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与科研院所协同发展的模式与路径研究

2021-10-12师瑞萍李国亭陈皓侃董金桃

传播与版权 2021年9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

师瑞萍 李国亭 陈皓侃 董金桃

[摘要]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为中国科技期刊的“第一梯队”,其发展与所依托的科研院所密切相关。本文以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为研究对象,对其和依托科研院所的关系进行特征画像,探讨其与依托科研院所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的模式与实现路径,为两者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双方共赢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科学院所;协同发展;期刊发展路径

中国科学院主管或主办的科技期刊作为中国期刊行业的引领者,基本覆盖了自然科学和高新技术的主要领域,记载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为促进世界各国科技创新的学术交流,推动科学成果的传播转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进入SCI的期刊数量接近全国SCI期刊总数的50%。同时,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在2019年“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领军类、重点类、高起点新刊类均占较多的份额[1],这表明其在国內期刊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大部分都依托于所属科研院所来促进科技期刊的进一步发展。然而,近年来科技期刊与依托科研院所逐渐脱节,期刊编辑部门的地位持续边缘化,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凝聚力进一步降低,其对依托科研院所资源的利用不断缺失,造成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与其所属科研院所的发展步调不协调、不一致[2-3]。

因此,本文对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与科研院所的关系进行特征画像,剖析其与科研院所的关系现状,并总结现有发展模式的经验,进而提出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与科研院所协同发展的优化路径。

一、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与科研院所的关系画像

(一)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离不开科研院所的培育

科研院所是科技期刊得以生存发展的基本保障。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一般基于所在科研院所的主要专业学科方向而创立,科研院所的角色一般为期刊的主办、承办单位,给科技期刊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是科技期刊正常运作的支撑基础。

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素质依赖于科研院所的培养。编辑人员是期刊这一产品的生产者,科技期刊的发展离不开一支专业、务实的编辑队伍。中国科学院的科技期刊编辑普遍都为所在科研院所的正式职工,其从招聘、晋升到任免都要依托于所在科研院所。科研院所的重视程度、培养方式及人才政策等都决定了期刊编辑人员的数量以及整体素质,进而影响科技期刊的发展。

科研院所给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提供学术共同体资源。拥有科技期刊的科研院所发展至今,都具有强大的学术背景,科学技术水平已经发展成熟,达到一定的科研高度,并培养了一批国际高水平及高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同时也拥有自身的顶尖学术圈。科研院所与领域内的专家学者联系密切,其建立的学术共同体为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了核心动力,可以为科技期刊拓展稿源和提高质量提供保障。

(二)科研院所的战略发展离不开科技期刊的参与

科技期刊是科研院所成果宣传的关键平台。科技期刊的社会功能即传播科学知识,助力科技成果转化。科研院所是以科学技术为第一发展目标的机构,科技期刊则是其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科技期刊能够为科研院所树立正面权威的社会形象。

科技期刊的办刊能力是科研院所科技水平的重要体现。科技期刊是科研院所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和基础,科技期刊的成果也属于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研院所管理能力和科技水平共同影响的结果,体现了科研院所的综合实力,科技期刊的发展策略是科研院所战略措施中的重要方面。

科技期刊为科研院所吸引优秀科研人才。科技期刊是面向全球发行的刊物,一个期刊的出版和运营需要在作者、读者到专家审稿人这一大的学术群体中拥有大量的优秀人才。科技期刊由于其传播快的特点,可以为科研院所挖掘到一定的潜在人才,助力科研院所的人才队伍建设,进而推进科研院所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的运营及发展离不开科研院所的培育和支持,科研院所的战略发展也离不开科技期刊的参与,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然而,与中国科学院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水平相比,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的发展则相对滞后,其学术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偏弱,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还存在时间、资源与品牌的差距[4]。因此,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与科研院所的关系特征,提出两者协同发展的路径,以期促进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和科研院所的可持续发展。

