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变化中促生成

2021-09-23王燕

关键词:课堂生成角色道德与法治

王燕

摘要:课堂生成具有动态性和随机性,有效的生成是可以因势利导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规定时间内,时刻关注学生的过程体验,活用教学资源,调整教学方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呈现”“交流”“角色”“评价”“拓展”五个方面寻求改变,催化课堂上的精彩生成。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情境;角色;评价;课堂生成

课堂生成具有动态性和随机性,有效的生成是可以因势利导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规定时间内,时刻关注学生的过程体验,活用教学资源,调整教学方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呈现”“交流”“角色”“评价”“拓展”五个方面寻求改变,引导学生更加主动、自主、合作地开展学习,催化课堂上的精彩生成。

一、呈现之变——由图片到情境促生成

道德与法治课上,静态的教材图片和课件图片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课堂极易充斥说教。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多创设具体情境,在情境中给予学生实践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玩得真开心》一课,教材中呈现了几幅图片,图片中的主人公正利用硬纸板制作玩具。教师往往会让学生思考硬纸板可以做哪些玩具,但静态图片难以使学生想象硬纸板可以怎么玩。因此,更多的课堂时间可以留给学生自己动手,用硬纸板制作玩具。一位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做了大胆的尝试——把教室变成一个区域性游乐场,在教室中划出四个区域,放置一些可供搭建、游戏的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到各个区域中游玩。对于创造出新的游戏、玩具,学生有很多想法。同样是利用硬纸板,有的建了一座房子,房子还带有窗户;有的则拼搭出了一部小汽车,邀上小伙伴一起乘坐;还有的则把房子和车子联系起来——开着自己造的未来之车驶向未来的家。学生在课堂中的“生成”真是令人惊艳!这样的“玩”,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还激发了学生对于未来的无限遐想。

教师在课堂中让静止的图片通过情境“活”起来,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学生就有了精彩纷呈的个性化创造。

二、交流之变——由问答到讨论促生成

如果教师只注重把知识、结果告知学生,而不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那么学生永远不会学习。小组讨论是一种能在课堂中实现交流、合作和思维碰撞的组织形式,在交流与分享中,学生会不断探究,并产生意想不到的灵感。

一位教师在执教《我是一张纸》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每天的用纸量,摒弃传统的课堂问答形式,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计算每个人每天平均用多少张纸,再计算出班级每天的用纸量。小组汇报阶段,有个小组呈现了班级用纸量后,还报告了整个年级的用纸量,他们觉得这样的汇报更加令人震撼。这组汇报完后,又有学生提出可以算算全校的用纸量。通过计算和交流,大家都感受到,一张纸虽然微不足道,但是人越多,使用量就越大,进而意识到如果不节约用纸,会造成极大的浪费。

学生能想到计算全年级、全校的用纸量,这样的生成是令人欣喜的,而这样的探究与突破是在与同伴的交流中产生的。

三、角色之变——由“领者”到“伴者”促生成

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是课堂生成的重要源泉。课堂中,教师要从“领导者”转变为“陪伴者”,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真正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人。

教学《让我自己来整理》一课时,我了解到,因为家长过多的包办,学生在自我整理方面能力欠缺。因此,在课堂中,我不再只向学生灌输“养成整理的好习惯”这一说教式话语,而是引导学生动手整理文具盒、书包,逐步帮助学生建立自我整理的意识,培养自我整理的能力。在各教学环节的设置上,我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让他们自主整理、总结,然后交流、学习。我作为一个陪伴者,看着学生一点点摸索或者请教他人,构建自己的整理模式。

在巡视的过程中,我看到一个学生整理书包时还给红领巾留了一个“专座”,便小声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因为自己早上常常忘记戴红领巾,所以想了一个办法,在书包里专门找一个地方放红领巾,这样一找就能找到,也不会忘记了。这位学生的整理方法完全是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生成的,自主的学习让生成自然发生。

当然,这样的自主学习活动也许还有一定的不足,学生可能会走一些“弯路”。但是,走这样的“弯路”,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反思。

四、评价之变——由单一到多向促生成

教育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是关键,引领着课堂的走向。教师的一句评价语,折射出的是教师的教育理念,学生会根据这样的评价作出相应的反应。日常许多课堂中,教师的评价往往局限于“对”或者“错”,比较单一,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也无法提供生成的土壤。

《风儿轻轻吹》一课要引导学生认识风、感受风、利用风。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何能让学生走近风呢?一位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先让学生在图片中找风,用眼睛看风;继而拿来一个风铃,扇子一扇,风铃响了,听到了风。然后,教师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想,还可以用什么感官找到风。一位学生说有一次去公园玩,在公园入口就闻到了一阵花香,肯定是风把香味带过来的;一位学生说夏天的晚上,走在运河边,皮肤突然感觉到凉凉的,一阵风吹过了;一位學生说自己开冰箱的时候,舌头上就觉得冰冰的,尝到了冷风的味道……面对这些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不再以“对”“错”进行评价,而是高度肯定了学生结合感官和生活经验的答案。“你的想法很特别!”“你观察真细致啊!”……教师的评价能抓住一个点,从多种角度给予学生肯定。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激活,精彩的生成涌现出来。

五、拓展之变——由书本到实践促生成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生活性”。生活是一个巨大的课堂,因此学生的学习场所不应当只局限于教室,应当让学生走出教室,把学习空间从教室扩展到学生生活的一切领域,如家庭、社会,使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实实在在地了解“真社会”,在实践中促进个人能力的生成。

小学道德与法治每一册教材中均有很多让学生实践的内容,如《周末巧安排》这一课,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如何巧妙地安排周末的时间,做到既复习巩固学科知识,又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课后可以布置拓展性作业,让学生设计一份《周末活动安排表》,并在家长的督促下“打卡”,而后评选“周末之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教学《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时,教师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地方特色、名人的资料,课上做交流。但是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而可亲可敬的家乡人那么多,怎么办?此时,教师可以设计和安排课后拓展性作业,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采访家乡有名的或者作出不凡贡献的普通人,撰写采访稿或制作成小报进行宣传,进一步了解家乡人,了解家乡变化。课外的生活实践,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而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成迭出。由此,学生受益颇多。

恰是教学中细枝末节的变化,催化了课堂的精彩生成。更多“由变促生”的可能,有待在实践中持续摸索。

参考文献:

[1] 龚俊波.巧借“留白”激活课堂[N].江苏教育报,20180601.

[2] 刘铭.教材“留白”:课堂转型的契机[N].中国教育报, 20180124.

[3] 章乐.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中的隐性民主教育设计[J].福建教育,2018(30).

[4]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

猜你喜欢

课堂生成角色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捕捉课堂生成,引导深度探究
赏识,让课堂生成更精彩
《冰雪奇缘》开启迪士尼剧本角色新模式
人力资源开发与智力资本提升的关系探析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角色问题研究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着眼课堂生成,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谈语文课堂的精彩谁做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