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伯克“同一理论”下观察类综艺的叙事策略分析

2021-09-18黄雯歆闻娱

新媒体研究 2021年14期
关键词:叙事策略

黄雯歆 闻娱

关键词 “同一理论”;观察类综艺;叙事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4-0093-04

近年来,观察类综艺逐步走入大众视野。在节目遍地“按台本走”的国内综艺市场里,观察类综艺抓住了“真实”这一稀缺的符号,最大限度地弱化了臺本的直接干预,优化受众的沉浸式观看体验。而这类综艺往往聚焦于某个特定的社会话题情境,诸如职场、恋爱关系等。

肯尼斯·伯克的“同一理论”认为,修辞话语采取三种方式达到交际双方的互相认同,即“同情认同”“对立认同”与“误同”[ 1 ]。以2020年末热播的《令人心动的offer2》为例,节目围绕“职场”,将中国的“红圈所”(中国最顶级的律所)——君合律师事务所划定为特定情境,并在其中置入八位各有特色的实习生。鲜明的个性、学历背景标签使得节目中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符号化了,实习生个体以及他们的情绪表达、参与性行为、所处环境等实际上都成为了意义构建的符号。这些符号通过一定方式进行组合后,使得“话语”不再单纯地以传统的语言体系特征呈现,而成为了超越文本状态的符号结构体,整体性地构成对受众的意义表达,以求与受众达成“同一”,即通过观看节目,反省思考,实现对自我、对与他人关系、对社会的某种关照。

1 同情认同:“95后新职场人”的叙事主题

“同情认同”旨在通过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共通性,缩短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以赢得认同。类似于许多观察类综艺,《令人心动的offer2》所聚焦的叙事主题也是社会话题热议的情境——“职场”。作为网生一代,“90后”和“00后”对社会热点话题拥有更高的敏感度,是节目最主要的目标受众群体。

当下正值“95后”刚刚大学毕业,迈入“职场”的人生拐点。职场中的表现除了会受到学历、英语水平等硬性条件的影响,也会受到个人的整体性格、与团队适配性等方面的影响。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问题的刚性需要,使得目标受众观看节目的需求大大上升。

而不同于其他观察类综艺大批量地启用明星,《令人心动的offer2》被观察的对象皆为素人。素人对于受众来说更为陌生,但是他们的个性和经历却更容易引起普通人的共鸣,相比之下,在“职场”这个情境中的辐射目标受众群相较明星也更为广泛。

此外,虽然8位实习生同为“95后”,个人和个人之间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却十分明显。节目组通过第一期实习生面试的自我介绍和后期课题合作中展现的个人特点,将当下各类的职场新人形象的进一步区格。学历、自述和他述(如导师、观察团评价)标签的逐步完善,组合拼贴成了每个人符号化后对标的现实中不同的职场人群(如表1)。除了有“海归精英”“完美男神”这样职场中榜样化的形象外,也有职场“小透明”“菜鸟”等更贴近普通观众的角色。他们分别代表着各类职场人,帮助不同类型的受众通过观察同性格的实习生表现,审视自己。比如第二季实习生丁辉,在实习工作结束后,回到家发现自己忙到忘记生日的这一段经历,引发了受众关于“丁辉是打工人的真实写照”这一共鸣,相关热搜的阅读量高达5.2亿。

2 对立认同:“精英”与“平民”的叙事冲突

受众与综艺之间的情感通道通过“同情认同”被打开,高压的环境下素人的真实反馈触及了受众过往的生活经验,帮助受众完成了从单纯的移情到共情的整个情绪接收过程,也为后期群体共同意义空间的建立进行了铺垫。但单纯依靠“同情认同”也无法长期维系群体之间的情感连接,当群体受到来自对立面的压力时,反而能加强群体间的联系,使节目内涵更加丰富。

“对立认同”认为对立两方会基于共同的敌人,将对立面作为“一种凝聚的力量”[ 2 ]来看待,以达成必要的“同一”。“精英”代表的小部分和“平民”代表的大多数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古而有之的。拉斯韦尔认为,“精英是用于分类的、描述的概念。它指的是某一社会中占据高级职位的人”[ 3 ]。然而,随着现代高等教育的普及,精英主义受到了来自大多数人的挑战。他们主张应该限制精英权力,扩大平等。但是《令人心动的offer2》的叙事策略偏偏反其道而行,放大“精英”与“平民”的这对叙事冲突,制造矛盾和焦点,主动设置议题。一方面,在节目录制的第一期,节目组就向观众介绍了君合律师事务所“红圈所”的行业地位和被录取实习生两万实习底薪的实习待遇。在节目面试环节,导师们也犀利地向实习生们抛出“你这样的简历,如果是通过正常的社招面试,在人事环节就会被直接筛出”这样的观点,将精英的社会地位和资源优势毫不掩饰地表露出来。通过实习生“平民”水平和律所“精英化”要求的差距,构造叙事冲突,达到吸引受众持续观察实习生逐步成长蜕变的目的。

