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可视化”探究

2021-09-23瞿晓玉

关键词:可视化美学音乐教学

瞿晓玉

摘要:音乐可视化是信息可视化的一个分支,是音乐的一种表达方式。音乐可视化不仅是一个有关“美学”的议题,更是一个有关“音乐教学”的议题。音乐教学中的“可视化”,包含音乐线条可视、音乐色彩可视、音乐结构可视、音乐动作可视等。

关键词:音乐教学;可视化;美学

视觉与听觉是人类感知外部世界最重要的通道,是人类最自然、最常见的行为,“观看”和“聆听”是人类认知外部世界不可替代的感官活动,是最自然、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手段。由视听而诞生的文化景观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不仅体现于艺术、体现于知识,更体现于视听结合的小学音乐课堂。为此,我开启了“可视化”音乐教学探究。

一、音乐可视化让更多人贴近音乐

音乐可视化(music visualization)是信息可视化的一个分支,是音乐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以视觉为核心、以音乐为载体、以人们的诉求为对象,借助多种传播媒介,通过画面和影像来诠释音乐内容的、视听结合的大众化传播方式。

眼睛像镜头,耳朵就像收音器。亲眼看到的同时亲耳听到,再加上心灵产生的共鸣,大脑就会产生了深刻的记忆,比单独看或单独听要震撼得多。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音乐可视化为人们享受音乐、理解音乐提供了更多可能。

二、音乐可视化不仅关乎“美学”,也关乎“音乐教学”

音乐可视化不仅是一个有关“美学”的议题,更是一个有关“音乐教学”的议题。

它是一种沉浸式的艺术,在音乐与图像、影像等合为一体的时候,给观众一种包围感十足的多感官沉浸式享受。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看迪士尼出品的动画片?或许就是因为动作设计等因素与音乐更合拍、结合更紧密,当眼睛和耳朵接收到的感觉一致,就成了视听的盛宴。

它的展现方式灵活多样,不被模式化,创作的过程、展示的流程均要多样化。音乐的情绪有许多种,一百个人有一百种表达方式,如果始终一成不变,没有了视觉的冲击力,那它也就失去了魅力。

在这个彰显个性的时代,学生的审美也是与时俱进的,作为教师,我们对 “可视化”的探索永无止境。

教学要加入新媒体美学的思想,将音乐艺术、视觉艺术两者进行艺术化融合。从音乐教学方面来说,我们要研究音乐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表现力和表现方法等问题;从视觉方面来说,应该吸取更多的视觉艺术传统,让作品的展现更能为学生服务,让学生能更快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

音乐可视化,对于音乐艺术文化来说,不仅是美学风格的演进,更是创作形态的推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充分地运用音乐可视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三、音乐教学中的“可视化”探究

(一)音乐线条可视——直观高效

音乐是由一连串音符组成的,每个音符又包含音高、时值、力度等信息;但是音乐情感不是通过单独的某一个音来表现的,而是通过整体旋律得以展现。旋律的进行速度、调式等都会对音乐情感的表现产生影响。

平时的音乐课堂中,我们总是要带着学生唱一唱、画出音乐线条。在画旋律线的同时,可以请学生找一找相同或者相似的乐句。线条的出示非常直观,相比对照乐谱要方便快捷,得出结论之后,歌曲的学习也就简单了许多。在教唱李叔同的《送别》时,通过画旋律线的方式,学生很轻松地找出第二乐句和第四乐句旋律相同,并直接填词唱了出来,大大降低了学唱的难度。同样,用画旋律线的方式表示歌曲的起伏。学生理解了歌曲的强、弱和渐强、渐弱,把歌曲演唱得入情入境。这就是音乐可视化在课堂中的作用所在。

教唱歌曲的二声部,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忽视的环节。在教唱歌曲《我若是小小鸟》时,我带领学生一起发现:它的二声部和一声部有相同旋律。于是,学生在相同旋律的地方用旋律线的形式提醒自己。大家一下子就接准了二声部的第一个音,并熟练快速地把二声部唱好。

(二)音乐色彩可视——细致入微

我们都知道音乐是有色彩的,历史上曾有相关记载:

科學家牛顿曾经验证: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相当于八度以内的C、D、E、F、G、A、bB七个音;俄国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这样确立调性色彩表:C 大调为白色,G 大调为棕黄色,D 大调为金黄色,A大调为鲜艳的玫瑰色,E 大调为蓝宝石般的青玉色,B 大调为铁灰色,#F 大调为灰绿色等。

