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磁共振功能成像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2021-09-15周吉任冯英恒黄鉴洲陈懿荣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6期
关键词:放化疗磁共振定量

周吉任,冯英恒,黄鉴洲,陈懿荣

(广州市南沙区第六人民医院放射科 广东 广州 511470)

直肠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与身体健康。据调查发现,我国直肠癌患病率位列所有恶性肿瘤第5位,病死率居各类恶性肿瘤第4位,且近几年直肠癌患病率呈逐渐升高趋势[1]。由于早期直肠癌隐匿性较强,多数患者一经确诊疾病已发展至进展期,延误最佳治疗时机。临床多通过手术方式予以治疗,但术后会出现多种并发症,需配合新辅助放化疗,扼制癌细胞的分化与成长,从而治疗疾病,延长患者生存年限。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临床常用疾病诊断方式,其优点在于准确性高、分辨率强、操作简单等,能够清晰反映出肿瘤的分化程度及对周围组织的侵犯,用于新辅助放化疗后效果判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2]。本文以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进展期直肠癌病患为例,探讨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进展期直肠癌确诊病患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39~67岁,平均年龄(50.52±1.33)岁。所有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并签订同意书。

病例纳入标准:①患者通过肠镜活检,病理确诊为直肠癌;②为进展期直肠癌,未发生远处转移者;③本次入院前未接受过抗肿瘤治疗。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者;②患者临床资料不完整。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并于患者化疗前后进行盆腔MRI检查。具体操作为:使用MRI磁共振功能成像诊断仪对患者进行盆腔扫描,及冠状位、矢状位、轴位序列等,后对患者进行DCEMRI增强扫描。扫描完成后由经验丰富的2~3名医生共同进行阅片、诊断。测量患者DCE-MRI定量灌注参数。

1.3 观察指标

以手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级,包括:TRG 0级(肿瘤细胞完全杀死消退)、TRG 1级(肿瘤细胞中度消退)、TRG 2级(肿瘤细胞轻度消退)、TRG 3级(肿瘤细胞消退不佳)。其中TRG 0级为完全缓解,TRG1~3级为非完全缓解。分析放化疗后患者接受MRI诊断的准确性。对比患者放化疗前后DCE-MRI定量灌注参数差异。分析完全缓解与非完全缓解患者DCE-MRI定量灌注参数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计量资料以(±s)表示,分别通过卡方、t检验,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评估放化疗效果的准确性

通过新辅助放化疗结合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后,TRG 0级患者共17例(28.33%),TRG 1级患者共20例(33.33%),TRG 2级患者共18例(30.00%),TRG 3级患者共5例(8.33%)。经MRI诊断仅1例患者诊断结果出现偏差,准确率为98.33%,与病理检查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评估放化疗效果的准确性[n(%)]

2.2 放化疗前后DCE-MRI定量灌注参数对比

放化疗治疗后,患者DCE-MRI定量灌注参数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放化疗前后DCE-MRI定量灌注参数对比(±s)

表2 放化疗前后DCE-MRI定量灌注参数对比(±s)

Ktrans Ve ADC/(×10-3mm2·s-1)Kep 时间 例数/min-1/%/min-1放化疗前 600.36±0.040.58±0.030.57±0.020.90±0.04放化疗后 600.24±0.030.45±0.020.44±0.031.10±0.03 t 18.59027.92827.92830.9840.0000.0000.0000.000 P

2.3 不同疗效患者DCE-MRI定量灌注参数对比

放化疗效果完全缓解患者DCE-MRI定量灌注参数患者与其他效果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疗效患者DCE-MRI定量灌注参数对比

3 讨论

新型辅助放化疗是临床治疗进展期直肠癌的重要方式之一,应用过程中不仅可以抑制肿瘤病灶的生长,还可控制其分期的发展,使手术难度进一步降低,从而提高术后肛门的保留率,也能降低术后短期内的复发率[3]。为进展期阶段的直肠癌患者提供新型辅助放化疗可发挥不同的缓解作用,其中超过1/4的患者接受治疗后可以达到完全缓解的目的。与此同时,准确判断直肠癌患者治疗前的准确分期十分重要,其对后续治疗方案的拟定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同时诊断方式还可用以判断新型辅助放化疗实施过程中、治疗后的肿瘤变化情况,以确认整体治疗方案是否奏效[4]。

磁共振技术主要是通过对患者病灶的形态学情况进行分析,从而评估病情的进展情况,因此可直接用于治疗前直肠癌分期的评估工作。但实际情况下由于病灶的分子生物学变化速度明显高于形态学变化,因此若单纯使用磁共振技术所获得的数据判断患者辅助放化疗的效果,则准确率相对较低。这是由于肿瘤组织本身具有异质性的特征,尤其是在实施放化疗干预后,其病灶内会发生纤维化情况,且黏液、纤维索、水肿病灶等均会大幅改变,这就导致其外部形态的改变无法全面代表内部结构的变化,此时需要一种准确率更高的、定量的检测方式用于评估新型辅助放化疗的治疗效果,以便提升临床诊断的准确性[5]。

选择使用磁共振联合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可提升进展期直肠癌诊断的准确率。其中T3期阶段使用磁共振诊断时,其病灶表现为穿透肌层,利用增强磁共振成像检查则可发现病灶组织信号增强,且在肌层上的信号增强情况不连续,具有中断性的特征[6]。T4期阶段使用磁共振诊断时可发现病灶组织已经完全穿透脏器肌层或腹膜,呈现对周围邻近组织或器官的侵犯,而使用增强磁共振成像检查时可见不均匀强化信号,其中癌性索条影征象已经到达脏器内部,所反映情况和常规磁共振一致。针对转移性淋巴结诊断时,使用常规磁共振可发现淋巴结的体积已经明显增大,组织的边缘呈现不规则的影像,信号也具有不均匀的特征,而在使用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后可见淋巴结具有轻度或中度不均匀信号增强的情况[7]。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是基于对比剂应用下的磁共振检查,可借助对药代动力学理论建立相应的模型,继而评估病灶内血管、组织间隙等的情况,直接反映了病灶内部血管的通透性、灌注流速等具体数值,其中Ktrans指的是单位时间内血管内血管内对比剂转运到组织间隙中的剂量;Ve指的是组织间隙内分布的对比剂的容积分数;Kep指的是对比剂经组织间隙转运回血管内的速度。Ktrans所代表的是肿瘤组织的活跃情况,病灶内会产生大量的新生血管,且新生的血管通透性也会增加,这就造成血管内进入组织间隙中的对比剂量增加,因此该指标处于增加状态。由此可知细胞间隙中的对比剂容积量提高,因此Ve值也处于增加状态[8]。同时病灶组织内存在动静脉瘘的情况,对比剂由组织间隙反流回血管的速度也会增加,因此Kep指标也处于增加状态。目前临床已经将增强对比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于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癌症的诊断中,也将其用于放化疗后的效果评估,认为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放化疗磁共振定量
显微定量法鉴别林下山参和园参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当归和欧当归的定性与定量鉴别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等等再看”能否成为主流?
慢性HBV感染不同状态下HBsAg定量的临床意义
高危宫颈癌术后同步放化疗与单纯放疗的随机对照研究
肝内胆管癌行全身放化疗后缓解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