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高校出版社编辑学术素养的提升路径

2021-10-12辛菲

传播与版权 2021年9期
关键词:提升路径双一流

辛菲

[摘要] “双一流”建设为“双一流”高校出版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契机,高校出版社编辑学术素养的提升也能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动力。反观,“双一流”高校出版社编辑的学术素养也面临重形式,造成编辑学术意识不足;重数量,导致编辑学术知识欠缺;重权威,引起编辑学术精神的缺场;重专业,致使编辑学术结构单一等四重现实困境。对此,笔者认为,“双一流”高校出版社编辑学术素养的提升应该从搭建学术平台、提升学术敏锐性等方面着力。

[关键词] “双一流”;高校出版社;学术素养;提升路径

高校“双一流”建设成效的衡量指标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一批具有世界学术影响力的科研队伍;二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具有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兼具国际视野的一流建设者。事实上,高校“双一流”建设也为出版社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其中,高校出版社编辑的学术素养如何适应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学术要求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将系统阐述高校出版社编辑学术素养在“双一流”建设中的作用、高校出版社编辑学术素养现状及提升路径,以期为同行提供借鉴。

一、高校出版社编辑学术素养与“双一流”建设的互助作用

2015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出台,这个方案对高校及其学科建设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指导意见,其中主要内容直指科研水平。高校出版社的高质量发展是提升高校科研能力的重要一环。因此,“双一流”建设为高校出版社发展提供了战略契机,高校出版社编辑学术素养的提升成为“双一流”建设的动力引擎。

(一)“双一流”建设为高校出版社发展提供战略

契机

大学发展的实质是大学基础能力和支撑能力建設与提升的过程[1]。“双一流”建设的任务也就是实现大学在基础能力和支撑能力方面的提升,以培养时代新人,其主要途径就是提升科研能力。“双一流”大学为了巩固其地位,一方面吸引高端人才加盟;另一方面大力培养本校人才,除了提升待遇,如何在学术上为其提供科研平台也至关重要,因为单纯的经济刺激无法真正赋能人才发展。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科研、学术成为主流,“双一流”高校出版社的作用也越加凸显。这是因为高校出版社以出版高水平专著、高质量教材教辅为使命,这与“双一流”建设要求相契合。特别是在学术资源竞争激烈的今天,每个科研单位都在挖掘内部资源,在学术出版“走出去”面临困境时,如何整合学校内部的学术资源,搭建高水平的出版资源平台就显得十分迫切。因此,“双一流”建设为高校出版社发展提供了战略

契机。

(二)高校出版社编辑学术素养成为“双一流”建设的动力引擎

“双一流”高校出版社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推动力,纵观排名靠前的“双一流”高校出版社在业界几乎都是一流的出版社。高校出版社不仅可以通过选题策划为本单位教师的学术专著提供传播策略,进而扩大其影响力,也可以积极组织专家学者编写高质量教材教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助力。

优秀的学术专著、高质量的教材教辅不仅需要高水平的作者去撰写,也需要一流的编辑去组织出版。笔者认为在编辑能力的构成中,最核心的能力还是学术素养。另外,有学者将编辑学术素养提升的作用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提高稿件处理的效率和质量;二是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三是防范学术不端的发生[2]。

二、“双一流”高校出版社编辑学术素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高校出版社编辑学术素养对“双一流”建设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出版社编辑学术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例如其在学术意识、学术知识、学术精神和学术结构四个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

(一)重形式,造成编辑学术意识不足

高校出版社的出版物主要集中在学术专著和教材教辅两大方面,其能否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就在于出版物的内容质量。这是由高校出版物的学术性所决定的。出版物是否具有学术性,这需要编辑具有敏锐的学术意识,能够评价出版物的优劣。编辑只有拥有学术意识才能组织出版优质的出版物,或者说学术意识是成为一名优秀编辑的前提。正如有学者所说,学术意识是学术素养构成的首要元素[3]。