另一方面,节目组在实习生前台人设建构的环节,就植入了“海归”“学霸”标准精英化的教育培养道路和“二本跨考”“口语不佳”这样的平民路线作为对立概念,并利用每次课题排名和淘汰机制对选手的标签属性不断标出和强调,深化矛盾,加强综艺的戏剧效果。在节目的持续推进过程中,又主动将初始构建在学历标签基础上的“精英”和“平民”概念推翻,更多强调“能力”这一标签上的“精英化”,最终成功弥合了对立双方的差距,转移了叙事的矛盾焦点。

而伴随着节目的播出,受众也不断根据节目内容,与节目主动设置的“平民”“精英”符号建立身份、情感上的“同一”,甚至在社交媒体上,主动地进行观点表达和交换。本是教育背景各异的受众,通过集体意志的集合,既共同呼吁职场新人不要囿于“出身”,职场上实力才是硬道理;又呼吁行业在用工上,抛弃刻板印象,树立公平、公正的择人标准,以此达到“对立认同”。在受众被“教育”的过程中,节目叙事的社会价值也得到了进一步实现。

3 误同:“影像流”和“多叙体”的叙事技巧

“误同”是指错误地将某种形象、行为或效果认同为自己的,其根源是没有真正认清自己认同的对象[ 4 ]。观察类综艺的相关研究中,很多学者都提到了“镜像自我”的观点,即“从(真人秀)的镜子中我们能够发现自己并建构自我”[ 5 ]。但是事实上,被观察者镜头中的展示“全貌”其实是被选择、加工后的“事实”,而不是事实本身。观察类综艺更多地只是利用了“影像流”和“多叙体”的叙事技巧,模糊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间离性,使主体更多地沉浸于类似镜像的凝视中。

3.1 “影像流”的观察体验

在探讨电视呈现背后的权力关系时,雷蒙·威廉斯提出了“影像流”的概念。

他认为,电视播出的是“有计划的流程”,无论是电视剧、综艺或是中插的广告,其最终呈现给受众的却是连续的“流程”[ 6 ]。其背后有媒介对受众的控制,即受众只能看到媒介选择性呈现的、符合模式或流程的内容。

观察类综艺作为一种“慢综艺”形式,拍摄的是被观察者的全天全时状态和表现,但是往往最后成片只有1.5~2小时。这是因为综艺会通过剪辑、拼贴,在一个时间段内更突出地展示紧贴当期主题的内容,弱化其他边缘叙事线。《令人心动的offer2》中,实习生们的生活不仅只有工作,但在节目中,他们的下班生活、私人空间虽然也会有所提及,但都被弱化了,仅呈现能补充实习生个性的必要画面,以保证主线的叙事连贯性。剪辑后的每期节目大部分篇幅都围绕课题的准备、呈现展开,而这样“影像流”影像观看体验,一方面保证了受众的情感连续性,另一方面也使得受众陷入“误同”,更多地加入到节目预先架构好的节目叙事焦点话题的讨论中。

3.2 “多叙体”的观点互补

综艺通过场景内所有在场的叙事主体间的互动来推动节目叙事进程,而观察类综艺相对于普通的综艺,还另外增加了演播室的“第二现场”叙事空间。因此,受众最后接受到的信息和观点,其实不仅仅是被观察者单方面的自叙信息,而实际上是节目运用“多叙体”的技巧,经预设性台本支撑和演播厅意见领袖观点集合共同架构起的“综合意见”。

3.2.1 节目台本:全知视角的预设性

观察类综艺中,节目组预设的叙事态度和意义选择会大大影响观众对节目整体叙事的认知和解读[ 7 ]。节目组不仅可以通过花字,配乐等辅助形式,突出制作组判断的重点内容,甚至在其“无剧本”“真实观察”等宣传标签的背后,实际上仍旧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必要性的台本支撑。这些通过剪辑、渲染后出的内容事实上都包含了节目组在全知视角下的主观态度,并不是一种完全客观的内容呈现,其内容目的就是引导受众产生共情。

