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基层文化馆场馆建设与运营

2021-09-28烟台市莱山区文化馆于莹

区域治理 2021年26期
关键词:文化馆场馆基层

烟台市莱山区文化馆 于莹

基层文化馆多指县级及以下文化馆(站),是满足基层群众文化服务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基层文化馆的场馆建设和运营效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地域差异和文化特点各不相同,本文基于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研究背景,从场馆设施、人员配备、品牌活动等方面分析了部分基层文化馆建设及运营现状,剖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索提出提升基层文化馆场馆服务效能的相关建议,以期在实践中形成较为完备的基层文化馆服务体系,更好地发挥基层文化馆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基层文化馆场馆运营现状

基层文化馆的建设为基层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便捷条件,不仅可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可以依托基层文化场馆和文化活动宣传国家政策方针,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新时期下群众文化快速发展,自2003年启动全国性的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以来,已开展了五次全国县级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围绕评估定级的标准,各基层文化馆的馆舍面积、数字化服务能力、业务建设、服务效能、场馆运营保障、服务创新等方面有了大幅度提升。

全国各地县级公共文化建设情况不一,在各项政策方针的引导、扶持下,基层文化馆服务质量显著提升,涌现出许多基层文化馆建设及运营典型。比如,在场馆建设方面,辽宁省兴城市文化馆在建筑设计中融入当地自然资源、历史传承等因素,设计了一个有地域特色,经济实用,充分考虑建筑与人的互动、融合的文化建筑;在服务运营方面,重庆市大渡口区文化馆以“1+N”业务副馆长轮派制度,实现专业人才的有效流动,以期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在总分馆建设方面,山西省永济市文化馆推行总分馆建设,依托文化活动为群众送温暖、送祝福,对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有着重大意义。

自文化和旅游融合以来,部分基层文化馆作为当地基层文化服务的前沿阵地被列为辖区旅游线路的点位,与当地标志性文化建筑融为一体,成为接待游客文化体验、精神休闲的重要场所。2020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了《关于开展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十点工作的补充通知》,优先选择一批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的基层文化馆作为文旅融合服务试点,2021年6月打造了一批融合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服务的优质基层文化场馆,基层文化馆统一融合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服务,成为新时代基层服务的高效能阵地。

二、基层文化馆运营存在的问题

虽然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效能迅速发展,但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仍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导致基层文化馆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本文作者从公共服务的视角,采取文献搜集和社会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从硬件设施、专业人才、组织活动、群众参与等方面对基层文化馆进行研究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文化资源分散,综合统筹成效不明显。目前,基层文化馆不乏一些规模大、标准高的场馆,但是对配套设施的维护、资源建设以及开展服务等方面缺乏应有的资金和人力支持,很多场馆成空壳、设备遭闲置,难以正常运作。通过走访调查,笔者发现胶东地区多数县级文化资源与街区、村居文化场馆分布零散,多数基层文化设施处于应付上级检查督导的状态,普遍存在一室多牌的问题,没有形成统一的调度、运营体系。个别偏远街区、村居的基层文化资源较少,导致基层一些热衷文艺的爱好者,因为场地和资金问题难以发挥基层文化活动的影响力,基层文化设施及资源的整体效益较差,无法盘活基层文化资源为群众提供高质量服务。

二是文化活动匮乏,思想重视程度不高。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存在季节规律性,一些长期开展的文化活动在农忙时节根本无法正常进行,大多数群众将精力放在提升经济建设方面,对文化活动的热衷程度和参与程度都不高。很多偏远山区的群众对于文化活动甚至处于一种漠然的态度,都忙于农村经济建设,文化活动的开展无法得到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基层文化馆内的文化设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很难发挥实质性作用。

