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镜下不同术式在结肠粗蒂性息肉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对比

2021-09-23陈妙巧林海车子瑜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8期
关键词:电凝息肉结肠

陈妙巧,林海,车子瑜

(广东同江医院,广东 佛山 528300)

0 引言

结肠息肉(Colonic Polyps)是由于息肉状病变自黏膜表层突出到肠腔而形成,以腺瘤性息肉多见,并且存在一定的癌变风险。据资料统计,目前临床上约有10.7%~38.9%的腺瘤性息肉可出现癌变[1]。因此,结肠息肉一经确诊,及时有效的处理非常重要。内镜手术是预防息肉癌变最可行的方法,具体又可分为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mucosal dissection,ESD)以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等手术方式。在内镜治疗中,结肠粗蒂性息肉相对容易引发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故而有学者推荐EMR治疗,以控制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的安全性[2-3]。为进一步明确何种内镜手术对结肠粗蒂性息肉患者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本文结合100例结肠粗蒂性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相关研究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00例结肠粗蒂性息肉患者均在收入我院后择期完成内镜手术治疗,病例资料搜集时间段为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以随机数字表法为依据进行组别设计,两组各50例,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在45~78岁,平均(58.73±6.49)岁;息肉蒂部直径为(1.28±0.15)cm。观察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在44~75岁,平均(57.48±6.77)岁;息肉蒂部直径为(1.26±0.17)cm。两组间的一般病例信息(如性别、息肉蒂部直径等)输入统计软件(SPSS 20.0版本)分析,结果提示P>0.05,可做对比,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的记录情况

1.2 入选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由临床系统检测后确诊;②蒂部直径≥1.0 cm;③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计数正常;④患者或家属已签署书面知情同意材料。

1.2.2 排除标准:①伴严重程度的心/脑血管问题;②存在肝脏或肾脏异常;③术前活检提示癌变;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⑤近4周有抗凝或化疗治疗史等。

1.3 方法

1.3.1 仪器及参数设置:选用Olympus牌超高清电子肠镜(型号:CF-H290I型);德国生产的高频电发生器(型号:ERBE VIO 200D型),电切电凝参数调整为:①内镜电切Q效果3,最高电压值为770Vp,切割宽度及时间间隔分别为2和4;②强力电凝效果3,最高电压值为1100Vp,最大功率值为40W。黏膜下注射液主要成分为透明质酸钠、巴曲亭和美兰,经15 mL生理盐水配备后待用。

1.3.2 手术方法:在全身麻醉下为观察组患者行EMR,内镜前端安装透明帽。取适量注射液对息肉基底处黏膜进行注射,通过圈套器对息肉蒂根部进行结扎,完成后给予高频电凝切除,采用热止血钳进行局部电凝止血,并在止血夹辅助下将创面缝闭。在麻醉监护下为对照组患者行ESD,实施治疗前将透明帽装于内镜前端。找到目标息肉后,取适量注射液注射于息肉蒂部黏膜,再通过黏膜切开刀将病灶仔细剥除,术毕使用止血夹将创面夹闭并予以缝合处理。

1.3.3 术后处理:及时将病灶组织送检。术后第1d给予持续心电监护,嘱患者禁食48~72 h,严禁过度活动。同时出院后做好相关的随访工作。

1.4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内镜手术的指标,包括:①病理切缘性质;②病灶病理检查结果;③手术时间;④住院时间;⑤术中出血风险;⑥术中出血率(出血+渗血);⑦并发症发生率。

1.5 统计学分析。由SPSS 20.0程序执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数、计量资料及等级资料依次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与秩和检验,显示数据格式为率或(±s),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内镜手术处理情况。两组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严重出血、穿孔等问题发生,且病理切缘均呈阴性。相较对照组,观察组在各项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中出血率)上均占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内镜手术的处理情况分析

2.2 手术并发症。对照组术后有2例患者出现发热症状,占比4.00%(2/50),经对症处理后体温均复常;观察组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发热、腹痛等并发症。组间并发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0,P=0.475)。

2.3 病理结果。两组送检结果均为腺瘤性息肉。其中观察组患者伴发轻微上皮内瘤变者10例,占比20.00%(10/50);对照组伴发轻微上皮内瘤变者12例,占比24.00%(12/50),包括2例局部出现明显的上皮内瘤变。

3 讨论

结肠粗蒂性息肉是结肠息肉一个较常见的类型,近些年其临床患病率不断升高,多项资料显示,结肠粗蒂性息肉的患病率已达到15.6%~32.4%,其中腺瘤性息肉占比高达57.0%~73.1%[4]。内镜下结扎手术是既往临床处理结肠息肉的主要手段,然而缺少术后病理,目前一般不推荐。EMR、ESD是近年临床处理结肠息肉的另外两种内镜术式,多项研究实践认为,该两种内镜术式均是治疗结肠息肉安全可行的方法[5-6]。本研究100例患者经EMR、ESD治疗后,手术均获得成功,围术期均无严重出血或穿孔事件发生,表明EMR与ESD用于结肠粗蒂性息肉患者的治疗可行,并且能够较好地保障安全性,与上述研究看法一致。推测其原因,可能与黏膜下液体层在注射透明质酸钠混合液后张力得到强化、支撑时间得到延长有关;另外使用透明帽过程中要求不遮挡内镜术野,术毕及时采用止血夹夹闭、缝合,也可有效减少穿孔或迟发型穿孔的发生[7]。

结肠粗蒂性息肉由于蒂根部较粗厚,其血供相对也较丰富,术中稍有不慎,极易造成出血或渗血。结合本研究数据分析,观察组仅出现1例出血,少于对照组,与资料报道的2.1%~8.4%接近[8]。究其原因,一方面,黏膜下注射透明质酸钠混合液,增加了黏膜下层厚度,可避免术中切除操作时损害固有肌层表面血管造成出血;混合液注射后黏膜下层张力相应增大,在某种程度上也可减缓血液流速[9];另一方面,EMR切除前对血管形成的电凝热效应,能够诱使血管挛缩闭塞,使血液流速减缓甚至中断,能够做到进一步控制出血。另外,观察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2项指标相较于对照组也占优势(P<0.05),进一步说明了EMR手术用于结肠粗蒂性息肉的处理较ESD更为适合,其操作不及ESD耗时,出血风险不及ESD高,这对于患者术后恢复和康复出院也相当有利。相关研究报道称,结肠息肉患者采用EMR治疗后易造成边缘残留,加大复发风险[10]。EMR治疗虽会对边缘组织造成一定的电凝损伤,但是本研究两组患者病理切缘均为阴性,推测是术中处理息肉时,我们选择在远离息肉蒂根部正常组织较远的位置使用圈套器进行操作有关。

综上所述,在结肠粗蒂性息肉(直径≥1.0 cm)患者的外科治疗中,EMR与ESD均安全适用,尤其是EMR,还可有效缩短手术用时、降低术中出血率,加快患者的术后恢复,整体效果优于ESD,可作为今后临床处理直径较大结肠粗蒂性息肉的一种首选内镜术式。

猜你喜欢

电凝息肉结肠
新生儿先天性细小结肠症相关病因与影像表现
宫颈长息肉了怎么办
无痛肠镜下高频电凝切除结合黏膜下注射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效果分析
肠息肉防治莫入误区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胃息肉会发展成胃癌吗?
胃镜电凝止血联合镜下蒙脱石散创面给药治疗胃溃疡出血的疗效分析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憩室炎,藏在肚子里的神秘疾病
一例猫巨结肠症的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