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语言的文言文教学

2021-09-23李大市

关键词:问学语言特征创编

李大市

摘要:小学文言文用词质朴简洁、精准达意,句式同中趋异、求变向美,结构适切精致、富有逻辑,主旨揭示技法巧妙、情趣盎然。小学文言文的教学,应依据其语言特征,多向施教:以诵读加深情感体验,内化积累语言;以表演拓展文本情境,外显语言思维;以问学发现语言规律,迁移表达策略;以创编深化语言内涵,提升语言品质。

关键词:语言特征;诵读;表演;问学;创编

文言文是传承中华民族文明的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产物。阅读文言文,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奠定民族精神气质、汲取先贤品格智慧的重要途径。文言文在实际教学中除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外,还具有鲜明的语言表达特征及独特的语言教学价值。

一、文言文的语言特征

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无论是语言内容还是表达形式都比较符合对应年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易读、易懂、易于接受。仔细研究,可以提炼出小学文言文主要的语言表达特征。

(一)用词质朴简洁、精准达意

首先,用词简洁明快。文言文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宝库中,比之诗词骈赋,用词质朴简洁。《守株待兔》一文中的“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没有任何渲染,直述事实,质朴简约。前两句连用两个“有”,语意简洁明确;后一句仅用三个表示动作的单字词“走”“触”“折”,就再现了事件发生的过程,可谓简洁明快。《铁杵成针》一文中的“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无一字之铺排,“未成”“弃去”两字单独成句,却分别叙述了两件事实,一是读书未成,二是罢学弃去,极为简洁。即便如《伯牙鼓琴》一文中对于艺术作品的赞誉,也不过“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一个“善哉”,一个“巍巍”,质朴简洁,却又实是发自内心的赞誉,情蕴其中,意漫山间。如此质朴的用词,如此简洁明快的表达,具有极高的语言价值。

其次,语言精准达意。优秀文言文的语言都有精准达意的特点。教材选编的文言文,颇多含蓄,甚少铺排,精准达意的特征尤为明显。《杨氏之子》一文中的“父不在,乃呼儿出”一句,孔君平一“呼”,杨氏子一“出”,两个单字成词,表达极其精炼,意思明确立体,且情态毕现,读来其事仿如眼前;一个“乃”字,将前者“父不在”与后者“呼儿出”巧妙地联系了起来,清晰地表达了前后的逻辑关系。《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中的“诸儿竞走取之”,一“竞”一“走”一“取”,再现了“诸儿”急着抢摘李子的场面,准确到位,有情有态,画面感十足;“唯戎不动”,两相对比,更显现王戎的不同寻常。这样精准而富有情态感的用词,是规范学生语言表达、提升学生语言品质的经典范本。

(二)句式同中趋异、求变向美

首先,同中趋异。小学文言文用语虽简练,罕见铺排之语,却常以反复句式表达同一事物(事件)的不同方面(角度),是谓同中趋异。《伯牙鼓琴》一文中的“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与“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句式相同,将“太山”换成“流水”,就显示出了不同。《两小儿辩日》一文中的“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与“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句式高度相似,表达的思维方式也一模一样,却在从“大如车盖”到“沧沧凉凉”、从“如盘盂”到“如探汤”、从“远者”到“近者”、从“大乎”到“凉乎”的细微变化中体现出了不同。这种反复句式的反复出现,在降低阅读难度的同时,还凸显了事物(事件)的不同,增加了阅读的意趣。

其次,求变向美。文言文大多短小,因而在句式的丰富性上整体不如现代文,但它并不缺少多变向美的表达追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正反表达,逻辑性强;“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递进关系,层次清晰;“为设果,果有杨梅”,顶真句式,富有回环美;“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句中有“乎”,如歌如咏,如赞如叹;反问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问出智慧,“孰为汝多知乎”问出情趣;设问句式“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直击灵魂……文言文求变向美的句式表达追求,与现代文多有共性,这是语言发展的传承;亦多有不同之处,这是文言自身的独有特征。共性与个性的同时存在,为学生活学活用语言、提升语言表达力提供了特殊的锤炼场域。

