念带来的技术与思维优势,进一步增强线上教学环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于公共英语、思政教育的互动。基于互联网+构建适合我国当前高校阶段公共英语教学的课程思政模式,首先应帮助学生在开展英语学习的同时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思维观念、思想观念;其次应着重注意各单元、各教学主题的具体教学内容,实现基于内容的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大纲统筹规划与设计,为具体的线上+线下教学提供指引;最后在具体的教学模块设计环节,教师可与学生合作或有学生团队进行教学内容规划、设计及制作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在不断的辩论、修改与完善过程中,打造真正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资源库,达到促进学生英语技能提升、强化人文素养以及培育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二)具体路径

1. 设计教学任务

基于互联网+开展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需要高校担任相关课程教师对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任务以及各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等进行合理、科学地规划与设计,通过互联网平台向学生发布并详细、明确点名各任务的教学目标。如在公共英语课程中有关国外留学等内容作为某一具体的教学单元时,教师进行的具体教学任务设计应充分基于学生立场,将国外留学中有可能面临的文化冲突、理念差异等以优点、缺点等形式进行分类,并在具体的优缺点部分融合教师的想法与见解;学生在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深入的背景挖掘、观点辩论以及思考后,能够充分认知“国外留学”这一教学模块的深度思想内涵,对国外留学形成正确的认知。在互联网+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学生的首要学习目标是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其不论处于何种文化背景、语言环境下,均能够对自己的求学以及未来的工作进行合理、明确的规划,进而主导自己的人生。

2. 发布教学内容

互联网+教育平台的一大鲜明特色,是能够实现教学内容如教学视频等的提前发布,满足大学生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自主课前预习,从而提前为大学公共英语课程学习做好基础预习工作。教学视频的具体制作同样可以在学生的参与下开展,丰富的、贴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视频更加能够激发学生对英语、思政等知识的学习兴趣。此外,互联网+平台具有海量数据库存储功能,能够帮助部分有需求的学生在课后对教学视频进行反复观看。教学视频的制作需要以教学大纲为基础,充分融合合理、科学、恰当的思政教学内容,进而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教育。

3. 线上实时反馈

部分高校在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育一段时间后发现,在真实的教学场景中部分高校英语公共课教师往往并不注重线上教育的实时反馈,因而部分高校公共英语教师并未能充分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充分了解,整体教学成效还需要最终的期末考试来实现。而这样一种考核方法大大违背了互联网+教育高度即时性的这一理念。因此,基于互联网+开展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必须设置科学、合理的线上实时反馈机制,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不能再依赖期末考试,而是将测试内容不断地穿插到每一教学模块、教学单元的学习过程中,督促学生不断地处于“学习-思考-思辨-总结”状态,在学生充分的自我学习和主动思考氛围下达到学习能力检验的目的。

4. 线下有效答疑

高效、即时性强的线下答疑,是基于互联网+构建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在线上实时反馈机制出现问题或其他情况下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互联网+平台中实现英语课程思政有效答疑,应充分给予学生发表言论的机会,针对一般教学环节中的疑问、顾虑以及思考等,可以采用线上即时回答或者保留课堂讨论等行为,在师生互动等基础上进行解决。在这一环节,思辨英语教学目标同样得以实现,学生能够在不断的互相辩论环境下解决自身存在的疑惑,培养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独立思考等能力。

5. 培育文化自信

互联网+背景下,教学资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融合。高校开展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时,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开放的特性开展网络教学资源的深度开发。如可将原来有关西方国家历史文化背景的教学内容以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替换,采用英语讲解等形式呈现;授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软件等引导学生对该类型教学资源进行观看、分析和总结;在充分领悟教学内容深刻思想内涵的基础上,由该学生向其他学生进行讲解、分析,也可开展一定时长的辩论等。学生通过该单元的学习,不仅能够充分掌握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还能够极大地提高自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培育文化资金。此外,由于在高校阶段已有相关知识的学习背景,在实际的跨文化、跨语言交际过程中也能够以英语为交际语对外进行文化交流和文化输出。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进行分析,从设计教学任务、发布教学内容、线上实时反馈、线下有效答疑以及培育文化自信等视角构建了相应的教学模式。本文认为,在公共英语教育阶段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是一项有益国家、有利学生,对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与专业技能兼顾均极为有利的改革行为,尤其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看待问题以及思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卉.基于泛在学习环境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融入路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54-55.

[2]王振庆.“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思政教育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2):82-83.

[3]孔标.“大思政”格局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落实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9(3):179-182.

[4]張文钰.“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护理英语课堂教学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4):66-67.

[5]闫玉玲.基于云平台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6):151-152.

[6]韩宪洲.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N].人民日报,2019-8-18(5).

[7]刘霞,刘小勇.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2019(9):13-15.

[8]王博.“互联网+”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22(2):86-88.

[9]李莹,郎艳丽.“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20-23.

[10]张郭丽.基于思辨能力层级理论的大学英语思辨能力培养[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9,36(4):105-108.

猜你喜欢

公共英语模式构建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多元化评价体系融入体验式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构建
浅谈高职公共英语实践教学
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改革模式探索
高职院校“2+3”企业化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