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教育质量提升的实践探索
——以成都市双流区社区教育为例

2021-09-11李盛聪李宜芯刘晨曦卢人绮卢红

职教论坛 2021年8期
关键词:居民社区质量

□李盛聪 李宜芯 刘晨曦 卢人绮 卢红

一、社区教育质量提升的价值、含义及原则

质量是一切教育的发展之本,追求之鹄,社区教育亦如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年)》 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此进行了升华式的表述:“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十九届五中全会则更为鲜明地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2030 行动框架”也强调“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是改善人民生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已成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场域。30 多年来,我国社区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以东部发展为先,中西部追赶的良好局面。随着我国建设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步伐加快,城乡社区教育不仅在数量而且在质量上都有了快速的发展。然而,我国社区教育质量并未伴随着数量的增加而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伴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求,人们对社区教育的认识和价值有了更高的期待。因此提升社区教育质量成为我们当下亟待思考和解决的时代课题。

社区教育质量的提升是指通过社区教育治理,整合、协调社区教育外部与内部的关系使社区教育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在管理、课程教学、学习服务、学习效果等方面提档升级,为市民和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社区教育质量的提升既是我国实现民族复兴、 教育强国战略的需要,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也是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承诺,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高质量的社区教育是社区治理的必要条件和根本路径。社区治理从根本上讲是党委、政府引导下的居民自治,形成居民民主参与的、秩序良好的“善治”社区。善治是通过低成本形成人民民主参与的、稳定的、良好的社会秩序。社会秩序的内生逻辑是,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核心。所以善治的本质是对人的治理,人的改变亦即社会的改变。善治是德治、法治、自治融合治理的结果。其深层逻辑是人的知识、能力、态度等综合素质提高,而居民综合素养的提高是社区教育质量提升的结果。所以,社区教育的质量提升是社区治理与化解社会矛盾的坚实基础。其次,从供给侧来看,社区教育是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对学习、文化、交流、享受等物质和精神的追求,是不断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与幸福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社区教育不断地创新内容、方式,不断地提高社区教育质量与服务水平,只有这样,社区教育才能满足与引领居民的学习需求,使社区教育成为理想生活的教育。社区不仅是居住空间、生活空间,也是社区居民进行社会交往的精神空间;社区教育要培养每个居民的文化文明素养,建立友善、互助、和谐的社区,提高人们的政治认同、社会认同、情感认同和信仰追求。最后,社区教育质量提升也是社区教育自身现代化的要求。我国社区教育还处于发展中期,还存在许多不规范、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整体质量较低,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仍处于落后与被人忽视的状态。社区教育作为一种非正式的教育形式,虽然已成为我国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仍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社区教育质量意识与行为均未受到关注。长期以来,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社区教育质量伴演着宣传跟随型的教育模式,即社会、经济需要什么样的人,就宣传、教育什么样的人,而且注重前者。其次,由于社区教育形式的松散性、教学内容的浅表性、教学法的单一性、学习者的自愿性,教师的草根性等等,加之社区教育长期缺乏对质量的理论研究与分析框架,而且只重视社区教育的发展规模与数量,注重“量的获得”,忽视“质的生成”。所以,提高社区教育质量对社区教育自身的发展,以及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区教育质量的含义

