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当下我国教材教辅印制生产的困境和应对策略

2021-10-12石贤权

传播与版权 2021年9期

石贤权

[摘要]教材教辅是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分析教材教辅的产业特征和集中性印制生产的不利影响因素,围绕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加强生产计划管理,解决制约印制生产的瓶颈、改善生产效率,推进全过程管理、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和采用数字化新技术、创新业务应用四个方面,对出版社化解生产压力、缩短生产周期、提升印制质量提出了有益的探索思路。

[关键词]教材教辅;生产周期;政策影响;生产瓶颈;全过程质量管理

教育类图书是我国图书出版总量及图书零售量中占比最高的品类。教育类图书中占比最高的是教材教辅,尤其是中小学教材教辅。教材教辅通常包含课本、评议教辅、助学读物类教辅三大类。根据《201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摘要)》,2019年全国出版中小学课本合计33.2亿册(张),占课本总印数的88.6%,占图书总印数的31.5%,在全国580多家出版社中,绝大多数出版社都涉足过教材教辅出版。教材教辅的出版与发行已成为国内众多出版传媒单位的主要收入和利润来源。据统计,2019年凤凰传媒教材教辅收入74.9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53.72%;山东出版教材教辅收入73.25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59.68%[1]。主营业务含教材教辅出版发行的上市公司盈利水平较为稳定,不含教材教辅的出版发行的上市公司盈利水平受市场波动的影响比较大[2]。此外,教材教辅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肩负着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任。

由于教材教辅需要服务学校的教学计划,紧跟学生的课程进度,使得其在拥有较为庞大刚性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对自身供货的时效性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加上国家教材改革增加的不确定因素,特别是针对“三科教材”等重点中小学教材每年要开展各类专项质量抽查。因此,教材教辅印制长期面临生产任务重、周期短的严峻挑战。

一、影響教材教辅印制生产周期的主要因素

教材教辅的出版发行需要高标准、严要求、保周期。教材教辅应严格遵照相应的时间节点完成印制任务,合理的印制生产周期是确保教材教辅质量和及时供货的保障。然而,以下因素使得教材教辅印制在生产周期上面临一定的挑战。

(一)教材及评议教辅的目录公示和定价审批政策的影响

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和评议教辅价格为国家指导价格,教材及评议教辅价格=(印张单价×印张数量+封面价格+插页价格×插页数量)×(1+增值税率)。教材和评议教辅在印制前须通过省级新闻出版局和物价部门的报价管理信息平台的审批后,方可印装。教材和评议类教辅产品的使用权和定价权受相关行业管理部门的管制。由于国家的课程改革、新教材的审批和公示往往滞后,所以春秋两季教材和评议教辅实际下厂付印的时间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材和评议类教辅材料目录公示和价格审核时间。

(二)教材修订、送审和教辅授权对生产进度的影响

2017年秋季开始,“三科统编”教材即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在全国范围内投入使用。但各省域本版教辅的编写开发,受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版三科教材内容影响。对人教版教材的依赖度越来越高,相关教辅产品的开发就越集中化。由于教材的修订频繁以及相关教材的送审和修订时间的不确定,对教材教辅的印制生产周期产生了较大

影响。

(三)教辅新政及新华书店征订时间的影响

中小学教辅材料必须由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批准的发行企业发行,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一律不得从事中小学教辅材料的发行活动[3]。长期以来,新华书店系统一直承担我国中小学教材及评议教辅的发行。因此,教材教辅的出版发行对新华书店系统征订发行渠道的依赖性很高。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各地市教材选用委员按照教科书选用的程序,按一科一辅的原则,向学生及家长推荐教材。但受教辅政策的影响,特别是国家对学生减负政策的实施,新华书店系统作为教材教辅销售的主渠道,征订难度加大,难以及时准确汇总购销数量。教材教辅产品时效性强,出版社为降低库存,减少存货浪费,往往采取按实际市场需求订制生产的方式。因此,教材教辅印制生产计划受新华书店系统的征订计划影响较大。

(四)书刊印刷行业的不利现状对教材教辅印制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纸质媒体发展式微,书刊印刷厂家经营日趋艰难,企业高投入低回报,导致发展后劲不足。教材教辅印制的原材料成本、纸张成本、用人成本大幅增加;国家对书刊印刷企业的绿色环保要求越来越高,教材印制企业必须通过国家的绿色认证;图书印装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国家对书刊印制质量的抽查力度不断加大,并加大了对质量不合格产品企业的通报公示、行政处罚力度。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近年来市场淘汰了不少产能落后的中小型印刷企业,给出版社教材教辅的集中性印制生产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二、出版社教材教辅印制生产的应对策略