二、科研院所助力科技期刊建设的路径

(一)出台科研院所政策,鼓励科技期刊发展

近年来,我国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和质量都逐年攀升,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以及国际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数量持续保持在世界前三位,但我国科研人员在国内科技期刊的发文量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基于此,2019年国家实施了“中国科技期刊卓越期刊计划”;2020年国家出台了破除“唯论文”论等政策,我国科技期刊迎来发展的重要时机。科研院所作为科技期刊的主办单位应当抓住机遇,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加大对期刊发展的支持力度,在顶层设计方面出台相关的所内倾斜政策。例如,昆明植物所的Plant Diversity期刊是由中文期刊转变而来,其在转变初期稿件缺乏,随后,所内出台了相应的投稿鼓励政策,规定个人在职称晋升和研究生毕业时,其在Plant Diversity发表的文章被视为SCI论文,该刊物在改为英文刊三年后期刊正式进入了SCI[5]。这一结果充分说明昆明植物所所内政策的支持可以极大地解决稿源流失以及稿件质量不高等问题。科研院所可以针对学生毕业以及职工晋升和进修等情况,将本所期刊发表的论文加入等同于SCI论文或卓越期刊论文等行列,鼓励所内人员的优秀成果在本所期刊发表,提高所内人员对本所科技期刊的认同感,抓住所内的科研阵地,挖掘丰富的论文成果。

(二)引进高级人才,深度参与期刊工作

一流的科技期刊建设离不开一流的人才,科技期刊的一流人才包括编委、审稿专家以及编辑人员,科研院所需要直接引入高级人才,让其深度参与期刊工作。第一,科研院所加大科学编辑的引进。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强调科学家办刊,但是真正深入期刊工作的科学家比较少。因此,科研院所可以从自身层面出发,凝聚一批具有热情与活力的科学编辑,将期刊方向细化,设置多名学科编辑,把关好文章质量的同时拓宽期刊的学术圈。第二,科研院所直接引入高级创新编辑人才。科研院所的编辑一般都是毕业后直接竞聘入所,受科技期刊边缘化的影响,编辑的观念及思维都受到局限,其创新发展的动力不足。科研院所可以直接引入高级创新编辑人才,给所内编辑部增加新活力、新思想。

(三)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提升编辑人员素养

科研院所的编辑人员基本都属于编制内职工,一直以来单一的工作环境造就了编辑较为局限的思维。因此,科研院所应当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让所内的编辑人员远离“温室”,进而培育高素质的编辑人才。

1.加强编辑人员对自身职业的认可度

科研院所是以科学研究为主的单位,编辑人员地位边缘化的问题较为严重,其在职称晋升中一直处于劣势。基于此种情况,科研院所可以实施人才分类评价,使在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都能够体现其相应的工作价值。另外,科研院所应适当给编辑提供更多的展示舞台,而编辑也需要自己抓住机会,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利用好科研院所这个平台。

2.鼓励编辑继续深造学习

科研院所可以鼓励高学历的编辑探究学科专业研究,成长为学术型编辑。同时,科研院所可以支持编辑继续进修,攻读博士或做访问学者,以此提高其学术修养,做长远的职业规划,进而提高其工作能力,让其更加认可自身工作。

3.增強编辑新媒体业务的能力

现阶段,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编辑部的新媒体人才较为缺乏,科研院所在新增新媒体人才困难的情况下,可以给现有编辑人员提供新媒体培训的机会,支持其提高自身技能,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编辑。

4.建立合理的编辑奖惩制度

科研院所可拓宽编辑奖励的渠道,不仅奖励其所在期刊获得的奖项,也奖励个人获得的国家级和省级奖项。科研院所可对编辑约稿及组稿的文章下载量和引用量、微信文章撰写的阅读量等方面进行指标评价,奖励优秀者,并量化编辑的基本工作,根据其年度完成情况进行奖罚。

三、科技期刊助力科研院所发展的途径

(一)加强期刊宣传平台的建设,树立科研院所形象

科技期刊最主要的功能是传播科学成果,助力产业转化。再好的研究成果也需要广泛深地宣传,这不仅是对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研究成果的肯定,也是树立科研院所良好形象的核心途径。新媒体时代的科技期刊宣传方式多样,同时也有固定且精准的传播对象。因此,科技期刊可以对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进行针对性的精准宣传。

1.丰富科技期刊针对科研院所成果的宣传内容

第一,科技期刊梳理和宣传所内优秀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拓展相关方向的阅读群体,也为所内团队吸引关注。第二,科技期刊宣传所内的重点项目进展。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是科研单位实力的象征,科技期刊宣传项目进展可以展示科研院所的实力,树立良好的形象。第三,科技期刊报道所内的科学家专访。科学家的故事包括科学家的成果,也包括他们的钻研精神,科学人物的专访可以为其他科研人员树立榜样,对所内外的人员都具有鼓励作用,同时也可宣扬科研院所的单位文化。