关于教育质量的含义,目前学界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教育大辞典》把教育质量定义为“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2]。有学者认为“教育质量是不同的顾客对教育输入、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需要的满足”[3]。主张通过教育的全过程来展现其质量。有学者认为,“广义教育质量可以理解为社会、 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过程与结果达到不同利益相关者所持教育目的的程度。”[4]上述研究为我们研究社区教育质量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第一种看法,把教育质量理解为教学质量,是“教学质量观”,太狭窄。第二种是从商业角度把教育质量理解为“顾客需要”的满足,是“需要观”,显然有失偏颇。第三种观点对教育质量进行了高度概括,但缺乏对教育质量投入等具体的观照。关于社区教育质量,学界研究的人数很少,且含糊其辞,只有陈乃林作了开创性的说明,他认为“评价社区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是看居民对社区教育的满意度,必须综合考虑社区管理部门、社区管理人员、社区居民等不同评价主体来评价,才能客观的评价出社区质量的高低”[5]。社区教育是由政府、非政府组织等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全社会资源对社区全体成员进行的育人与学习支持活动。社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育人是社区教育的本体目标,其质量集中体现在所培养人的素质上。所以,我们认为社区教育质量是:社区教育投入、过程及结果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社区教育的投入包括“三力”,即人力(师资、管理者)、物力(物资、场地等)、财力;社区教育过程包括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社区教育结果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教育获得(即学生素养),被称为‘内部结果’(internalresults)……另一个是学生素质对于其社会地位的影响,被称为‘外部结果’(externalresults)[6]。从社区教育的功能来讲,内部结果体现学习者通过教育的智慧和品格增长;外部结果表达的是学习者这种增长给他(收入、地位、权力等)及社会带来的变化与影响(社会治理、发展等)。所以,社区教育质量提升要从培养人的水平和促进社区治理(或称社会服务力)的两个向度上入手。由于篇幅所限,本文重点从第一方面研究。

(二)社区教育质量提升的原则

社区教育是教育体系中一种特别的教育实践活动,其质量提升既具有所有教育的特点,也具有自身的内在品性。公平性、特色性、人本性和效率性是社区教育质量提升的原则。

1.公平性。社区教育是由“社区”、“教育”两种人类不同的活动组成,具有跨界性、开放性、共生性的复杂系统。从教育成层理论来看,学校教育是竞争性、筛选性的教育,通过学校教育使人获得不同的文化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利于人们在不同的阶层流动,从而获得不同的地位和身份,这就是社会学家布迪厄所说的文化再生产。与此不同的是,社区教育是普惠性、全民性的教育,它本身更加追求“公共理性”。罗尔斯说:“公共理性的本质即为公共性,是公平合作体系的社会理念的一个要素,即体现在社会公共的正当性与公共秩序之间的理性思考,这些理性的思考指向的公共善,是平等公民之间合作的原则和准则。”[7]所以社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准公共物品,它凝聚的是多方主体的公共利益表达,其目的和过程都体现公平和“善”的正义。正义、公平是社区教育的内在品质。社区教育具有公益性与市场性的特征。无论是公益性还是市场性,公平是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和质量评判的前提性、基础性的标准。没有公平、正义的社区教育就是少数人的教育,没有质量的社区教育也是不公平的、低端教育。社区教育公平表现在纵横两个方面,横向上要满足所有人的学习和受教育的权利,纵向上要提供有质量、有深度的教育。从当前我国社区教育发展来看,社区教育的不公平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空间上的不公平。如地区不公平,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是城乡不公平,城市居民与农村的百姓在获得教育资源、师资配置、教育经费等方面不均衡。二是时间上的不公平。如从人的生命发展周期来划分,可以把人分为未成年、中青年与老年三个时期。但参与社区教育的年龄阶段不均衡,呈现“蝌蚪型”,未成年、中青年人群比例少,老年人群居多。三是缺乏差异性公平。罗尔斯认为社会正义有二个原则,一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平等自由原则;二是“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的差别性原则。也就是说,正义、公平社会要把利益更多的给予哪些因为自然、 生理、社会等各种原因导致残疾、贫困等弱势群体。四是社区教育质量低下带来的不公平。

