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法并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架构

2021-09-23朱小培

朱小培

摘要:借助视频、图片等方式接收各种纷繁复杂的阅读信息后,学生的阅读能力受到了较大挑战,整体阅读效果更受到不利影响。有效开展整本书阅读指导,持续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明确阅读技巧,强化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势在必行。“四法并行”,在读前、读中、读后分别使用框架阅读法、主题阅读法、问题阅读法、分享阅读法教学,助力学生的整本书阅读。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教学;框架阅读法;主题阅读法;问题阅读法;分享阅读法

数字化时代,学生接受外界阅读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借助视频、图片等方式接收各种纷繁复杂的阅读信息后,学生的阅读能力受到了较大挑战。尤其在他们自身阅读能力不足的前提下,整体阅读效果更受到不利影响。有效开展整本书阅读指导,持续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明确阅读技巧,强化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势在必行。“四法并行”,适时将主题阅读法、框架阅读法、问题阅读法、分享阅读法运用于整本书阅读教学,助力学生的整本书阅读。

一、读前概括梳理,使用框架阅读法

框架阅读法,是指学生在进行整本书阅读之前,教师引導学生先对整本书的主要内容做初步的概括梳理,搭建一个基础的阅读框架,进而让学生在框架的牵引下投入细化阅读。有框架阅读法做支撑,学生会在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明晰整本书的主要内容,理顺整本书中各部分、各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罗列整本书描述的各类人物,分析整本书提及的不同事件……如此,整本书阅读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使用框架阅读法,书名、章节、目录是搭建阅读框架的三个着力点:书名是整本书的眼睛,是整本书情感、主旨的浓缩,是框架搭建的抓手;各个章节是整本书的故事线,是所有内容的凝练;目录中每一个章节下的小章节,是章节的具体事件描述。将这三者结合起来,就能快速搭建出阅读框架。笔者常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搭建阅读框架,理清阅读概念,明晰阅读思路,提升阅读效率。

惯常的框架搭建步骤是:将书名作为框架标题,以此为引领,先从目录中拎取各大章节的标题,作为一级分支;然后聚焦各大章节,从各大章节拎取小分点,作为二级分支;接下来,带着学生根据一级分支、二级分支粗略了解整本书的内容,让学生明晰整本书的故事情景、人物关系。如此,正式进入整本书阅读前,学生就已经清楚地知道了整本书的故事发展路线,之后的阅读也就更具目的性,能够更明确地将整本书分为几大模块进行细化阅读,并建立好各大模块之间的联系,进入深层阅读。

笔者组织学生阅读《小英雄雨来》时,就采用了框架阅读法。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这本书内容的前提下,笔者启发他们以目录为载体,将注意力集中到关键人物——小英雄雨来身上,梳理雨来追梦成长之路。学生小组合作,分别从“丹心少年,胆识超群”“年少心红,智慧过人”“环境熏染,滋养成长”“小小少年,本领高强”“怀揣梦想,一心向党”“重要他人,助力成长”六个层面,回忆主要内容,对整本书目录中涉及的40个标题的内容做重新组合,搭建出阅读框架。如此一来,接下来的阅读就变得体系化。他们遵循整合后的阅读框架,顺着“雨来追梦成长”的思路再次深入阅读整本书,所有的思考就都指向了主人公雨来,对于他优秀品质的领会就更聚焦、更深刻,对于作者描写雨来语言、行为、神态、心理等方法的掌握也更到位。

长期坚持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学生使用框架阅读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框架意识,学生定会在每读一次就搭建框架的“惯性”中习得方法、悟得要领,提升整本书阅读效率。

二、读中遴选话题,使用主题阅读法

这里所说的主题阅读法,可以是围绕同一个主题的多本整本书的阅读,也可以是一本整本书涉及的多个阅读主题的探究。不同的阅读者,可能会关注多本书涉及的同一个或不一样的主题,也可能会关注一本书中的多个或某个主题。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相同的阅读者对不同的主题、同一个主题也有可能存在不同的理解。因此,教师引领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时候,要有意识地与学生一起筛选、分析、确定合适的阅读主题,并引导学生顺着这个主题做深入阅读,为学生建立指向主题的深度阅读体系奠定基础。

主题阅读法的推进可分三步。第一步,不同学生的阅读积累、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审美经验等存在较大差异,阅读偏好肯定不同,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之前,需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析确定适合学生的阅读主题。根据学生的阅读实际筛选确定阅读主题,既有利于教师使用针对性、个性化的引导方式,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步,了解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阅读主题后,就可以让学生围绕主题阅读相关的整本书,并在阅读过程中标注好与主题相关的内容。第三步,完成主题阅读的任务后,教师尝试引导学生针对自身的阅读理解描述主题,写下自己对该主题的理解。

