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拟剧理论视域下“网易云性格主导色事件”刷屏现象分析

2021-09-18党文慧

新媒体研究 2021年14期
关键词:朋友圈

党文慧

关键词 拟剧理论;网易云性格主导色;朋友圈;刷屏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4-0062-03

1 “网易云性格主导色事件”概述

2021年5月,朋友圈突然被一则“测一测你的人生主导色”的消息刷屏,这是一款由网易云音乐推出的“色彩声学研究室”H5互动活动。据称,受众通过听取不同题目中出现的背景音乐,根据对音乐所能联想出的内容进行选项的选择,最终领取属于自己的性格主导色。随着大量受众的跟风模仿,网易云性格主导色作为热点话题强势攻占了新浪微博热搜。

随着刷屏现象愈演愈烈,一些充满着搞怪精神的网友开始从“人格主导色”下手,对其进行二次解读,更改原本的“金色”“绿色”等具体颜色,戏谑为“面如菜色”“健康码色”“苦涩”等,从结构主义角度来看,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是被编码的意义系统,被网友二次编码的符号完成了一次意义的再生产[ 1 ],消解了原本测试中的严肃和正经,建构了另外一套原创的社会符码,让受众可以在符号意义的过渡中标定自己的概念,顺利完成了一次从私域到公域的完美转场,同时也迅速聚合起了“弥散”的网络群体。

2 拟剧理论:一种人际互动的视角

拟剧理论是指美国学者戈夫曼提出的一种解释人类行为的理论。戈夫曼作为布鲁默的学生,从更加微观的角度研究人际互动,把人们的活动比作剧院里的演出,人就像舞台上的演员,利用各种道具——符号,预先设计各种表演方式并努力在他人心目中建构自己的形象,其核心概念是“印象管理”,表演者在表演“自我”的时候十分在意如何给观众留下优质印象,使他人形成对自己特定的看法。

在这个剧场中人们巧妙利用不同的社交符码,把符合自身预期的测试单输入到社交空间中进行前台表演,剩下的便拒之门外,每个主我都是具有把关权力的导演。一场理想化的表演的核心是“掩饰”,言说者会故意隐藏自己的意图,掩饰那些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标准不一致的行动,只展示理想化的面孔。正所谓“人生是一场表演,社会是一个舞台,我们每個人都是舞台上的演员”。

3 “网易云性格主导色事件”的拟剧理论分析

3.1 舞台延伸:从自我凝视到群体凝视

每个个体的自我建构都包含三个组成部分 ,从自身独特性定义自我,从自己与亲密他人的关系中定义自我,从自己和所属团体的关系中定义自我。网易云性格测试单的最后有一句提示——这是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的著作《最准确的性格色彩测量工具》得出的结论,在看似权威的背书之下,这次网易云人格测试的参与者实现了一场“自我凝视”,获得了一张“被定义”的人格测试单,这种自我标签化也是受众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对自我认同的肯定,每个人都认为建构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前台形象,通过这张被建构的“好人卡”,受众把自己作为被观看的对象进行审视和评定。

当下,社交媒体飞速发展,受众表演的舞台也不断延伸,在这次网易云性格主导色测试当中,虽说八道题目本身无所谓好坏,但是大家在选择的时候还是会有意识地选择“最佳答案”,企图塑造一个在大众眼中看起来“积极乐观”的性格主导色。由于答案是不可控的,如果说测出了与自己人设不符合的颜色,那么表演者会不假思索的再做一次,直到觉得这个颜色符合自己的心理预期,他们才会分享并开始在社交媒体上进行表演。当受众将经过自己筛选的性格测试单进行转发和分享时,其实就实现了从审视自我性格特征的“自我凝视”向谋求虚拟社交空间认同的“群体凝视”的转场[ 2 ]。可以说,网易云性格主导色的测试仅仅是个由头,用户在群体凝视中进行自我表演才是在社交媒体分享传播的最终目的。