受以上几大因素的影响,出版社的教材教辅印制生产不仅呈现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生产周期越来越短、付印密度越来越强、交货时间越来越集中四大特点,还呈现季节性很强的生产特征。因此,出版社的印制生产只有积极坚持科学谋划、合理统筹、强化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才能确保每年“课前到书,人手一册”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加强生产计划管理

在供应链视角下,出版社需要跟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教材教辅不同于小众图书,其印刷起印量普遍较大,主要教育大省的中小学课标教材的印数通常会达到几十万至上百万册,特别需要依靠下游印刷企业的产能保障。出版社应完善选厂机制,拓宽选厂渠道,建立健全教材教辅承印企业的评价机制,实行优胜劣汰的考核体系。出版社还要着力改善供应链环节,根据产品结构合理安排厂家,保障教材教辅纸张供应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做好突击赶工品种和所需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例如出版社要了解印制厂家的生产场地、存储能力、教材教辅的代发、直供能力;印制产品和生产设备的匹配性、稳定性;突击性用工的人员保障;优质供应商的补充储备等。

出版社必须强化印制生产的计划性。其可以根据教材教辅春、秋两季集中供货的特点,制订并细化出版社教材教辅的生产计划表,印制厂家按制订教材教辅的付印时间、物料采购计划完成进度表。出版社应着力做好印前排版进度流转单、印制生产汇总报表的分析,根据品种数、提印数、生产指令数印制工艺,做好各工序的及时衔接跟进,科学调度,确保重点品种的提前付印率。同时,在短生产周期下,出版社内部各部门须提高协作和相互服务意识,使得出版社编印发供各环节需要同印刷厂家的生产、物流有效衔接。出版社相关人员应协调促进出版社内部的发行提印、编辑付印、印前型版(数字文件)和纸张供应等部门积极配合。

(二)解决制约印制生产的瓶颈,改善生产效率

所谓制约印制生产的瓶颈就是出版社整个印制生产环节中制约生产顺利完成的因素。国家对书刊印刷企业进行绿色生产监管,加之印制厂家生产季节的印制业务相对集中,按期交货是“死命令”,难免出现生产瓶颈,其单靠加班加点、人海战术式赶工,往往也无济于事。印制厂家低效率的背后可能受生产设备、原材料、技术工艺等因素的制约,最后导致教材教辅的交货期失控,产品质量差。

按照印刷工艺适宜性原则,出版社的印制管理人员应密切联系编辑和设计人员,加强技术工艺交流,在印前阶段尽量减少有零星印张的正文,特别是0.25和0.125印张;减少后期装订环节人工分帖量。编辑人员尽可能向印制管理人员提供数字化印前文件,以减少传统印刷胶片的拼贴、拷贝时间。人、机、料、法、环是生产的五大要素,设备关系到生产能否顺利进行。出版社的编辑、印制人员要加强对印刷工艺、设备产能的了解,根据产品的印制方式,选对印刷机型,提高生产效率。教辅材料中有许多印制工艺需要用到试卷机,套装书还需要使用插书机等设备。教材教辅常用的B5尺寸一般胶印平版印刷较多,出版社可以优先选择有此类轮转机型的印刷厂家,从而加快教材教辅印装的速度。教材教辅由于印量大,不同于小众化图书的生产。因此,出版社要从生产效率的角度出发,杜绝四色文字的叠加套印和不合理的切口设计,减少图文跨页、接版的难度。同时,出版社在教材教辅的书背字设计上也要考虑平移误差,从而规避印装环节的质量风险和不能增光添彩的无效设计难点,推动印制生產效率的显著提升和教材教辅产品品质的改善。

(三)推进全过程管理,完善质量标准体系

教材教辅的印制质量工作既是经营管理工作,更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为强化质量管理,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各省级新闻出版局每年都会开展“出版物3.15质量抽检活动”“双随机、一公开”专项检查等监督抽查工作,对出版印制质量进行抽查和检验,特别是针对“三科教材”还要开展重点专项检查。