例如,上学期,了解到班里的学生对与奇闻轶事相关的主题书目比较感兴趣,笔者便向他们推荐了《俗世奇人》一书。这本书中包含的“集体性格”“人物个性”“拿手绝活儿”“处世智慧”等主题,对于学生了解和描绘不同的人物都有好处,值得深入探讨与交流。对此,笔者先让学生自主归纳和总结阅读主题,然后组织学生小组沟通交流,进而确定喜欢的主题做深入阅读。最终,学生选定了“集体性格”和“处世智慧”两个主题。探究“集体性格”,学生走进俗世,走近市井中的奇人们,他们发现:俗世奇人从事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脾气个性,又各自秉持做人原则,保有自己的气节,坚守自己的行业底线。主题探究“处世智慧”,让学生的视线延伸至俗世奇人的人性深处,体会到生活虽艰难,世道虽有不公,但这些生活在市井的小人物却都能带着有趣的灵魂游走在生存与生活之中,以充满个性的活法,让生活充满乐趣和智慧。这些奇人身上发生的奇闻轶事,那样妙趣横生,甚至荒诞传奇,都折射出了那个年代独有的甚至可以延续到当今的处世智慧。读懂了这两个主题后,学生又将“集体性格”与“处世智慧”联系起来读,从而了解到:这样的集体性格,孕育出了不同的处世智慧;不同的处世智慧,又滋养着这样的集体性格,让俗世中的世人如此般可爱、世事如此般好玩。再往深处走,他们从这些俗世奇人的“俗”和“奇”,感受到了生命之厚重、生存之哲学、生活之意义。

三、读中深层思考,使用问题阅读法

所谓问题阅读法,是指阅读中通过与作品相关的关键问题的提出,启示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相关作品,进而解答问题,进行深层思考。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实现了对作品的深入理解。整本书阅读指导中,教师有必要根据书的内容,设计有层级、有引领性的关键问题,指引学生的阅读往正确的方向行进。

一方面,可以依据整本书故事发展的主线设计问题,以问题带动主线叙述,进而让学生在回应问题的思考中明确故事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实现对整本书内容的整体把握。以阅读整本书《夏洛的网》为例,教师就可以根据主人公威尔伯的命运转变、夏洛织网的线索,设计“威尔伯的命运出现了几次危机,又是怎样一次次在承诺、守诺中化解的”“夏洛四次织网的内容,有什么特殊的用意?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等关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如果说威尔伯的命运转机、夏洛织网,因果联系紧密,是这本书的“领”,那威尔伯的“几次危机”、夏洛的“几次织网”,就是这本书的“毛”。以问题串起了“领”和“毛”,引领学生走进这本书,走近威尔伯,感知他命运的跌宕起伏;走近夏洛,与她一起想办法在网上织出智慧变化的文字。在一次次“与夏洛一起解救威尔伯”的思维历程中,他们又领悟了谷仓动物们的善良品质。可见,问题阅读法,让学生的阅读思路更为清晰明确,阅读效果显著。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在对整本书有初步了解的前提下,结合自身认知提出问题,并以这些问题为引领,通过阅读到书中寻找答案。如,阅读《格列佛游记》一书,当学生了解这本书讲述了主人公格列佛到四个国家游历,有了各种不同寻常的游历见闻时,笔者建议他们根据自己的阅读喜好、阅读重点,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想解决的问题。于是,对小人国感兴趣的学生就会问:“格列佛在利立浦特就是巨人了,他会怎样发挥巨人的优势呢?”对巨人国充满好奇心的学生就会问:“在布罗卜丁奈格,格列佛就是只小蚂蚁,他会有怎样奇特的经历呢?”飞岛国中的人相貌异常,衣饰古怪,整天沉思默想,就有学生问:“这里的人比较古怪,格列佛在这里会见识哪些古怪奇特的事呢?”带着问题,好奇的学生以极大的兴趣投入阅读。他们随着格列佛的足迹,在不同的国家游历,真正见识了作者以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的幻想写出的各种荒诞而离奇的情节,对于书中提到的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国民的言行风格等有了深刻的认知,更对作者借格列佛游历的形式反映当时国家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唯利是图,揭露和批判殖民战争的残酷暴戾,歌颂和赞美殖民地人民反抗统治者英勇斗争的写法有了一定了解。

