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阶梯式护理实践教学模式对护理实习生首次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

2021-09-25华,邢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1年8期
关键词:阶梯式实习生成功率

孔 华,邢 亮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关四血管外科,北京,100102)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静脉穿刺已经成为人体健康评估、病情诊断、治疗的必要手段[1],是临床最常用、最直接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2]。临床护理实践教学过程中,刚进入临床的护理实习生首次穿刺成功率较低,导致其自信心和积极性受到影响。阶梯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和层次采取逐级上升的教学方法,使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知识层次相结合,最终提高教学质量[3]。这种教学模式广泛的应用在高中教育,医疗、护理实践教学当中[4-6]。科室以静脉穿刺技术的护理实践为契机,创新发展了阶梯式护理实践教学模式。通过阶梯式护理实践教学模式,增强了护理实习生的自信心,提高首次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现将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别选取2019年7月和2020年7月在科室实习的两批护理实习生为研究对象,2019年7月实习的30名护理实习生设为对照组,2020年7月实习的30名实习生设为观察组。两组护理实习生均为女生,观察组平均年龄(20.20±1.20)岁,学历均为大专;对照组平均年龄(20.10±1.10)岁,学历均为大专。2组护理实习生年龄、学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包括理论授课和一对一带教模式教学,带教过程中带教老师实施真人操作演示,并详细讲解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护理实习生观摩。反复采用一种以细橡胶管代替血管的模拟穿刺方法进行模拟练习静脉输液全过程,2周内完成首次实际操作。

观察组采取阶梯式护理实践教学模式,共分为五个阶段

1.2.1 第一阶段:第一阶段为理论及视频教育。护理实习生入科的1~3 d内完成科室环境、职业道德、护士礼仪、规章制度等岗前教育,同时完成静脉相关穿刺理论知识的授课,理论教学时要求带教老师统一教学课件,所有知识点参考美国INS2016版《输液治疗实践标准》,确保知识的准确性。并根据指南要求录制相关视频,供护理实习生观摩。

1.2.2 第二阶段:第二阶段为一对一带教观摩。护理实习生入科的第4天,带教老师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实施真人操作演示,护理实习生在一旁观摩。在临床观摩结束后,带教组长组织开展小型座谈会,让每名实习生进行总结,包括观摩穿刺中老师的手法及注意事项等。

1.2.3 第三阶段:第三阶段为模具练习。护理实习生入科的第5天,带教老师临床带教后留给护理实习生2 h练习时间,主要用物包括一次性头皮针、多功能静脉穿刺输液手臂模型。练习内容包括:血管选择方法、消毒方法、消毒范围、止血带位置及穿刺角度等。

1.2.4 第四阶段:第四阶段为真人相互体验。护理实习生入科的第6天,带教老师组织护理实习生两人一组,严格按照静脉输液流程进行每人一次的相互穿刺练习。每名护理实习生实践后带教老师及时指出实习生在穿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在多功能静脉穿刺输液手臂模型上加强专项练习。

1.2.5 第五阶段:第五阶段为临床实践。护理实习生入科的第7~10天,带教老师鼓励每一位护理实习生完成临床患者首次操作。在征得患者知情同意及患者自愿的前提下,带教老师选取一些容易沟通且血管条件较好的患者为实践操作对象,并让护理实习生操作前完成患者的病例资料查阅工作,做好与患者的良好沟通。操作前带教老师做好护理实习生的心理干预,告知护理实习生如果穿刺失败后的处理方法及如何做好与患者的解释工作。穿刺过程中带教老师做到“放手不放眼”,穿刺结束后无论穿刺成功与否均给予鼓励,离开病室后再具体指出不足。

1.3 观察指标

1.3.1 首次静脉穿刺成功率:比较2组护理实习生首次静脉穿刺的成功率,穿刺成功的评价指标[7]:按照静脉穿刺操作程序进行穿刺,1次穿刺成功,针头1次入血管,回血好,穿刺部位无肿胀、外渗,反之为失败。

1.3.2 患者满意度:比较患者对2组实习生的满意度。每名实习生完成首次穿刺操作结束后,带教老师将自制调查问卷发给患者。问卷包括患者对实习生态度、技术、沟通三项内容,评价结果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满意度=(满意人数+较满意人数)/该组总人数×100.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首次静脉穿刺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护理实习生首次静脉穿刺成功26例,失败4例,首次静脉穿刺成功率86.67%;对照组实习生首次静脉穿刺成功20例,失败10例,首次静脉穿刺成功率66.67%。2组护理实习生首次静脉穿刺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患者满意度比较

本研究共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60份,收回有效问卷6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00%。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实习生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患者对2组实习生的穿刺满意度[n(%)]

3 讨论

护理实习生在步入临床后其主要学习任务就是增强操作能力。静脉穿刺技术是基础护理实训教学的重点内容,是每名护理实习生实习阶段必须掌握的基本护理技能之一。由于实习护士刚刚进入临床工作,缺乏临床经验,首次静脉穿刺成功率普遍较低,不仅直接影响临床护理质量,还容易引起护理纠纷[8]。护理实习生首次穿刺率低,主要是由于实习生角色突然转变导致不适应或基础理论知识不足所致。对静脉输液技术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护士生今后的独立护理工作能力。本研究通过结合以往临床教学经验,将静脉输液技术培训总结成五个阶段,形成阶梯式护理实践教学模式应用在临床的教学当中,在不同的阶段均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例如:第一阶段主要夯实理论基础及掌握静脉输液流程。第二阶段主要培养实习生观察能力及其发现问题的能力,促进师生相互交流。第三阶段采用多功能静脉穿刺输液手臂模型替代患者进行临床技能培训增加实习生操作机会。但存在失真现象且质地较硬,与真实人体的差异较大影响训练效果和实习生练习的兴趣。针对这一问题,科室在第四阶段增加了实习生间真人相互体验,使护理生真正体会作为患者的感受,增强实习生责任感及爱伤观念。第五阶段主要是增强实习生沟通及临床实际操作能力。护理实习生在每个教学阶段按照目标学习,提高教学效率。杨静儿[9]研究指出目标教学法可使带教老师和护理实习生均能明确自己的目标,带教老师能够针对性开展教学内容,护理实习生的学习也更加具有针对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实习生首次静脉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阶梯式护理实践教学模式可明显提高护理实习生静脉穿刺水平。此外,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实习生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更高(P<0.01),提示阶梯式护理实践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实习生服务态度的满意度,提升护理质量。

实习阶段是护士正式进入临床工作前一段至关重要的经历,而静脉穿刺又是临床护理中最重要的护理项目之一,掌握此项技术是护理实习生走向临床的必修课程。临床带教老师采用阶梯式护理实践教学模式,能够提高护理实习生首次静脉穿刺成功率及患者对实习人员的满意度,有利于帮助护理实习生更好地适应临床,提高技术水平。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

开放评审

专栏主编点评:该篇论文作者探讨阶梯式护理实践教学模式对实习生首次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阐述临床带教老师采用阶梯式护理实践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实习生首次静脉穿刺成功率及患者对实习人员的满意度,有利于帮助实习生更好地适应临床,提高技术水平的论点。本文主题明确,具备一定的创新性,研究设计相对合理,研究结论可靠,建议未来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研究结果,增加评价指标,丰富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阶梯式实习生成功率
成功率100%,一颗玻璃珠入水,瓶子终于坐不住了!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小步调、阶梯式”任务驱动教学法研究与实践
把握主动权,提高油罐火灾扑救成功率
AAB制吃饭等
让锅盖边的群众吸口热气——西安市探索阶梯式社会救助
习题教学的阶梯式设计
最牛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