三是服务内容单薄,设施利用率不高。基层文化馆受场地、设施限制,对群众的需要、观众的结构摸排不清,提供的文化服务存在一厢情愿的片面性,与实际需求脱节、错位,缺少对群众的吸引力,导致基层文化设施利用率偏低。在笔者调研过程中发现,部分地区的文化主管部门每年在基层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大多数都是流于形式,以“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活动为例,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组织足够场次的文化活动,毫无新意可言,甚至存在“一个节目演多场”的问题,“节庆式”服务与群众“日常式”需求错位,难以激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文化设施的利用陷入恶性循环。基层文化馆开展的“送戏下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活动更是只注重“输血式”服务,而疏于从思想上思考如何开展“造血式”服务。

四是基层文化人才专业水平不高。多数基层文化馆干部肩负着多项工作,为保证基层文化工作的正常开展,抱有“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去开展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调研基层群众所需,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撑人才业务进修,无法适应基层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目前,在街区等基层文化场馆中的骨干力量年龄结构偏大,对基层文化管理能力偏低,缺少对公共文化活动的策划协调能力,更谈不上为基层服务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2021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基层文化馆评估定级、总分馆制度、功能布局等工作提出相关意见。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和文献分析,深入了解基层文化馆的现实处境,笔者发现,基层文化馆服务效能涉及多方因素,借鉴管理学中的波特钻石理论模型,结合基层文化馆服务影响因子,提出基层文化馆服务运营钻石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基层文化馆服务运营钻石模型

一是做好基层文化馆建设机制保障。以保障基层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公共文化服务要求,结合地域发展实际,明确基层文化馆建设阶段性具体目标、工作任务和标准要求,在落实过程中,注重对各方面的指导监督,不断引导其完善创新文化服务机制,从制度上保障基层文化馆服务的连续性和规范性。

二是为基层文化馆服务提供资金支持。基层文化馆发展是一件长远的工作,需要长期投入资金,逐步完善人力、物力等服务内容,硬件设施的完善可以为人才培训工作提供重要的条件。目前县级文化馆每年免费开放资金20万元,可保障其日常运行,距离创新服务尚有一定差距,建议将基层文化馆发展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比例。同时,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集体、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兴办文化实体、资助文化项目、参与文化活动、提供文化产品等形式参与基层文化馆建设,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力发展的新格局,拓宽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基础,提高基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

三是不断改善基层文化馆服务效能。按照基本性、均等性要求,构建基层文化馆服务体系,推进总分馆建设,不断完善基层文化馆数字化、网络化服务体系和配送体系,扩大基层文化服务网络覆盖面,引领基层文化阵地多模式创建、规模化发展、规范化运作,广泛开展数字服务、流动服务和自助服务,促进基层文化馆优质资源延伸到群众身边。同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的生命力,是联系基层群众的桥梁,更是激发群众兴趣的直接动力,坚持常态化举办集群众性、广泛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基层文化品牌活动,鼓励群众参与到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享受文化成果的魅力。

四是逐步完善基层文化馆文化人才队伍培养。加大力度建好队伍,推动基层文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让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首先是做好本土人才的挖掘,本地人才是文化创作、接受文化的主体,通过鼓励基层群众自学、专业进修等方式,让他们在基层文化活动中唱主角,实现群众从欣赏者向参与者转变,充分发挥他们开展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豪感和幸福感;其次是注重基层文艺骨干培训工作,因地制宜做好基层文化骨干培训,引导专业干部到基层进行免费培训,储备各年龄结构的文化人才,鼓励热爱文化工作的能人发挥带头作用,组建文化队伍,开展经常性文化活动,让群众在自娱自乐中提升文化自信,在潜移默化中寓教于乐,在无形中净化社会风气,稳固村居思想文化阵地。

在促进基层文化馆建设与运营过程中,群众的参与度是不可控制的,政府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只有充分统筹上述重要因素,才能建成便捷高效的基层文化馆,为基层群众提供全方位无缝隙的优质公共文化服务。

猜你喜欢

文化馆场馆基层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章堰文化馆
基层在线
大爱有光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