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超声介入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2021-09-15代瑞宏郑运峰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6期
关键词:导丝细菌性脓肿

代瑞宏,郑运峰

(1蒙城县中医院超声医学科 安徽 亳州 233500)(2蒙城县中医院外科 安徽 亳州 233500)

细菌性肝脓肿为临床外科多发性病症,由化脓性病菌向人体肝脏侵入,促使肝脏出现坏死液化脓肿导致。该病以肝脏区域剧烈疼痛、体温异常增高、寒战等为主要表现。起病急骤,病程进展迅速,一旦有化脓感染情况,毒液可侵入血液循环,进而引发全身脓毒性反应,促使败血症、肝功能损坏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进而对生命安全构成威胁[1-2]。超声介入为目前治疗本病的主要手段,本研究就此方法价值展开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罹患细菌性肝脓肿的患者90例,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为超声组与常规组,各45例。超声组45例患者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26~74岁,平均(45.72±4.16)岁;脓肿直径为4~15 cm,平均(7.32±1.19)cm。常规组45例患者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24~73岁,平均(45.62±4.37)岁;脓肿直径为5~14 cm,平均(7.19±1.37)cm。组间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疾病经影像检查证实;②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免疫及血液系统疾病者;②合并严重感染者。

1.3 方法

常规组应用传统开腹切开引流方案,超声组应用超声介入方案。具体步骤:各项操作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西门子GE Logiq E9)下完成,将探头频率设置为3.5 MHz,协助受术者仰卧,将腹部有效暴露,预先扫查,对脓肿所处位置、具体大小、同邻近组织关系明确,后对与皮肤距离最近,且安全的穿刺点选取。患者保持仰卧,或调整至左侧卧位,局麻成功后,于穿刺点位置,对约2 mm切口选取,嘱患者在进针过程中,做屏吸动作,将18G-PTC穿刺针经超声引导,于脓腔快速置入,抵至中心后,将针芯拔出,置入导丝,退出穿刺针,并将扩张器沿导丝置入,扩张皮下相关组织,后将扩张器拔出,沿导丝将10F引流管置入,拔出导丝,对脓液做彻底抽吸处理,应用甲硝唑盐水对脓腔反复冲洗,做2 h保留后实施引流,对引流管妥善固定,引流脓液做药敏试验,行适宜的抗感染治疗,做好引流观察,在引流液不及10mL后,将引流管拔除。

1.4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手术指标,包括白细胞及体温恢复时间、拔管时间、住院天数;②对比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即在手术前后,对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9(IL-6)检测并比较;③对比两组手术总有效率;④对比两组并发症率,包括胆漏、感染等。

1.5 疗效标准

显效:影像示肝脓肿消失,或经对直径检测<3 cm;症状及体征均呈消失显示;有效:术后5~7 d,经影像检测,肝脓肿呈20%~50%缩小,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无效:术后5~7 d,脓肿无变化,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组间计量资料在表述时应用(±s),施以t检验,计数资料在表述时应用率(%),施以卡方检验,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超声组所抽取患者白细胞及体温恢复时间、拔管时间、住院天数经观测均少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s,天)

表1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s,天)

组别 例数 白细胞恢复 体温恢复 拔管时间 住院天数超声组 452.83±0.343.09±0.4910.72±2.3112.72±1.96常规组 457.32±1.356.25±1.3212.94±1.3517.34±2.24 t 21.63515.0555.56610.4120.0000.0000.0000.000 P

2.2 两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两组在治疗前,炎性因子CRP、IL-6指标经测定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测定值均有下降,且超声组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对比(±s)

表2 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对比(±s)

组别 例数 CRP/(g·L-1) IL-6/(ng·L-1)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超声组 4533.75±8.453.72±0.4979.24±17.2425.71±4.95常规组 4533.39±8.7110.92±2.6778.75±16.3243.23±5.91 t 0.19917.7920.13815.2450.8430.0000.8900.000 P

2.3 两组手术总有效率对比

超声组所收治患者手术总有效率为97.78%,显著高于常规组的82.22%(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总有效率对比 [n(%)]

2.4 两组手术并发症率对比

超声组手术并发症率为4.44%,低于常规组的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手术并发症率对比 [n(%)]

3 讨论

既往在对细菌性肝脓肿治疗时,多应用切开置管引流术,操作原理为于直视下,对所涉皮下组织行分离操作,并将引流管于脓腔置入,完成脓液吸除及抗生素注入,以此发挥治疗作用。此方案虽可起到一定效果,但对机体构成的创伤较大,且受手术应激性刺激因素影响,可明显增加感染等并发症风险,使切口愈合受到阻碍[3-4]。

目前,微创医学已取得卓越成就,超声介入技术也随之成熟和完善。针对临床收治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依托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引导,实施介入治疗,取得了显著效果[5-6]。相较既往采用的传统开腹方案,其优势具体表现在:首先,在手术开展前,应用超声技术细致探查病灶及邻近组织,可为手术操作的精准性提供保障,使手术实施目的更为明确[7]。且因步骤简便,可降低术中器官、血管意外受损风险;其次,术口较小,除可对术中出血量进行控制外,还避免了腹腔器官因过长时间,或过大面积的暴露,进而降低感染风险;再次,因此项术式具微创特性、故引发的痛苦程度较轻,患者有较高的遵医依从性,易积极主动配合,故使手术操作用时、术后卧床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进一步降低了并发症发生概率;最后,经超声技术进行引导,进行适宜的介入治疗,经一次穿刺操作,即可完成引流、有效冲洗、规范注药等多项治疗环节,可最大程度减少对机体其他组织器官形成的干扰,为手术质量的提升提供了保障。本研究结果充分支持上述论点。

综上所述,针对罹患细菌性肝脓肿的患者,应用超声介入方案治疗,可缩短术后恢复进程,降低机体炎性水平,提高手术治疗成功率,保障临床安全性。

猜你喜欢

导丝细菌性脓肿
基于高频超声引导的乳腺包块导丝定位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调查研究
超声引导动静脉内瘘经皮血管成形术(二)
——导丝概述及导丝通过病变技巧
基于羊细菌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分析
脑脓肿并肺动静脉瘘2例及文献复习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方法
新生儿腹膜后脓肿2例
腔内悬吊联合置管引流治疗瘘管性脓肿
细菌性肝脓肿64例诊治分析
超声引导经皮穿刺导丝定位在乳腺隐匿性病灶切除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