(三)结构适切精致、富有逻辑

首先,语言结构适切精致。文言文结构以适切精致为善,既能准确、高效地表达所需情思之语言,又能在切适的基础上发人深省,读则情趣盎然,品则口舌生香。《书戴嵩画牛》一文中的“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蜀中”点明地域,“处士”点明身份,“好书画”说明喜好,“所宝以百数”为下文“常以自随”做足铺垫,无一字多余,无一字不精,惜字如金;“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之重视与“尤所爱”之总述前后呼应,可谓适切。观其句,字数变化“6356344”,长短结合,回环往复,富有节奏感、变化美,读来如歌若舞,可谓精致。如此切适精致的结构排列,让人爱不释手。

其次,篇章结构逻辑清晰。语言是思维的外显。教材所选之文言文,篇章结构大多逻辑清晰,令人赞叹。《司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杨氏之子》《两小儿辩日》塑造了一群富有智慧的儿童形象,而这智慧的背后,包含着丰富的思维逻辑。“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司马迁为何会这么做?他是怎么想的?“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回应好在哪里?故事富含的内在思维逻辑,极富魅力。而“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这种严密的逻輯推理,“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先总说观点、再条分缕析、后整体强调的整体逻辑结构,如尊者对少年循循善诱少年,所言者,开人心窍,发人深省,让人受益匪浅。

(四)主旨揭示技法巧妙、情趣盎然

首先,主旨揭示技法巧妙。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立意鲜明,主旨揭示各有妙法。《自相矛盾》一文以末句“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直接揭示主旨,《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学弈》几篇亦是如此。《两小儿辩日》一文以“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结篇,并未直接言明主旨,却能引人思考,末句指向了对主旨的揭示,《铁杵磨针》《守株待兔》两篇当属此类。《司马光》一文将诸小儿的行为与主角司马光的行为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从对比中发掘主旨,《王戎不取道旁李》《杨氏之子》两篇所用方法与之类似。《囊萤夜读》一文以具体的事情表达主旨,《古人谈读书》一文则明确表达立意。教材文言文选篇的主旨揭示各有其妙,为篇章学习、整体品悟语言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其次,主旨表达情理兼得。充分利用教材文本特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学生“乐知之”,可以从根源上解决学生畏文言的尴尬现状。教材文言文的主旨表达,用语诙谐,妙趣横生,情理兼得,是让学生爱上文言文的重要抓手。《守株待兔》一文中宋人的“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让人警醒的同时不免生笑;《自相矛盾》一文中楚人誉盾又誉矛的行为,引人发噱,多有情趣。《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中“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司马光》一文中“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杨氏之子》一文“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两小儿辩日》一文中针锋相对的辩论,情趣、理趣共生。《囊萤夜读》一文中匡衡之“以夜继日”,《铁杵成针》一文之老妪磨针,行为感人至深、令人敬佩。《古人谈读书》一文寄寓了充足的理趣。如此选文,内容主旨情理兼得,引人入胜。

二、指向语言的文言文教学思路

教材所选文言文之语言特征鲜明,在实际教学中,必然有其独特的语言教学价值。小学文言文的教学,应依据其语言特征,采用诵读、表演、问学、创编等方式,多向施教。

(一)以诵读加深情感体验,内化积累语言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说:“须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在诵读中,学生用心揣摩,涵泳品味,积淀语感,可达成整体感知、积累内化之目标。

诵读,读出语言情感基调。诵读文言文,要紧扣文本内容,以读再现当时的情境氛围,读出情感体验,整体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杨氏之子》一文是杨氏子与孔君平轻松、幽默、富有智慧的对话,诵读时应整体把握文本轻快幽默的气氛:从孔君平之语读出善意的调侃,从杨氏子之语读出礼貌与智慧。《伯牙鼓琴》一文自“锺子期死”一句后,语气陡转,既要读出死之悲,又要读出“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决绝,从而悟得伯牙与子期之间的深情厚谊。

诵读,读出语言内在逻辑。诵读文言文,要能依据语言特征,读出文本的内在逻辑。《学弈》一文中两个学生不同的表现,以赞美或贬斥的语气予以区分,以表现“弗若之矣”的不同结果,好恶一目了然。《古人谈读书》一文议论说理的句式,可用诵读的形式表现其内在逻辑。“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前两分句联系紧密,是因,要读得明白、清晰;后两分句层递推进,是果,要读出递进关系。“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前句肯定意味要读足,后句反问语气要强调。这样的朗读,再现了句式之间的逻辑关系,有效促进学生的语言思维发展。