2.特色性。社区是社区教育开展的场域,它本质规定了社区教育必然是一种“在地化、情境化”的教育。“在地化、情境化”的教育是指社区教育应该结合每个国家、民族或一国内不同地区居民的社会生活、文化差异,自然禀赋和特色资源在教育理念、内容、方式、过程中实施有地方特色,符合居民需求的教育。社区教育是根植于居民“生活世界”的、在真实情境中实施的教育,它的质量不仅体现在社区教育的共性,而且体现在不同社区教育特点的个性与独一性。2016年教育部等国家九部委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 明确提出,要“坚持社区为根,特色发展”。建立特色的社区教育,需要将社区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同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社区的区情结合起来,满足社区居民真实的教育需求。我国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自然环境、乡土风情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使得每个地区的居民对教育的需求程度、对教育产品质量和社区教育规格有着不同的期待。充分利用好当地资源优势,挖掘出本地教育资源,构建体现地域特色的社区教育才能更好地服务当地社区居民与社会经济、 政治、文化的发展。

3.人本性。社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通过对人的培养从而实现社会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发展与和谐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人。所以,以人为本是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核心基础和指导方向。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培养人自由全面的发展而实现人的幸福生活。社区教育的质量一是要看社区教育对居民在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及培养的程度、效果等;二是要看社区教育是否满足了居民终身学习的需求,是否培养了居民的个性与潜能,是否引领了生活的理想,是否让人能幸福的、创造性的工作与生活。

4.效率性。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效率即投入与投资回报之比。表现为资源的有效使用和有效配置。社区教育作为各地政府、组织投入的社会活动,效率是评价社区教育的必然指标。社区教育质量的效率是指社区教育质量是否达到与政府、社会为社区教育提供的财、物、人等资源和条件相匹配的效果和预期。在现实的社区教育评估中,人们经常以社区教育居民的参与度、知晓度、满意度作为测量标准。

二、社区教育质量现状调查分析

(一)研究目的

双流区,地处成都市西南郊,辖6 个街道、6 个镇、106 个社区、28 个行政村。全区常住人口81.46万人。经过多年的发展探索,双流区社区教育已建立了富有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成为成都市城乡融合社区教育发展的先锋。为了进一步提高社区教育质量,双流区开展了本次研究。其目的是:一是了解居民对社区教育课程与活动、管理等方面的认识与评价;其次,了解居民对社区教育的满意度;三根据调查实施社区教育质量提升策略。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由个人基本情况以及主要内容两部分组成,个人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重要人口学特征,主要内容由居民对社区教育课程与教学、多元主体参与、居民的满意度等方面的问题构成。

对全区居民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网络问卷。共发放1200 份,回收有效问卷1185 份,有效回收率为98.75%,问卷统一采取SPSS24.0 进行分析处理。由于篇幅所限,删除人口特征数据。

(三)居民对社区教育课程(活动)与教学的评价

“课程实质上就是实践形态的教育……课程改革就是实践形态的全面的教育改革。”[8]课程和活动是社区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式,是社区教育质量的核心与体现方式。社区教育学院、社区学校、社区学习站开设的课程内容、 活动方式的调查主要包含:居民对已开设课程(活动)、课程(活动)与生活工作紧密性评价调查;居民对社区教育活动、教学评价的了解度调查。

1.对已开设的课程(活动)的合理性,有较高评价。如图1 所示,51.98%的社区居民认为社区教育所开设的课程(活动)非常合理;30.8%的居民认为社区教育所开设的课程(活动)比较合理;15.86%的居民认为一般评价;认为社区教育课程(活动)不合理和非常不合理的比例均为0.68%。所以,大多数(82%)的学习者比较认同当前社区教育的课程和活动,仍然有部分学习者认为现有课程(活动)不合理。

图1 对社区开设课程(活动)合理性调查

2.社区教育教学内容、课程贴近社区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是社区教育教学的本质体现。社区教育要提升教育质量必须回归人的现实生活、 回归生活世界,围绕居民的生活实践,观察、体验,汲取自然、社会的各种宝贵滋养,促进居民在工作、生产、消费、交往等日常生活的知识、能力、态度的学习,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在对开设课程存在的问题的调查中,有43.63%的居民认为设置的课程与生活、工作非常相关;31.56%的居民认为课程内容比较相关。11.43%的人认为一般,2.62%和1.18%的居民认为不太相关和完全不相关。仍有部分居民认为社区教学、课程脱离生活。

