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的课堂,材简而意赅

2021-09-23周卫东

关键词:教学素材留白核心素养

周卫东

摘要:好的课堂教学应表现为材简而意赅,在“留白”的意境中通透知识、建立联结、感受应用。比如,《倍的认识》一课用一幅情境图贯穿,《圆的面积》一课用一张图形纸串联,《比萨的故事》一课用一个生活故事引领。这样的课堂,具有“走向兒童”“朝向审美”的特点。

关键词:教学素材;留白;核心素养;倍的认识;圆的面积

相传,宋徽宗设立国画博士院后,常以考画取士。一次,他出了一道“竹锁桥边卖酒家”的考题,不少考生竭精伫思,画的是密密麻麻的一座座酒肆,纤毫毕现,但结果都落选了。唯李唐一人,不在描绘酒店上下功夫,只在桥边竹林中画一竿酒旗,迎风招展,结果却金榜题名。这是因为李唐的画作采用了“留白”的手法,收到了“于无画处皆是画,卷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类比李唐的画作,在我看来,好的课堂教学应表现为材简而意赅,在“留白”的意境中通透知识、建立联结、感受应用。

一幅图一节课

最近,我执教了一节《倍的认识》公开课,引起了全国同行的好评与热议。

《倍的认识》是各版本小学数学教材都有的一节种子课。教材中使用的素材可谓琳琅满目:“蓝花、黄花与红花”“红带子与绿带子”“白球与彩球”“圆形、三角形与正方形”“男女生跳绳”……形式在不断地变化。如果不加甄选与加工,学生的思维就只能在同一层面打转,没有多少增值,因而学习的收获甚微。在这样的对比与思考下,我尝试利用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中的一幅情境图(见图1)贯穿整节课,设计了新的教学途径。

第一层次:围绕“蓝花有2朵,黄花有6朵”展开,引导学生通过画一画、算一算等方法明晰“倍”的基本含义。

第二层次:围绕“蓝花有2朵,红花有8朵”展开,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倍”的理解;同时进行变式练习,拓展到4倍多1、5倍、5倍多1、6倍……使学生的理解得到进一步深化。

第三层次:围绕“黄花有6朵,红花有8朵”展开,引导学生思考“黄花的朵数和红花的朵数为什么没有倍的关系”,继而解决“怎样才能使黄花的朵数和红花的朵数具有倍数关系”。这是本课教学最精华的部分。

学习数学,知道“是什么”并不难,证明“为什么”很重要,自创“还可以是什么”则尤为可贵。当教材情境图中的“6朵”和“8朵”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思维出现了“波澜”:8比6大,所以8也应该是6的倍数;但是,8里面没有正好几个6,而有余数,所以8和6没有倍数关系。这一困惑化解之后,“追问”的驱动更让学生的思维向四面八方打开:有的增加或减少黄花,有的增加或减少红花……

然后,我动态选取了学生的作品,引导学生围绕“画法不一样,为什么红花都是黄花的2倍?”“黄花的朵数没有变化呀,为什么红花的朵数一会儿是黄花的2倍,一会儿又是3倍、4倍呢?”等问题进行对比分析,使他们对“倍”的理解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课堂上,一只小手遮挡研究单的“微镜头”(见图2)成了“妙手偶得”的绝佳素材。挡住的红花可能有多少朵?看不见、数不出,怎么办?这引发了学生的进一步探索,他们脱离具体、直观的圈画,开始放飞自由的想象:可能是6朵,红花是黄花的1倍;可能是12朵,红花是黄花的2倍;可能是18朵,红花是黄花的3倍……学生在各种想象中慢慢地建构,“每份量”“份数”与“总量”之间的关系悄然而生。

蒙田在《论想象的力量》中写道:“强劲的想象产生事实。”对红花的想象就是为了产生“关系”的事实。此时,学生已然自由地奔跑在数量关系的跑道上,数学的抽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大胆地放手则给予了学生充分改造、加工学习素材的空间和可能。而这些都需要教师具备灼灼之眼、拳拳之心,相信学生在多次尝试和调整的过程中,一定能找到平衡的状态、对应的关系以及豁然的酣畅。如此这般长期坚持,学生数学思维的生长必将是强韧有力的,而支撑学生走向长远发展的理性精神必将是坚不可摧的。

一张纸一节课

曾经听过一节《圆的面积》课。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借助一张图形纸(如图3所示,每生一张),使数学本质的理解达到通透,知识之间的联结有效建立。

活动一:大胆猜想,提出问题。教师请学生观察纸上的正方形与圆,思考它们的周长、面积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在学生思考得出“正方形中最大的圆的直径等于它的边长,所以圆的周长是正方形的π/4”后,教师又进一步引导学生作出猜想:圆的面积是否也是正方形的π/4?此时,教师隐而不发,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猜想进入具体的探究、验证中。

