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RI在鼻咽癌放疗患者疗效评估中的应用分析

2021-09-15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6期
关键词:鼻咽癌颈部淋巴结

李 然

(南宁市第三人民医院放射科 广西 南宁 530003)

鼻咽癌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类恶性肿瘤,于患者鼻腔后方、鼻咽腔的侧壁及顶部发病。这一疾病早期无显著症状,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逐渐出现头痛、鼻塞、复视、涕中带血、听力下降以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威胁其生命。放疗治疗为对鼻咽癌患者进行治疗的主要临床措施,因为患病部位涉及到眼、耳、脑等多个器官,所以需要尽可能提升靶区放射剂量,同时减少危害周围器官的剂量,以促使放疗适形度得到强化。由此,在给予鼻咽癌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应选择具有较高精准度的检查仪器完善放射治疗。磁共振成像(MRI)主要应用磁共振现象获取患者体内的电磁信号,以获取患者的机体信息,当前MRI已经在各类型疾病患者的临床检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将其应用于鼻咽癌患者的诊断中,能对患者的病灶范围进行明确,并实施准确的治疗效果评价[1-2]。我院本次针对入院时间为2020年11月—2021年7月的88例疑似鼻咽癌患者开展研究,观察对比其应用MRI进行疗效评估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11月—2021年7月收治的88例疑似鼻咽癌患者,男性47例,女性24例,患者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79岁,平均年龄(58.7±3.7)岁。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病理活检确诊患者;(2)首次行MRI检查者;(3)确诊为鼻咽癌的患者需首先行化疗和放疗治疗,再行MRI检查。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肿瘤者;(2)精神障碍患者;(3)妊娠及哺乳患者。患者数量为88例,71例经病理活检确诊,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此次研究经患者或家属同意开展。

1.2 方法

全部研究对象于进行放疗之前行MRI检查,仪器为联影uMR5881.5T核磁共振仪,应用透镜联合线圈,对患者的颈部进行常规扫描,由颅底开始直至锁骨部位,将参数设置为:矢状面T1WI及T2WI、轴面及冠状面T1WI及T2WI(伴压脂),同时将层间距设置为1 mm,将层厚设置为4 mm。

扩散加权成像(DWI),将层间距设置为1 mm,将层厚设置为4 mm,同时扩散敏感因子b值设为0、1000 s/mm2,给予患者进行常规增强扫描。

放疗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并行MRI检查,观察其肿瘤情况。将MRI信息上传至PACS系统之中,对图像进行分析,确定病灶显示最大化的层面,应用面积测量软件对肿瘤面积进行测量,连续测量3次并取平均值。对DWI图像所对应的最大层面高信号进行勾画,并与原始病灶以及颈部淋巴结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进行对比。

1.3 评价指标

将病理活检结果作为金标准,对MRI检测的准确性、灵敏度以及特异度进行计算,并对比患者放疗前后原发病灶、转移淋巴结表现扩散系数(ADC)值以及肿瘤面积。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实施数据统计工作,使用t对计量资料(±s)进行检验,使用χ2对计数资料率(%)进行检验,P<0.05则组间对比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RI及病理活检结果对比

全部88例疑似鼻咽癌患者中,通过病理活检确诊的患者为71例,根据金标准,MRI诊断的准确性、灵敏度以及特异度分别为80.68%(71/88)、87.32%(62/71)、52.94%(9/17),见表1。

表1 MRI及病理活检结果对比(例)

2.2 放疗前后ADC值及肿瘤面积对比

化疗后患者的原发病灶及颈部转移淋巴结ADC值分别为(1.08±0.19)×10-3mm2/s和(0.98±0.22)×10-3mm2/s,肿瘤面积为(297.59±312.51)mm2,放疗前后ADC值及肿瘤面积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放疗前后ADC值及肿瘤面积对比(±s)

表2 放疗前后ADC值及肿瘤面积对比(±s)

肿瘤面积/mm2时间 例数原发病灶/(×10-3mm2·s-1)颈部转移淋巴结/(×10-3mm2·s-1)放疗前 710.72±0.220.65±0.17527.46±275.13放疗后 711.08±0.190.98±0.22297.59±312.51 t 10.43510.0014.652 P<0.05 <0.05 <0.05