3.制约社区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社区教育的内外条件是影响其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调查发现,制约社区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中,排名第一的是社区资源缺乏,占60.34%;大多数居民认为图书馆、博物馆、学校等文化、教育场所的教育资源未能满足居民的终身学习需要。其次,有56.71%的居民选择了课程内容单一,说明了未来双流社区教育可通过丰富社区教育课程与活动的种类,提升社区教育教学质量。有44.89%的居民是表示学习者能力有限,有40.25%的居民认为当前社区教育管理制度不合理,有29.62%的居民选择了教师水平不高。

(四)当前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第一是居民自主学习意愿不强,(61.6%);第二、学习内容空洞、简单,教育质量低(54.77%);第三、当地政府重视不够,缺乏政策制度支持,(52.91%);第四、提供的学习课程和活动少;第五、经费少(42.11%);第六、其他部门参与少(36.88%)。还有17.47%的居民认为教师(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差;此外,有7.935 的居民认为存在其他问题。

(五)提升社区教育吸引力的措施

在如何提升社区教育对所有人群(老人、中青年、儿童)的吸引力这一问题的看法上,居民选择最多的前两位是提高教育质量、 改进教学内容与方式,分别占75.19%、72.91%。这说明提高社区教育本身的质量与水平,改进其教学方式与内容是吸引所有人群参与社区教育的首要措施之一。其次是了解学习者的需求与增加宣传,分别占71.98%、71.05%。社区教育必须深入地了解居民的学习需求;拓宽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等方式。

(六)城乡社区教育发展不平衡与全纳教育调查

1.城乡社区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城乡社区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均等化,推动社会公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63.54%的人认为城乡社区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农村居民学习意愿弱。缺乏学习的动力、能力以及早期教育失败的体验等等。58.06%的居民认为是由于领导重视程度不一样,农村经费投入少。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相比于城市社区教育,农村社区教育在人均支出、社区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支出的比重都较低,同时农村的教育资源、公共资源较少,导致其整体教育服务与供给不足。有49.45%的居民认为学习内容不符合农村,针对性不强。

2.社区教育对农民、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关怀调查。社区教育是面向全民的教育,也是全纳的教育。1994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正式提出了全纳教育这一全新理念,其含义是“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社区教育作为社会公共服务,它不仅要为多数人服务,也要为社会底层的边缘化的弱势群体服务。从公平的角度来讲,应该给予更多更好的服务;从社区教育的历史起源来讲,慈善、仁爱是社区教育的底色。38.65%的社区居民认为社区教育给予了农民、残疾人等弱势群体非常多的关怀;30.21%的人认为比较多。27.51%的社区居民认为社区对弱势群体的关心程度一般;2.19%和1.43%的社区居民认为对弱势群体的关心程度不够。

(七)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教育的程度调查

相对于学校教育的独立性,社区教育是全社会的、跨界的,社区所有部门、组织、个人都应参与和支持的教育。功能主义社会学家孔德、斯宾塞认为,社会是由群体、阶级和社会机构构成的,只有社会系统各部分协调发挥作用方可实现社会良性运行。所以,激励、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教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和治理社区教育的重要方式。居民认为社区教育学院、社区学校、社区学习站等为社区教育提供的服务最多,占72.83%,反映了以社区教育学院、社区学校、社区学习站为主的三级社区教育网络在社区教育的发展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其次占65.06%的居民认为,自学群(社团、群团、自组织、学习群体等) 为社区教育提供了服务,占65.06%。61.27%的居民认为基层党组织提供了社区教育服务,61.1%的居民表示事业单位(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参与了社区教育;认为学校(包括幼儿园、中小学、高校);企业;民间社会组织(协会)及其他等主体都为社区教育提供了服务,分别占44.05%,29.62%,24.89%,8.19%。

从总体上看,社区教育虽已初步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教育的发展模式,但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不够,学校、社会组织、企业等主体参与明显不足。