对出版社和印制厂家而言,其应明白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查出来的,应由过程质量控制来保证最终质量[4]。从事出版印制质量管理的工作人员,需健全印前、印中和印后全流程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印单、文件、清样、版权、条码、定价批文等各印制部件的核对清查,从原材料的选择、装帧设计、制版、印刷、装订五个环节全方面进行质量控制。印制厂家要实现覆盖工序、车间、部门的质量保障体系,如机台人员按规定时间的产品抽查制度、带班主任签样巡查制度、生产技术部总质检巡查及随机抽检评判制度、单张纸印刷半产品检验制度、成品合成前毛本检验制度、样书印刷装订前送检制度等。出版社应鼓励印制厂家进行技术改进,充分利用好骑马机、胶装生产线的在线图文识别质量检测系统,通过比对、识别,对装订工艺过程进行实时的检测。出版社只有对生产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过程进行监视和检测,才能确保批量生产教材教辅不出质量差错。

承印中小学教材教辅的出版社和印刷企业,应强化行业标准的执行。标准不仅是产品质量检测的依据,更是产品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手段。印制企业在取得绿色环保认证的基础上,要以《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印刷第一部分:平版印刷》(HJ2503-2011)为环保质量标准。教材教辅印制质量应严格依据《中小学教科书幅面尺寸及版面通用要求》(GB/T18358-2009)、《纸质印刷产品印制质量检验规范第2部分:抽样判定规则》(GB/T 34053.2-2017)、《纸质印刷产品印制质量检验规范第4部分:中小学教科书》(GB/T 34053.4-2017)等行业标准要求执行。

(四)积极采用数字化新技术,创新业务应用

出版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以技术推动的信息传播史。近几年来,国内的数码印刷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数码印刷能实现自动化印前准备,简化了制版工艺,省去了装版、试车等一系列的传统印刷工艺过程。许多出版社的急件产品,特别是短版印刷图书已经逐渐普及了数码印刷技术。印刷企业对数码印刷特别是高速喷墨印刷的应用,使自身从一开始的个性化、小批量朝着普及化、批量化方向发展,对以胶印为主打的教材教辅传统印刷方式起到了有力补充。按照目前数码快印的工价,1000册以下的黑白教辅印制成本已优于传统印刷方式,对新华书店系统突击性的教材教辅零星征订,以及出版社的缺数补货起到了保障作用。印刷企业对数码印刷技术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印刷的小批量印制短板,随着生产效率的不断提升,出版社降低库存、按需印刷成为可能。

近年来,随着众多出版社开始搭建信息化平台,出版社传统的业务流程逐渐被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所取代。目前,国内大的出版传媒集团大多已实施集团化全产业链的SAP系统或ERP系统。随着5G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其在各类企业的生产环节中得到了高效融合。有条件的出版社可以结合数字化资源管理平台和在线文件传版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将印制厂家生产管理系统、仓储物流系统纳入出版社的ERP或SAP系统,做到文件和工单自动流转下发,各工序、流程实时反馈,实现教材教辅编印发生产流程的按需协调、智能一体化管理。相关人员通过数据中心搭建的智能化的生产管理系统,打通征订发行渠道、出版社、排版公司、印刷企业之间的信息化壁垒[5],真正实现教材教辅产业链中跨行业服务需求的创新性信息应用。

三、结语

教材教辅的印制生产作为教育出版的重要环节,要积极顺应国家教材格局的变化,顺应教辅管理政策变化,顺应教育市场需求变化[6]。出版社要不断提升内部各流程效率,积极应对挑战,在实现供需平衡的基础上,缩短产品供货周期,强化印制质量控制,做到对终端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提高市场满意度,从而稳定和不断扩展市场占有率,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宋宝华.浅议出版传媒行业上市公司财务分析[J].会计师,2021(05):17-21.

[2]李诗慧.我国出版行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比较分析[J].财经界,2021(04):86-88

[3]郑汉阳.国家教辅新政出台的历史回顾与战略思考[J].出版广角,2016(19):21-25

[4]吴士权.精益生产及其与质量管理体系的融合[J].质量春秋,2009(11):28-32.

[5]刘华坤,谢磊,张志林.大数据驱动的出版业供给侧改革探索实践—以人民邮电出版社“以销定产”按需出版为例[J].中国出版,2018(14):19-23.

[6]胡晓东.凤凰传媒:教育出版如何破局?[J].出版人,2021(04):42,44,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