当前,部分高校出版社为适应新媒体环境,迎合大众的碎片化阅读习惯,通常将选题策划的关注点集中在流行性上。其认为,只要是流行的就是最好的,只要有市场需要的就是最好的,最后导致出版产品要么是千篇一律,要么是毫无学术性的“鸡汤性”读物。这与“双一流”高校出版社的定位相违背。当前部分文字编辑更多是对出版物的形式进行重点处理,以满足出版物的出版规范,甚至有人戏谑称,“现在的文字编辑就是找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的”。可见,当前部分编辑对出版物形式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对内容的关注。久而久之,编辑可能会彻底失去学术意识,进而对出版物的学术性失去判断力。

(二)重数量,导致编辑学术知识欠缺

学术知识是“双一流”高校出版社编辑的基本素养。高校出版社编辑要与作者对话,这个对话主要体现在编辑要能够正确把握专著的内容,同时能给作者提出合理化的修改建议,也能够理解作者的本意。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提升出版物质量,提升其学术价值。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和编辑沟通的前提是编辑具有扎实的学术知识,能够满足高校出版社学理性的基本要求。

在高校出版社改制以后,出版社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属性,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是高校出版社的宗旨。唯有如此,高校出版社才能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出版物,才能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但是,少数高校出版社的绩效评定更多地依据数量,即编辑审稿工作速度越快,图书出版数量越多,出版社的经济效益越高,相应编辑的绩效评定等级就越高。这样就可能导致有些编辑把精力都放在稿件的数量上,片面追逐数量,从而也就难以在技能提升、知识储备、学历提升等方面付出努力,但是编辑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也难以发挥其在编辑出版中的主体性作用。目前,一些高校的出版社编辑对编辑出版方面的学术会议并不重视,有时甚至成为需要领导动员才能成行的“任务”。编辑在过于追求经济指标的考核下,忽略了学术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不利于今后出版工作的开展。

(三)重权威,引起编辑学术精神的缺场

学术精神的核心就是批判精神与追求真理。高校出版社编辑从事的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其使命就是弘扬真理。这要求编辑在工作中能够不畏权威,不能因为出版物作者的权威就默认出版物是符合出版规范的。无论是在策划,还是在文字编辑过程中,编辑只有真正树立学术意识,用怀疑和批判的精神一视同仁地对待出版作品,并在批判、求真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

作用,才能不断培养自己的学术精神。

在实际工作中,“双一流”高校出版社编辑所接触的多数是本单位或者学界有一定名望的作者。编辑可能囿于自身知识储备等因素,常常怀着崇拜和学习的态度对待出版物,缺乏编辑应有的批判精神,进而对出版物的内容深信不疑。如果编辑的工作不能触及出版物的核心内容,那么出版物的问世明显缺乏一个“出版”的中间环节,编辑的价值也就无法得到体现。另外,没有批判精神的编辑也很难“求真”,历史上的大家无不从怀疑和批判开始,“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应该成为编辑的座右铭。例如,马克思在《德法年鉴》当编辑时期,其在编辑出版物的同时,也能发表一系列的批判性

论文。

(四)重专业,致使编辑学术结构单一

在高校学科设置不断细化的趋势下,高校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专业型人才,但这也导致了学生知识结构的相对单一。这样当学生从高校进入编辑行业时,只能在某一方面较为专业。专业人才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高校出版社编辑应该在“专”的基础上又有“杂”的能力,也就是要有综合能力。

高校出版社承接的出版物尽管是集中在某一专业领域内的,但对编辑来说,可能是超越自身知识储备的,因为编辑不可能与出版物的知识需求完全吻合。同時,当今交叉性成为学科发展的潮流,出版物也呈现一定的交叉性,这对编辑来说是巨大的挑战,甚至很多编辑在面对交叉性的出版物时手足无措。此外,出版社的部门设置也阻碍了编辑的流动,编辑愈发难以完成跨学科、交叉学科带来的工作任务。例如,在一些出版社中,文字编辑和策划编辑是有严格区分的,策划编辑的一些选题并没有相关专业的文字编辑去辅助完成,最后只能是自己勉强完成相关工作。如果没有一流的具有交叉性、融合性的编辑队伍,出版社也就难以紧跟当前的学术潮流,导致自身难以策划出优质的选题,更别说出版优质的读物来助力“双一流”高校的腾飞。