(八)对社区教育管理与学习服务能力调查

从供给侧的角度来看,社区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教育资源、学习方式、学习条件、教育管理制度与方式等等是体现社区教育服务能力的核心指标。41.77%的居民认为做得非常好;30.3%的居民认为其做得比较好;26.08%居民认为一般;1.01%的居民认为比较差,0.84%的居民认为非常差。因此,社区教育服务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九)社区教育促进社区治理(如社区安全、邻里和谐团结、环境改善)的有效性调查

社区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哨和最基础的场域。社区教育既是社区治理的要素构成,也是社区治理的有效途径。社区教育通过对人的培养,社区文化的形成从而让市民形成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形成有凝聚力、和谐美好的社区,重塑居民的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心理资本,实现社区“善治”。42.62%的居民认为社区教育非常有效的促进了社区治理;32.32%的居民认为社区教育比较有效;22.78%的居民认为有效性程度一般;有1.35%和0.93%的居民认为社区教育在社区治理方面的效果不是很好。

(十)居民满意度调查

1.社区教育教学(活动、课程等)质量满意度调查。居民对社区教育的满意度是全面检视和评价社区教育工作与质量的主要方式。它充分体现了我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价值追求。我们从社区教育教学满意度与总体满意度两个维度进行了调查。由图2 可知,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教学非常满意的居民占40.42%;认为比较满意的占32.91%;认为一般的居民占24.89%;不满意的占1.78%。整体来看,73.33%的居民较为满意当前社区教育。

图2 社区教育教学(活动、课程等)质量满意度调查

2.社区教育总体满意程度调查。在对开展的社区教育满意度调查中,42.11%的居民对社区教育非常满意;31.39%的居民比较满意;满意率达73.5%。24.89%的居民认为社区教育工作做得一般,1.01%的居民不是很满意,0.59%的居民非常不满意。

小结:通过调查发现,居民对双流区社区教育质量、满意度等评价虽然比较好,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社区教育教学与课程内容单一,浅显,质量不高,缺乏针对性。2.社区教育资源整合不力,多元主体参与格局未形成。3.农村社区教育薄弱,村民学习意愿、能力不足。

三、双流社区教育质量提升策略

根据调查发现的问题,为了进一步落实“办人民满意的社区教育”的战略任务,实现双流区“奠基人生幸福”的教育目标,确保社区教育高质量、多元化发展,双流区社区教育从以下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创新探索:

(一)实施社区教育课程改革,提升社区教育教学质量

社区教育课程是社区教育的核心,是社区教育质量的集中表现。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情境中,个体生活之变迁总会涉及心灵重组。”[9]由此,社区教育课程教学也应该随着现代社会变化及居民心灵重组而重组。双流区社区教育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提升社区教育教学质量:

第一,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打造社区教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经过多年探索,双流区社区教育形成了“OCC 工作模式”(“OCC”是英文单词objective(目标)、curriculum(课程)、classroom(课堂)的缩写),即以目标为统揽、课程为载体、课堂为阵地“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在课程内容方面,根据居民的学习需求与社区发展需求实行动态发展,已初步形成包括基础普适课程体系、拓展定向课程体系、探究特色课程体系在内的“平安幸福,品质生活”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与品牌模式,课程涵盖休闲娱乐、农业技术、文明素养、公民教育、生活美学、家庭教育、法制教育、生活常识的等各类教育活动。构成了以平安生活大课堂活动、新市民培训教育、最成都·市民课堂活动三大支柱。拓展了以老年教育、家庭妇女教育、青少年教育、残疾人教育等为主的全纳社区教育内容。