3.2 基于社交符码的互动模式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指出了人性的复杂,他认为人类的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其实,人际互动的过程也更契合“约哈里之窗”,人们都希望在主客我的互动中能探寻自己的“盲目区域”和“未知区域”[ 3 ],盲目区是指这一区域主我自己不知道但是旁观者却知道的关于自己的信息,而且通常是一些主我自己不自知的缺点、固化的思维定式等。未知区是指这一区域是主我自己和旁观者都不知道的关于自己的信息,如,主我未知的待开发的潜能。因为主我和旁观者都不知道这一区域的存在,所以这也经常成为人际交往中冲突的根源。

在人际交往的互动关系当中,每个主体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认知偏差,所以受众希望自己能够在他人的解读中形成一面镜子,在原本的盲目区域里充分认识自我性格中的短板和劣势,从而形成一个解读自己性格的全新的角度,从一个他者的视角回望自己。这些都为网易云的颜色解读活动提供了很多可以发挥的空间。

网易云性格主导色活动在这场人际互动中充当了“阿基米德点”,成为撬动强连接链条的社交符码,使其参与者在通过测试单完成对自我的认识之后,在社交空间当中激活自己的强关系链条,将自我人格这类本该私人化、后台化的信息,搁置到社交空间的前台,借此获得点赞、评论等虚拟话语权和认同感[ 4 ]。受众凭借着网络社交的虚拟性与匿名性的特点来完成对自己身份的形塑,在各大社交网络平台上展示着完美的自己,通过精细的加工将各大网络社交平台当作自我虚拟人格的价值舞台。其本质上是在将不同个体所期待的自己的良好形象呈现给强关系链条上的对方,以达到更好维系前台形象的目的。拟态环境中的互动双方,交流门槛较低,他们各自依靠着虚拟的自我,在彼此的相互鼓励认同和支持下塑造自己的灵魂。

3.3 神秘化表演

所谓“神秘化表演”是戈夫曼拟剧理论中的一小分支,这种表演方式是通过与互动方保持一定距离,使对方产生一种崇敬心理的表演。前台的表演者经常通过限制自己与观众的接触,而将其演出神秘化。在这次网易云性格主导色的测试当中,受众根据测试结果,积极在社交网络当中寻找着“会被自己吸引的颜色”以及需要与自己“保持距离”的颜色,这在无形中给人们的社交圈划定了界限,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互动双方的接触,人们在社交网络当中会潜移默化地根据性格测试单当中每个人不同的主导色来选择自己交往的对象。那么,在需要保持距离的两种性格主导色当中,就会使互动双方产生一种神秘感,不自觉与互动方保持距离,社交网络中的表演者之间互相敬畏,彼此之间关系疏远,任何一方都不会对另一方的前台表演提出质疑,受众在舞台上以互相尊敬的方式,默契地配合着完成了一场场精彩的表演。

4 “网易云性格主导色事件”带来的影响

4.1 拟剧化分析易导致人生虚无主义

在戈夫曼拟剧理论的框架下,真实的社会生活成为了舞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是在表演。人生的一切都是虚构的,演员们在舞台与媒介极力营造的拟态环境中演着一个个虚构的故事。一方面受众实现了在前台重新建构自我的目的,另一方面受众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深陷其中,人们在狂欢的同时把拟态事实与现实社会相混淆。平凡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要承受来自现实世界的真实的压力、紧张与空虚与无助,每一个孤独的灵魂都渴望得到关怀,在社交网络飞速发展的当下,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拟态环境,在这个环境当中,人们相互之间用虚拟的人格进行人际互动,短暂的情感认同给受众带来了不同场域之间精神的传递与价值观的共鸣。技术化的社交网络,通过延展时间和空间的跨度,让社交舞台呈现出的画面更具有戏剧性[ 5 ]。社交舞台上的每个主我都有权力去进行有选择的社交,人们在寻找自我的道路上也在不断重新建构着自己,受众在社交舞台上精细地刻画着属于自己的虚拟的前台形象,通过去芜存菁,用几近完美的内容来提升自己的个人价值。