三、“双一流”高校出版社编辑学术素养提升的具体路径

出版社编辑的学术素养是出版社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也是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助力器。针对上述高校出版社编辑学术素养提升的困境,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力提升编辑的学术素养。

(一)以学科专业知识提升综合能力

我国目前的教育分科始于高中阶段,在大学阶段达到顶峰。本科的专业还有综合趋势,但研究生的培养越来越专业化和职业化。虽然这些专业技术人才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发展,也充实了编辑队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学科之间呈现交叉和融合,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日常的编辑实践中,编辑所面对的可能往往是更加宽泛而非某一学科的稿件,如果仅具备某一专业的知识,那么编辑难以真正实现与作者的

对话。

针对上述问题,编辑应该在工作之余,以自己专业知识为基点,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既可以通过继续教育的形式,也可以通过参加学术论坛的形式,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这样编辑才能成为整个出版物质量的保障者。另外,出版社也可以依据相关选题外聘相关领域的专业编辑加入编辑队伍。

(二)以学术训练提升学术能力

现在部分高校出版社的编辑学历整体不高,这样导致整个编辑队伍的学术能力也就相对较弱。因为,在我国现有的学生培养体系中,真正的学术训练是从研究生开始的,本科是知识储备和学术能力的奠基期。学术能力的高低决定了编辑处理学术专著等出版物的质量。假设,一个编辑不懂学术,那么他如何能够策划高水平的专著,他又如何在担当图书责编过程中获得共鸣,到最后他只能成为一个纯粹的文字和出版规范的执行者。

为了真正实现编辑在出版中的作用,编辑需要加强学术训练,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这里涉及出版单位和编辑个人的问题。出版单位应该营造尊重学术的氛围,为员工的学术能力提升提供各种便利。比如,出版单位鼓励编辑参加学术会议,并对员工的学术成果进行奖励等。对编辑个人来说,编辑要树立学术理念,认识到学术也是工作的基本要求,通过学术论文撰写等形式,切实提升自身学术能力。

(三)以初心使命坚守学术精神

学术精神涉及追求真理、刻苦钻研、态度严谨等各个方面,是学术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对编辑成为出版物质量把关过程的主体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坚守学术精神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一是编辑要热爱学术。高校出版社是一个学术平台,编辑的初心就是要崇尚学术,编辑的使命就是“对学术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热爱,自觉承担使命和责任”[4]。二是编辑要有学术思维和学术能力,学术思维和学术能力涉及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编辑工作绝不是单纯的文字处理,更主要的是对文章内容的逻辑进行准确把握。编辑如果没有任何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其所编辑的出版物注定是杂乱无章的。三是编辑要锻炼自己的学术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是学术素养的重要方面,其主要通过学术写作训练来加强改稿能力。四是编辑要遵循学术伦理。高校出版社的出版工作要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能因为追求经济效益而丧失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宣勇.大学能力建设: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8(05):14-23.

[2]陈咏竹,李蓓兰,杜亮.谈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素养的自我修炼[J].编辑学报,2018(03):316-318.

[3]王立珍,袁金英,马秀峰.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内涵及培育探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05):50-52.

[4]严孟春.坚守学术精神须从最基本的编辑工作做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6-16.

猜你喜欢

提升路径双一流
搭建高效的劳动就业教育平台提升就业管理水平
试论当代大学教师文化素养及路径提升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
“双一流”为“青椒”打造更大舞台
“双一流”后,高校改革何处去?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