四、读后交流信息,使用分享阅读法

分享阅读法,是指在学生阅读完后,组织他们开展系列表达、沟通、讨论和交流活动,以传递意见与感悟的形式,分享阅读中获取的有效信息。分享阅读法重在借助整本书阅读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使用分享阅读法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教师对整本书的内容做模块式分解,分模块给予学生阅读指导,学生分组阅读不同模块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讨论,就不同模块包含的信息知识、写作技巧、表达手法等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其次,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认知与书中的内容,开展仿写活动,相互交流,完善仿写细节。最后,学生分享各自完成的仿写内容,相互之间做点评,深入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与学生共读整本书《水浒传》时,由于该作品中作者使用了“珠串式”写作方式,每个故事单元都相对独立。因此,笔者以分配故事单元的方式,让学生分组阅读。各小组阅读完毕,组织他们分享交流自己的阅读成果,然后各小组选派学生代表阐述自己小组的成果。此时,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水浒故事便得以再现。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再次回到书中,拎取每个故事的共同点。由此,他们便将阅读视角转向了对不同人物形象的分析、对不同人物语言的赏析等细节性层面。再次交流,就书中的人物形象,有的小组研究了主人公宋江,从他“私放晁盖”“怒杀阎婆惜”“浔阳楼吟反诗”等事件中提炼出他为人仗义、善于用人、谦虚谨慎、疏财仗义、任人唯才等优点,也肯定了他高超的组织管理才能和军事指挥才能,但对他总想招安,过于忠君、报君的性格特点提出了质疑。有的小组对性格特点十分鲜明的李逵做了研究,认为从正面看,李逵的革命性和反抗性最强,他疾恶如仇、侠肝义胆、直爽率真,关键时冲锋陷阵、舍生忘死,天不怕、地不怕;从反面看,李逵的破坏性也很强,他头脑简单、莽撞急躁、贪吃贪喝、撒泼耍赖、乱砍滥杀。就这样,武松、林冲、吴用、孙二娘、花荣、柴进等水浒人物,越来越形象直观地走进了分享课堂,走进了大家的视野。而且,从水浒人物语言的角度,通过分享,不同小组也各有各的体会。有的小组认为从语言发展的角度,《水浒传》创造性地发展了“说话”艺术的语言特色,巧妙地让每个人物的语言凸显了每个人的性格。有的小组从语言特色的角度,认为书中人物的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含蓄,表现力很强。有的小组从语言表现的角度,认为作者写人叙事多用白描,不用长段书写,往往几个字便意态毕肖。有的小组以案例搜集的形式,凸显本书语言栩栩如生的特色,如,选取杨志与索超比武的场景:从文官身份的角度,选取语言细节“看得呆了”;从军官身份的角度,选取语言细节“喝彩不迭”;从军士身份的角度,选取语言细节“递相厮觑道:‘我们做了许多年军,也曾出了几遭征,何曾见这等一对好汉厮杀!”;从大将身份的角度,选取语言细节“闻达则连呼‘好斗”……书中这样信手拈来、游刃有余的语言描写,让学生直呼过瘾。从整体走向局部,从局部聚焦细节,学生对书中一百零八个好汉的性格、行为、语言等的了解越来越直观,也越来越深入。从这些人物形象的言行,他们也逐渐透视出官场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如此一来,即使之前很多学生都不曾读过《水浒传》,通过分享交流也达到了通读整本书的效果。之后,再让他们运用书中描写人物的方式仿写身边印象深刻的人物,学生的写作兴致就高涨起来了。他们在仿写中沟通,在沟通中点评,不断深化拓展知识面,不断强化对于知识点的运用。这也为夯实自身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培养语文综合素养等都打下了基础。

针对不同的整本书内容,使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能够帮助學生在阅读前做到胸有成竹,明确“读什么”“怎么读”,有方向、有目的地读,提升阅读认知;让学生在阅读中做到心中有数,能及时就读到的知识点、信息点进行合理分类,明确所读的内容该如何科学合理地迁移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中,丰富阅读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完做到“胸有丘壑”,能够根据阅读中积累的素材、信息以及发现的问题,灵活将所读运用于写、演、诵等各种类型的学习活动,巧妙运用于生活,持续提升阅读效益,不断夯实自身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 孙楠.基于整本书阅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12).

[2] 王章美.浅谈如何给整本书阅读做读书笔记[J].考试周刊,2021(10).

[3] 杨晓林.探析农村小学整本书阅读策略的指导[J].课外语文,2021(4).

[4] 杨元娣.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优化设计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1(1).

[5] 陆静.小学整本书阅读的策略微探[J].课外语文,2021(1).

[6] 李秀花,王振中.小学高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策略探究[J].新课程,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