3.2.2 被观察者:“局内人”表达的戏剧化

沃尔特·费舍尔提出“人类本质上是讲故事的动物”[ 8 ]。而人类的叙事行为动机也不仅仅依靠逻辑推理,还与个体对理由、价值的判断和理解有关。因此,在综艺限定的情境中,即使是被观察者本人,所呈现的叙事行为也是复杂多样的。被观察者表现时的摄像机存在,让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后台反而成为了被包装的前台,被观察者在一个不同以往完全生活化的“舞台上”进行表演,会不自觉地增加不同于真实的戏剧性因素。

另一角度来看,被观察者作为镜头内的“局内人”,对自己所叙述的内容最终到达的效果是无法把握的。这种效果的模糊性会使得“自叙者”的表达欲望下降,表达个性化减弱,而更加趋向公众期待,“自叙”的价值也由此降低。

3.2.3 第二现场:多元身份代表的观点互动

“第二现场”的叙事目标围绕观点互动展开,而虽然嘉宾的身份都是“观察团”,团内的叙述主体具体代表的职场身份却更为复杂。以《令人心动的offer2》为例,“第二现场”既要有何炅、撒贝宁这样的“主持人”——节奏带动者、杨天真这样的职场“上位者”、周深和范丞丞这样的同龄“打工人”代表,也有徐律这样的专业职场榜样。观察团多元的“职场”身份提供了更多角度的讨论观点,共同承担起“第二现场”的叙述任务。

而“第二现场”的观察团事实上也是镜头里的人。公开的观点分享使得他们成为事实层面中的隐形意见领袖。表面上的个人观点,最后却成为了第一现场被观察者行为的“解释性补充”。不可避免的,这种解释性补充由于主体间性,本身就是一种误读,同时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观众的态度和意见,以达成节目意图实现的最终叙事效果。

4 反思

肯尼斯·伯克的“同一理论”是其修辞学思想的中心内容,将其引入当下热点的观察类综艺节目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寻求互动双方的“认同”已经成为不论话语修辞还是观察类综艺叙事策略的共同目标。

观察类综艺的代入感和沉浸式观看体验,让此类型的综艺在同质化的综艺市场中脱颖而出。关照受众的叙述主题,帮助受众更快的与节目设置的人设标签站成“同一”;主动设置的叙事冲突,将基于对立认同观念的深刻认知,转化为受众支持节目主旨的群体意识;新形式的叙事技巧,提高内容情感叙事上的连贯性和通达性,使得节目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但是,虽然节目因“同一”而成功,但其所呈现出的“真实”,实际上仍旧是一种满足受众凝视、窥探需求的商品,观众实际观察的是节目精心打造的“拟态环境”,镜头内的“真实”和镜头外的现实之间的差距是终究无法弥合的。节目热度散去,如何引导受众回到现实,回归理性,而不是单单囿于综艺为了叙事效果放大的冲突或者构建的某个人设,从而摒弃无意义的娱乐消费,提升节目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是观察类综艺未来发展中更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肯尼斯·伯克,等.当代西方修辞学:演讲与话语批评[M].常昌富,顾宝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李鑫华.博克新修辞学对立认同说与对照辞格认知意义探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24-28.

[3]哈罗德·D·拉斯韦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M].杨昌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3.

[4]陈莉红.从肯尼斯·伯克的认同说解读公益广告的和谐功能[J].遼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303-305.

[5]孔玉婷.职场观察类综艺节目的“镜像自我”:以《令人心动的offer》为例[J].视听,2020(2):40-41.

[6]易前良,金昌庆.雷蒙·威廉斯的电视本体论:“电视研究”的理论奠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4):158-164.

[7]高亚林.凝视体验与通达意义: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叙事研究[J].当代电视,2020(1):66-71.

[8]Walter R.Fisher.Narration as a human communication paradigm:The case of public moral argument[J].Communication Monographs,1984,51(1):1-22.

猜你喜欢

叙事策略
徐浩峰武侠电影的美学风格与叙事策略
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叙事策略研究
曼奴·彭达莉小说《班迪》的女性叙事策略
浅谈鲁迅先生《故事新编》的叙事策略
论美国动画电影中的非主流创作
略论多重人格电影的叙事策略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叙事研究
BBC纪录片对中式教育的影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