活动二:引导操作,推导公式。教师让学生将纸上的圆剪下来,并且思考怎么剪比较方便、快捷。学生操作后,介绍了不同的剪法(如图4所示)。此时,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思考:三种剪法有什么不同?观察这三种剪法,有什么发现?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打开,对问题的探究渐次逼近本质:“三种剪法的不同点是,分别将正方形纸对折了2次、3次、4次。”“将剪下来的图形展开,能发现折痕分别将圆平均分成了4个、8个、16个小扇形。”“对折2次,圆被平均分成了4份;对折3次,圆被平均分成了8份;对折4次,圆被平均分成了16份。”“把分成的小扇形拼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小扇形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有此铺垫,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可谓水到渠成。

活动三:回应猜想,得出结论。教师让学生对照图形回应猜想:现在想想,圆的面积和正方形的面积是什么关系?从而得出:圆的面积确实是正方形的π/4;正方形中最大的圆的周长与面积都是正方形的π/4。

简单的一张图,却让学生明晰了“正方形中最大的圆的周长和面积都是正方形的π4”的关系;在“将纸上的圆剪下来,并且思考怎么剪比较方便、快捷”的过程中,体会到“折叠的次数越多,把圆剪下来就越简单”的感觉,从而领悟到“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的道理。

一个故事一节课

前几天,我有幸听了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执教的《比萨的故事》一课。这是一节关于图形面积的复习课,取材简洁,就一个故事引出一道题,大意是这样的:顾客买了一个直径12寸的比萨,一会儿,店主过来打招呼,称直径12寸的断货了,换两个作为补偿,一个直径是8寸,另一个直径是4寸。这道题本身的数学原理并不复杂,大多数学生都接触过。可就是这样一道常见的数学题,却掀起了一场思维风暴,围绕原理的理解,课堂中有多处思维的激荡:有计算结果与视频呈现结果为什么不同的分析,有典型解题错误的解剖,还有图解过程的优化……让人流连忘返。而更让人意犹未尽的是,在知识的拓展阶段,华老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果比萨做成长方形、正方形或正三角形的,可以一个换两个吗?如果一个比萨的厚度与两个比萨的不一样,又该怎样换呢?有人喜欢吃比萨脆脆的边缘,因此,如果中间的不算,一个换两个又该怎样换呢?……

听过华老师很多类似的数学课:《孙子定理》《我不是笨小孩》《阅兵的故事》《台湾长什么样》《莫比乌斯圈》……或一道题,或一个场景,或一个故事……这样的课,素简但不失厚重,材少却意蕴深刻,确是课中精品。这样的课,打开了教学的边界,不仅是数学课,还是思维训练课、口语交际课、哲理思辨课……

思考延伸

尽管課改已经进入深水区,但是课堂教学中的“功利主义”色彩以及“技术主义”路径依然让许多同行欲罢不能、乐此不疲。一个数学概念2分钟不到就教完了,剩下的是由各种习题素材堆积的过关检测、拓展练习和“ABCD卷”操练。课堂盲目追求大量的材料占有和反复的习题训练,为的就是让学生考个好分数。

在一节《圆的认识》公开课上,教师先播放了一则时长6分钟的微课,内容包括生活中人们怎样画圆,体育老师怎样画圆,数学课上怎样用圆规画圆。然而,播放后,到了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师又一遍遍地示范如何用圆规画圆。

一位教师教学《相遇问题》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相向而行”,先让两位学生到前面表演,再用两只黑板擦在黑板上模拟,最后又通过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演示,折腾了近10分钟后,才回到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上来。

……

而一幅图一节课、一张纸一节课、一个故事一节课……这样的课,焕发出的是生机勃勃的成长力量,呈现出的是令人神往的教学美好——

走向儿童。选择怎样的教学素材开展教学活动最为重要?澳大利亚教育心理学家J.Sweller提出的“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外界信息只有进入工作记忆,才能加工和认识,但是,工作记忆只能同时加工7个左右的信息组块,而且,工作记忆因为负责加工、组织、比较等任务,只能同时记住2—3个信息组块;如果记忆容量超载,信息加工活动就会受阻或根本无从开展。”史宁中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小学的那点数学知识即使不学,到初中一年也就补回来了,小学关键是要教孩子们想问题,让孩子们学完以后对数学有感觉。”如果说前文所述课例让学生有“感觉”了,那么可以说,这种“感觉”就是由简朴的素材带来的。素材少一些、精一些,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反思质疑、个性创造。这样,才能让数学研究深入下去,唤醒数学思考,从而让数学学科赋予学生更独特的“精神之钙”。

朝向审美。M.克莱因说过,数学风格以简洁和形式的完美作为其目标。简洁的美表现在“结构”上。结构是构成事物的各种元素的有机组合,这种组合不是各种元素的简单叠加或拼接,而是在井然有序、错落有致中构架出整体,体现出多样统一的对称均衡、比例协调、节律和谐等。结构是多个元素的组合,而元素越多,越需要结构化;越是结构化,越有整体感。有位哲人说过,简约到极致就是美。课堂上,外在的文字之简、图形之简、色彩之简、版式之简,带来了内在的留白多、结构清,可以更加艺术地突出主题,更加有效地传递信息。

实际上,因“简”(“抓住核心”“带得走”)而“活”(“建立联系”“能运用”),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一课程目标带给我们的教学启示。

猜你喜欢

教学素材留白核心素养
“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对思想品德教学素材的精选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