3 讨论

鼻咽癌属于一种发生率较高的恶性肿瘤,通常情况下,鼻咽癌患者的病灶具有隐匿性特点,一般发生于鼻咽黏膜的鳞状上皮处,早期不具有明显症状,极易被忽视,所以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其病情已处于中期或晚期,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期,不仅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受到更多不利影响,且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可能性相对更大。与此同时,鼻咽癌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与遗传、病毒感染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均具有密切的关联性,所以放疗对于鼻咽癌患者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鼻咽癌对于放疗具有中度的敏感性,在对鼻咽癌患者采用放疗的方式进行治疗时,其能够将药效更加有效地集中于肿瘤靶区,同时对于周围器官造成的伤害较小。但是,放疗效果的判断对于影像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既往所应用的CT检查对于患者病情发展不具有较强的敏感性,难以明确肿瘤浸润区域,也就不利于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而采用MRI开展检查工作,能够对CT检查中存在的不良情况起到有效的弥补作用[3-5]。

根据本次研究,全部88例疑似患者之中,通过病理活检,71例患者确诊,将病理活检结果作为金标准,MRI诊断的准确性、灵敏度以及特异度分别为80.68%、87.32%、52.94%。经过放疗,原发病灶及颈部转移淋巴结的ADC值提高,同时肿瘤面积缩小,可见MRI对于鼻咽癌患者的诊断准确性以及灵敏度均相对较高。与此同时,MRI的扩散加权成像技术能够对鼻咽癌的放疗效果进行有效评估,使放疗前后患者肿瘤发生的变化得到快速显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MRI具有较高的组织分辨能力、多方位扫描技术、无放射性损失,同时能够实现多参数成像,所以对于肿瘤病情发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并能够对肿瘤的侵犯范围进行明确,也就可以对放疗或化疗的治疗效果进行有效监测。

进行放疗前后,患者的水分子扩散运动存在显著差异性,ADC可以对水分子扩散的速度进行有效表现,使放疗之后鼻咽癌肿瘤周边组织及靶区情况得到有效反映,所以使用MRI对ADC进行检查,即能够判断放疗效果。与此同时,因为鼻咽癌肿瘤具有细胞密度高、外间隙小以及增殖速度快的特点,所以其生物膜在一定程度上对水分子吸附作用的发挥造成限制,也就不利于ADC提升,而进行放疗以后,靶区肿瘤细胞能够出现病理变化,加速水分子的扩散,使ADC加强,同时DWI信号逐渐减弱。化疗后患者的原发病灶及颈部转移淋巴结ADC值分别为(1.08±0.19)×10-3mm2/s和(0.98±0.22)×10-3mm2/s,肿瘤面积为(297.59±312.51)mm2,放疗前后ADC值及肿瘤面积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另外,对鼻咽癌进行分析诊断以及确定治疗方案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即为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DWI可以对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清晰显示,即使淋巴结体积较小,也能够呈现出高信号,从而使其得到有效的定量分析,也就更有利于提升转移性淋巴结的检出率。并且ADC值能够对淋巴结的细胞密度变化情况进行间接反映,也就更加有利于对早期鼻咽癌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准确评价,且根据相关研究,对放疗前后鼻咽癌患者ADC值与肿瘤消退率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的结果显示,使用MRI对鼻咽癌患者的放疗效果或是化疗效果进行评价,均有利于为患者针对性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也就能够进一步推动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

综上,给予鼻咽癌放疗患者使用MRI进行疗效评估,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灵敏度以及特异度,并且能够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清晰反映,有利于为患者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可见MRI在鼻咽癌放疗患者的疗效评估工作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鼻咽癌颈部淋巴结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中级篇)
改良颈部重要外敷方法
喉前淋巴结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淋巴结肿大不一定是癌
中医药治疗鼻咽癌研究进展
鼻咽癌组织Raf-1的表达与鼻咽癌放疗敏感性的关系探讨
鼻咽癌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精细解剖保护甲状旁腺技术在甲状腺癌Ⅵ区淋巴结清扫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