那么,学生是如何感受音乐的色彩的呢?上学期,我任教五年级,对于音乐的色彩,这些“大孩子”有自己的理解。我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古典音乐、乡村音乐、摇滚音乐、电子音乐、重金属音乐。他们直接用颜色笔来表现这些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感受,分别是:黑色,严肃;绿色,轻快;红色,热情;蓝色,现代;黄色,激情。课堂中,我使用播放软件打开这些音乐,当音乐线条和着音乐旋律一起出现的时候,学生们非常激动,有音乐可视化带来的感官的刺激,更有他们的理解——他们选择的颜色和软件显示的色调几乎是一致的。

音乐欣赏课中,我们用不同色彩的构图让学生选择对应的乐曲,有欢快的轻音乐、优雅的小夜曲、起伏跌宕的交响乐、激昂强烈的进行曲。对于相对活泼的色调,学生选择欢快的轻音乐;对于色调柔和的图片,学生选择优雅的小夜曲;针对有明显颜色碰撞、鲜亮的色调,学生选择起伏跌宕的交响乐;针对加入黑色、红色、黄色等颜色的竖线条构图,学生选择激昂强烈的进行曲。

(三)音乐结构可视——一目了然

很多教师不太愿意去触碰音乐作品欣赏这类课堂形式,认为比较难把握。如何把作品讲得明白而有趣、完整而清晰,确实不容易。许多时候,人们欣赏一段音乐,关注更多的是它的风格、情绪、速度,很少去关注它的曲式结构和音乐元素,也只有“好听、不好听”和“喜欢、不喜欢”一说。对于小学生来说,一节由教师从头至尾讲述的欣赏课,实在是乏味无趣。

在南京听到黄美华老师的《解说旦角》一课之后,顿时感觉她的设计实在高明,无处不体现音乐可视化原则。从各种旦角的造型说到相匹配的唱腔,图片与音乐的配合加上她的讲解,学生听得全神贯注,并争着要说出自己的见解。这也给全场教师上了一节欣赏课,只听到身旁的听课教师一连说了几个“原来如此”“这样讲就对了”。

黄老师在我校执教音乐欣赏课《公鸡和母鸡》的时候,用了图谱的形式,巧妙地把公鸡和母鸡的叫声进行了分解。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很清楚地看到图谱,结合音乐一起听赏,整个曲子的结构也就一目了然。黄老师还请学生配以动作进行表演。整节课生动有趣,给所有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音乐动作可视——体验感受

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新体系”培训中,设有“音乐与动作”课程。体态律动一般有四种步态:行走、奔跑、連步跳、跑跳,还有一些比如捻指、拍手等声势动作。在空间方面要求我们探索人和空间的不同关系,培养对空间的感知意识,鼓励采用教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新的感觉体验。

受此启发,在做音乐练习的时候,我采用音乐动作可视法,结合丝巾、步伐等进行练习。

首先,用一只节拍器打拍子,把丝巾高高抛起,满4拍时接住。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全音符,唱4拍。其次,用丝巾表演一段无声的动作,然后请学生说出可以运用的乐曲的风格,进而在课前准备好的音乐中进行选择,并用丝巾配合表演,感受情绪。一般说来,丝巾更适合表现舒缓的、连绵的音乐,不适合欢快或磅礴的音乐。再次,用动作幅度的高与低、大与小来表现乐曲的强与弱,遇到对比强烈的曲子时,这样的音乐可视化表现手法更能凸显对比的鲜明。

六年级歌曲《五指山歌》是海南人民依据“啰呢调”的调腔创编的革命歌曲,全曲节奏舒展,句末多处出现了延音记号。在“延音记号”的教唱中,我运用丝巾向上抛起的动作表现延音记号的效果,代替了原来的数拍子等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乐曲的清新优美。

波兰美学家塔塔尔凯维奇认为:“身为艺术家,他或是借着对于实在的模仿,使得实在免于湮没;或是设法探索,找出自然的法则及其美;或是从事创造,产生出前所未有的东西。”过去,音乐被理解为复杂而和谐的数学比例;现在,音乐被理解为美妙而深奥的灵韵;未来,音乐将被理解为节奏化的图像。随着“可视化”成为一种世界表征,音乐已进入“可视化时代”。

参考文献:

[1] 孙鹏玉.波形音乐文件特征提取方法的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3.

[2] 王均平.音乐可视化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实例[J].演艺科技,2018(5).

猜你喜欢

可视化美学音乐教学
数据可视化设计在美妆类APP中的应用
思维可视化
印花派对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纯白美学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