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农村小学陪读学生依赖心理的疏导策略

2021-09-13乔军科

考试周刊 2021年70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小学生农村

乔军科

摘 要:农村小学陪读现象是中国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它是多种结构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家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使陪读成为必然趋势。农村小学陪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其显著的社会效应是:加强亲子交流,提高教育质量,加速城市发展。但也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如:扩大城乡差距,加剧阶级隔离,加速城市物价上涨,农村社会解体,家庭关系恶化等严重阻碍小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关键词:农村;陪读;小学生;心理健康

一、 引言

依赖性是个体对外界依赖性的心理经验。咨询专家李丹认为,学生心理上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依赖性,缺乏自信和独立性。有依赖性心理的学生常常求助他人,做事犹豫不决。他们希望自己的父母或教师能帮他们做决定,和独立的学生交朋友,并且能够依靠他们。读书时,让教师认真指导,在家时,他们顺从父母。依赖型儿童严重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如果依赖型儿童不能得到有效的引导,他们的人格障碍就会形成。小学生的发展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他们在社会上很难站稳脚跟,当他们需要独立的时候,他们会为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而辛勤劳作,缺少内心的安全感,常常感到担忧和害怕。长时间或轻微的挫折,很容易导致情绪紊乱,如焦虑、抑郁或心身疾病。帮助小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形成健康健全人格,是学校、教师的重要责任。

二、 农村小学陪读现象的形成机制

(一)传统文化的助推

对于孩子的未来,中国人总是有着特别的期待。想要孩子做龙,想要女儿做凤,已成为部分中国父母的最大愿望。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家。伴随着历代选才制度的不断发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以致用”等基本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代代相传,加速成为传统文化的基因。“三迁”是孟母重视子女教育的最好诠释,对农村父母来说,这种传统观念更是根深蒂固。他们甚至认为教育是让孩子跳出农村,融入现代生活,实现人生跃升的最重要途径。另外,由于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在补偿心理的作用下,家长们希望对孩子的学习给予更多的关注。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愈演愈烈,市场经济提倡自由竞争,社会同步发展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内外部制度的差距越来越大,中国资源的过度积累和社会阶层的日益分化,对教育的压力越来越大。与城市儿童相比,农村儿童在公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方面有着先天的缺陷。如果他们在接受教育方面落后于城市孩子,未来的发展将更加困难,甚至可能脱离正常的社会轨道,这就是为什么配套制度在某种意义上是教育发展不平衡和社会竞争压力的结果。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农村教育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内卷化”趋势。在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大背景下,部分农村家长会尽最大努力创造条件,让孩子在城市学校接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想方设法将孩子转入城区学校就读。为了消除孩子在离家上学过程中的后顾之忧,多数家长选择陪读来做好孩子们的后勤工作。

(二)打工经济的兴起

陪读家长既要牺牲自己的工作机会,降低收入,又要为陪读所带来的额外日常开支提供支撑,增加费用,要在具体行动中履行陪读责任,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家庭收入对陪读员的选择有很大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控制下,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的市场经济创造了越来越多的非农就业岗位,为长期居住的农民提供了土地。随着户籍制度的变革,城市社会体制的不断优化,以及单一的粮食购销体制的废除,农民逐渐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在经济利益驱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农村,到城市打工谋生。这给陪读学生提供了物质条件,可以支持他们在城市的日常生活。随着家庭收入的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和家属的意愿开始提高,对教育的投入也随之增加。

(三)家庭结构的变迁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内外政治局势稳定,国民经济开始复苏,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民安居乐业。与此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死亡率持续下降。两者的重叠导致了中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国家发布了《控制人口的公开信》,受到全社会的广泛瞩目和热烈拥护,各族党员、团员、干部群众带头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生育数量也被严格控制。一对夫妇只可以有一个孩子,这被称为独生子女政策。计划生育结束了大家庭,独生子女家庭逐渐成为家庭的主要类型,4-2-1模式成为家庭的主体结构,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家庭成员关系日益单一。这种方式,独生子女的父母可以摆脱养育子女的繁重工作,并大大增加自己的闲暇时间,把全部精力都用在照顾孩子上,而随着学校结构布局的优化和调整,以及农村文化、农村婚姻家庭结构的改变,农村小学生的生活起居得到了长辈们无微不至的照顾。自小,他们的自理能力就很差,部分学生根本无法独立生活,大多数父母也不完全放心,只能陪伴他们。由于家庭结构的改变,农村妇女或祖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孩子的教育。

三、 学生依赖心理的成因

学生依赖心理的形成因素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是内部因素,外部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是外部因素。

教师经常会经历这种情况:有些学生不想努力学习,不想独立思考,并且有问答案、与同学对答案和抄袭答案的习惯,部分学生已经形成了借助手机查阅作业答案的不良习惯。在家里,他们已经习惯享受小皇帝式的服务,吃饭需要家长伺候,穿衣服需要家长帮助,甚至鞋带都需要家长帮忙来系,自己什么都做不了。这些现象都是由于严重的心理依赖性所造成的。而在孩子整个成长过程中,家长的包办代替和过度迁就,是最大的幕后推手。如何让他们克服依賴心理,不依靠他人、实现人格独立、生活自理、成为独立的人,是当前社会和学校面临的一个非常困难和重要的课题。

(一)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不能由孩子自己来处理,必须依靠成人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小学生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是小学生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