诵读,读出语言精神内涵。诵读文言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口之所读,心之所想,意之所达,情之所动。如此,方可真正体会文本内涵。诵读《伯牙鼓琴》,首句一鼓一听,平淡入声;二句“太山”处,“善哉”赞美,巍巍峨峨;三句“流水”处,满是欣喜,汤汤不绝。边诵边品,边品边想,入情入境,满口芳香;高山流水之景,渐次发酵之情,与文字融为一体,言语与精神同构共振、共生共鸣。如此诵读,其涵泳品味、积淀语感、熏染内化之目标可一步达成。

(二)以表演拓展文本情境,外显语言思维

文言文教学中的表演,以“读懂文本”为基础,以“言语动作”为支架,以“品思悟想”为策略,可有效引领学生进一步读懂教材,再现情境,深入感悟,习得语言,锤炼表达。

演出情趣,再现语言情境。有故事的文言文可演出情节,演出情趣。《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中“尝与诸小儿游”如何游玩?可演。“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如何“竞走之”?可演。“人问之,答曰……”如何答?可演。“取之,信然”,如何取,取后如何尝试,尝试后会说什么?亦可演。如此之演,既读懂了文字,又培养了想象力,丰实了文本情境,还使教学过程情趣盎然。

演出理趣,外显语言思维。教材中的文言文皆含理趣,其多以人物叙事的形式表现。有人有事,可演人物活动。演时相机追问,使思维外显,凸显理趣。如《自相矛盾》一文,表演时,教师可适时追问楚人“你为什么要这样夸你的盾(矛)”,增强代入感,外显人物思维。表演后,再组织学生讨论“‘其人弗能应的原因是什么”,将几种可能逐一罗列:“以子之矛陷子之盾,若矛断,则           ;若           ,则           ;若两者并毁,则           。”这样的演,演出了理趣,有效提升了阅读的思维含量,促进了学生思维过程的语言外显。

演出智趣,洞悟语言智慧。人物对话可演,边演边诵边思考,演出智趣。故事情节简单而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如《两小儿辩日》,与诵讀课文相结合,表演时使用原文语言,以凸显、感受两小儿的对话蕴含的智趣。学生(两小儿)边读边演,角色代入情境,一面加上表示形状远近、温度高低的动作,一面惟妙惟肖地争论,智趣横生。学生演着演着,对两小儿所辩之事就有了深入的认识;演着演着,课文语言表达的句式便烂熟于心,学生对文本语句的精妙、语言表达的智慧便产生了深刻的体验。

(三)以问学发现语言规律,迁移表达策略

问学,问学,先问后学;学中若有疑,则且问且学。以问学的方式助力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有助于他们发现文言文语言表达的内在规律,灵活迁移运用语言表达策略,奠定文言阅读基础。

问学,发现语言表达规律。文言文的语言意义、表达方式与现代白话文具有明显的区别,这让文言文阅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大难点。实际上,从小学阶段起就让学生接触简单的文言文,以问学的方式,启发学生针对文言文表达提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文言文语言表达的规律,值得尝试。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和积累文言文中的常用虚词、常见句式及表达习惯等,时间久了,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定能得到提升。如,针对《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中“取之”“人问之”中的两个“之”字发问,让学生思考探究二者的异同点,学生就会发现,两个“之”字指代的意义不同,前者指李子,后者指人;再让学生探究这两个“之”与《自相矛盾》一文中“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之”的区别,学生就会发现此时的“之”是“的”的意思。再如,针对《自相矛盾》一文中的“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与《学弈》一文中的“通国之善弈者也”发问,让学生找找其中的“玄机”,学生就能发现两个句子都是“……者”的句式,但意义有所区别。借助这些文言常用虚词及常见句式的反复多次出现,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抓牢、记住了,能为学生学习阅读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问学,迁移语言表达策略。教材中选择的文言文片段,字数不多,却能完整成篇。其文字之表达、篇章之布局,多有可取可习之处。对有学习价值的句段,以问学的方式,一问这样的句(段)表达与生活中的哪些素材契合,二问其表达布局有什么特点,为学生迁移运用文言文的语言表达策略做铺垫。句(段)表达层面,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正反表达方式,可迁移至日常口语“干了就是干了,没干就是没干,这就是诚实”。表达布局层面,以《伯牙鼓琴》一文为例,“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是故事的起因,简写;“方鼓琴而志在……”之中间部分,则为举例铺排,以两件事述说伯牙子期二者知音之情的建立,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详写;“锺子期死”则是故事的转折,简述事实,略陈议论,震撼人心。这样的谋篇布局方式,学生写事写人时可仿可学。再如《古人谈读书》一文涉及朱熹、曾国藩谈论读书的片段,既有总分总的整体构段,又有逻辑之铺排及以事喻理之法。此论证之法,学生学写说理文可习可用。在文言文的品读问学中迁移文言常用的表达策略,是学生师法古人、取之乎上的重要契机,不宜放过。