可是,如果一味按照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来分析社会现象,就会具有很大局限性,无可厚非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主我的性格都是多元的,根本无法被一场简单的网易云性格主导色的声音游戏一锤定音,更无法被他者定义。拟剧理论框架下,被建构的虚拟的前台形象在丰富社交网络的同时,也抚慰了一个个孤独的心灵。但是,一个真实完整的人注定不可能是全知全善全能的,缺陷遗憾也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受众不断强化自己的前台形象,在无形中获得自我呈现的权利的同时,也正在逐渐将自己推进拟态环境的空壳中,很容易导致人生虚无主义,甚至可能游戏人生,学会接纳自我的不完美才能在真实的世界中完成人生。

4.2 “病毒化”传播丧失对人主体性的把握

受众在参与测试之后能够获得一张“人格主导色”的测试单,每个主导色的性格说明都是极具文采的溢美之词,内容包括用具象化的事物描述性格特质、量化衡量人格受欢迎程度、试图揣摩“别人眼中的你”和“本质上的你”。人们从溢美之词中满足了自我认同的需求,每个人都在“镜中我”的幻想中,认为自己得到了一张与众不同的人格测试单。

在这场病毒化传播的过程中,有很多网友发现了在多次测试中选择了相同的答案却得出不同的结果,这显然说明测试本身不具有科学性,那么为什么一个毫不严谨科学的H5互动小游戏能够引发网络狂欢热潮呢?让我们决定这个测试很准的其中一个重要心理原因就是“巴纳姆效应”[ 6 ],具体说来就是个体对一般性、非精确的人格描述会有着高度的自我认同趋势,甚至会比自我描述和他人描述更加准确;此外在这次性格主导色的测试当中,“幸存者偏差”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当受众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此资讯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也就是说,参与这次测试活动并把测试结果分享在社交网络当中的受众是为数较少的一批幸存者,他们将经过自己筛选的性格主导色名片作为与他人交流的名片,这个自我是他们认为建设的并不是真实的人本身,而那些自认为性格主导色与他们人设不符的或者是威胁他们前台形象的人选择不去在社交网络分享,他们是这次剧场表演的未幸存者,未幸存者无法发声,优胜劣汰之后,导致受众在社交网络当中只能人们只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这就是当我们盲目地参与媒介狂欢,沉迷在镜像中的被建构的自我的时候,忽略了测试本身是否具有科学性的重要原因。因此,在“病毒化”的传播当中,我们必须警惕,不能忘记了对人自我主体性的把握和适度的质疑与反思。

5 结语

莎士比亚曾说:“整个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男女不过是这舞台上的演员,他们各有自己的活动场所,一个人在其一生中要扮演很多角色”。拟剧理论是一种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人际传播情景论,它渗透于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在信息快速流动的独特时代,人们的个性得到了极大的张扬,借助大数据这个踏板,建构虚拟的主我越来越成为受到人们欢迎的一种社交方式,人们通过自我定制的一套社交符码完成对自己心灵的抚慰,对自己孤寂灵魂的补偿。

网易云性格主导色这款互动H5在专业的心理测试中加上了一点玄学的色彩,在人际互动的过程中解读人性,同时也使人们卷入了一场不断对自己前台形象解构与建构的浪潮。我们在享受回归自身的真实感与重塑现实的梦幻感的同时,也应时刻警惕不能成为社交舞台的“羔羊”,只有保持对人主体性的反思与质疑,把握好真实世界与拟态环境的尺度,才能真正在人生这场大戏中完美谢幕。

参考文献

[1]刘波洋.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刷屏现象探析:以微信国旗头像事件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3):102-103.

[2]邓秀军,刘梦琪.凝视感知情境下“AI换脸”用户的自我展演行为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8):16-21.

[3]方怡君.基于约哈里窗口理论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探析[J].高教论坛,2020(2):84-86,104.

[4]张粉霞.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热点刷屏事件中的互动行为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7.

[5]曲红珊.网络社交语境下虚拟人格的身份建构与认同[J].新闻传播,2021(6):36-37.

[6]周言.關于消费者自我一致认知过程中的心理偏差[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1.

猜你喜欢

朋友圈
中国的南海“朋友圈”决不比美国的小
亚投行“朋友圈”超出预想
亚投行“朋友圈”越扩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