2.利用新媒体技术加持科技期刊的宣传手段

现阶段,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科技期刊的微信公众号俨然成为期刊的“门面”,深耕期刊内容,扩大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会加大科技期刊的宣传力度,进而向更多的人宣传科研院所的成果。科技期刊可充分利用期刊官方网站、期刊交流群、作者群、专家群等渠道广泛宣传,形成高效的宣传平台。

(二)构建期刊科研交流平台,助力科研院所学术发展

科技期刊除了传播文化知识,另一个重要的作用是促进学术交流,引领学科发展。科技期刊与赖以生存的学科互相促进的模式必将助力科研院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第一,依据相关学科的发展前沿和趋势,科技期刊积极组织专刊专题,包括报道科研院所重点学科专刊、国内知名会议专刊以及重大项目专刊等,将其成果及时发表,集中展示学术发展成就。2021年,笔者所在期刊针对热点学科、重大专项及国内外知名会议出版了多期专刊,受到了很高的关注,期刊的来稿数量和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此外,科技期刊举办高端学术会议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影响力,还可以为所内科研人员提供科研交流的平台,以提升科研院所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笔者所在的编辑部与所内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多次合作召开全国“能源转化化学与技术研讨会”,每次会议都汇聚国内外能源化学领域的顶尖专家,规模也随之越来越大。编辑部在会议上宣传了科技期刊,组织了优秀稿件,同时重点实验室也组建了自己的高端学术圈,为实验室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培养和吸引领先科研人才,推动科研单位人才集聚

科技期刊是汇聚科研人才的“智库”,作者、读者、审稿人、编委都是活跃在科研一线的人才。很多科技期刊将青年编委、科学编辑等纳入办刊队伍中,这些举措吸引了很多思维敏捷、有活力的青年科学家,期刊的办刊队伍不管是在年龄,还是在水平上都处于上下承接的梯队。这为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也为科研院所培养和发掘人才提供了更多机会。

科研院所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硕士生和博士生,生源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科研院所的科研水平。近年来,高校的科学水平提高,科研院所的生源质量却出现下滑状态。科研院所的科技期刊编辑部可以通过走进高校的活动,在宣传科技期刊的同时也可以适当对所在科研院所进行宣讲,吸引水平较高的人员报考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以提高科研院所的生源质量,为科研院所的人才梯队的建设贡献力量。

四、结语

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发展与科研院所的发展关系密切。重视科技期刊的发展,是当前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传播科研院所科学知识的重要体现。反之,科研单位为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生存保障,是推动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编辑部通过组织科研院所重点学科高端学术会议,策划学科专刊专题,宣传科研院所创新科技成果,吸纳高级创新人才,构建科技期刊与研究学者的学术共同体等举措,可以进一步提升科研院所的对外学术形象,为科研院所的发展壮大提供宣传平台,促进科研院所成果的转化。

根据科研院所学术聚集地的特点,在科研院所为科技期刊提供人力、财力、物力保障的前提下,科研院所可以从顶层设计的相关政策加大对科技期刊发展的支持力度,为编辑人员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让其多渠道、深度地参与科技期刊出版工作,助力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科技期刊与依托科研院所相互促进、共谋发展的关系将有助于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的创新性发展。科研院所对科技期刊的一流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科技期刊则对依托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传播及转化起关键作用。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拥有得天独厚的办刊资源,其充分利用依托科研院所的学科优势及专业潜能,深入挖掘依托科研院所的知识资源,探索两者协同发展的共赢道路。

[参考文献]

[1]任胜利.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拟入选项目公示:统计与思考[EB/OL].(2019-11-07)[2021-07-05].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899-1205294.html.

[2]王雪萍,吕青远,刘子琪,等.关于科研机构主办的科技期刊与学科建设相互促进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6(06):519-521.

[3]张音,韩新月,王青.科研院所主办科技期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04):343-348.

[4]张薇.创造一流走中国特色科技期刊发展之路[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01):2-3.

[5]周浙昆.一个主编的心路历程[EB/OL].(2019-03-04)[2021-07-05].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727-1165652.html.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
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路径探析
河北省对接京津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措施研究
协同发展视角下的黑龙江省民办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训教学
农业投资的要点及其保障措施
浅谈区域发展协同机制的构建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探讨
探讨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协同发展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智能电网技术和分布式发电技术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