(四)以创编深化语言内涵,提升语言品质

现代白话文,是在古代文言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读文言文,引导学生适当进行仿创改编,并非复古,而是学习汉语之必要,是深化言语内涵、提升言语品质的有益尝试。试想,师生如能通唐诗宋词、晓文言骈赋,其言则必雅,其文则必妙。

创编,深度锤炼表达能力。上文已经提及文言文语言表达方面的精妙之处,创编首要指向的是深度锤炼表达能力,要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走向用词质朴简洁、精准达意,句式同中趋异、求变向美,结构适切精致、富有逻辑,主旨揭示技法巧妙、情趣盎然。就以《杨氏之子》一文为例,楊氏之子对答孔君平“此是君家果”之言语“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言语运用极是精妙:“未闻”二字,既有蒙童之可爱,又是礼貌应答之语;“杨氏”与“杨梅”,“孔雀”与“孔君平”,一一对应;敬称“夫子”再显礼貌。杨氏之子虽年幼,对待他人的诘难却能做到应对得体,充满智慧。教学时,让学生细细品悟,可感文言运用之妙。品后拓展练习:如来者非孔君平,而是李君平、黄君平、俞君平,如何作答?学生就会纷纷创编出“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未闻黄鹂是夫子家禽”“未闻榆树是夫子家树”等答案,感受到语言的灵活变化。再如,《书戴嵩画牛》一文中“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最易仿写,学生很快就能创编出“学当问师”“烹当问厨”“驾车当问司机”等。这样的仿写,促进了文本理解和语言运用,深度锤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创编,巧妙达成“言”“意”兼得。创编最常见的语言练习方式,是将文言文改为白话文。而若从教材文本主旨出发,引申创编出新的表达主旨,则另有一番不同的价值。例如,《自相矛盾》一文揭示了自相矛盾之物“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教学时,笔者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道理延伸拓展到生活中时常可见的其他矛盾之事。学生“头脑风暴”,很快就有了充满新意的开头“有二坊,一坊欲产天下最利之矛,一坊欲产天下最坚之盾”。笔者引导学生的想象往深处走,思考“欲产天下最利之矛”“欲产天下最坚之盾”的“二坊”可能出现的几种结局。小组交流后,有个小组的创编“若矛愈利,则盾愈坚;若盾愈坚,则矛愈利。夫无不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同而求之,则两者同强并进”让人眼前一亮。这样的文本改编,看似是在引导学生创编文本,实则是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无形中又促进了学生从新的角度认识“矛盾在促进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潜移默化地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人生价值观,达成了“言”“意”兼得。

教材中选入的文言文,具有鲜明的语言特征,其言辞精美,理趣并重,用字不一而足,表达妙到毫巅,既是可诵可咏之传世佳作,又是可学可仿之精致范本。教学时当深究细品,精准把握其语言表达特征,引领学生走进精奥的文言课堂,培养兴趣,夯实基础,点燃激情,发展思维,锤炼语言,为学生打开通向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智慧的大门。

*本文系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区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编号:2020JSQZ01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问学语言特征创编
问学模式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让学生在课堂自然生长
从“问学”走向“学问”
对抗类体育游戏的创编
新疆塔塔尔族健身舞创编研究
物流英语的语言特征及翻译
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研究
绘本多样化主题实施《疯狂快递》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谈谈从绘本到绘本剧的创编与指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