第二,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居民学习兴趣。社区教育课程实施是社区教育教师将规划的课程方案付诸实际教学行动的实践历程。双流社区教育课程依据社区经济、文化的特点,不仅提供线上与线下学习方式,还积极探索,创建了市民美学基地,黄龙溪、彭镇老茶馆等社区游学线路。创立全国首个傅葆琛乡村书画院,培养村民家风家训、书画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同时,坚持传统文化、书画艺术进社区、进农民新村、进农家的“三进”教育路径和书画作品送农家、生活美学送乡村的“二送”教育方式。“禾木文创”作为双流区社区教育生活美学创意体验学习基地,引进何多苓、夏德武、陈暄等省内外10 余位著名艺术家、雕塑家,面向居民开展生活美学教育,致力于探索寻找空间与艺术、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和融合,向居民传播艺术生活理念。

(二)构建社区教育多元主体的治理机制

“治理”是指个人和组织共同管理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社区教育治理是指社区党政府各个部门、社会组织、市场通过合作、协商在保障参与者利益的基础上实现社区教育服务能力的最大化。治理理论学者奥斯特洛姆夫妇提出的多中心治理理论,即可同时存在若干个权利中心,利用合作、竞争的方式将更广的选择范围和更加优质的服务提供于广大群体,且政府、市场与社会主动建立一个互相影响、作用以及补充的自愿合作系统,不同责任与权威领域互相交叉重合,社区则利用社会自治形式进行公共产品供给。在社区教育实践中,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体制是双流区社区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

首先,发挥区党委、区政府统筹引领作用,建立社区教育联席会议制度。一方面,区政府从全局出发,制定社区教育发展规划,确立社区教育总的发展目标,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确保社区教育改革目标落实到位,推进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其次,建立社区教育多元主体治理机制,实现动态合作共赢。培育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机制。目前双流区已通过强化政府职责、鼓励企、事业参与、吸引高校人才、培育社会组织、推进志愿服务等举措初步培育了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教育机制。参与社区教育的有区民政局、妇联等17 个部门、中小学、社会组织、企业、自主学习群体等。共同研究解决全区学习型城市建设与社区教育重大问题,协调、汇总、发布各多元主体提供的年度社区教育资源及教育培训服务清单,对全域进行教育资源整体配送。再次加强多元主体监督评价机制。双流区设立目督办,每年将社区教育工作列入对各部门、街(镇)的年终目标考核。最后,建立健全社区教育机构,完善社区教育网络。通过整合资源,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社区教育区、乡镇(街道)、村(居)三级办学网络。实现社区教育的全域覆盖。

(三)推进城乡社区教育均衡,促进乡村振兴

城乡教育均等化是党的十九届四、五中全会提出的新要求,统筹城乡社区教育均衡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推进双流社区教育公平、均衡、协调、优质发展的应有之义,体现了“百年双流、以人为本、教育第一”的教育理念。

1.实现城乡社区教育的“四统一”。双流区在推进城乡社区教育均等化发展中,开展了城乡社区教育的“四统一”。一是思想统一,即双流区各部门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城镇与乡村社区教育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二是经费统一,即城乡社区教育经费无差异投放,人均达7 元。三是体系统一,在城镇和乡村同时建立区、街(乡)、居(村)三级社区教育网络联动机制,构建社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运行模式。四是课程统一,向城乡统一配送公益课程,以确保乡村社区教育能享受到优质公平的社区教育资源和政策。

2.社区教育促进“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写入了党章。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双流区社区教育以满足广大农民美好生活需求为抓手,坚持既“富农民口袋”,又“富农民脑袋”的方式推进社区教育,促进了乡村振兴,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社区教育通过人才培养振兴产业与生态。乡村的现代化本质是农民的现代化,人才培养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双流社区教育在促进乡村振兴中实施了大胆创新。如获“全国优秀社区教育学校”、“全国优秀继续教育院校”“联合国教科文农村CLC 试验点”的永安镇社区教育学校,在全国社区教育学习明星付加林的带领下,根据农民学习者“实用、实难、实效”的学习规律,打造“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的永安社区教育模式。针对农民学习意愿不强,主动送教上门,采用学校讲座、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的方式,定期向农民讲授农业生产新知识,先后开展葡萄、柑橘、蔬菜种植等实用技术培训、移民技能培训、农民创业创新培训、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300 多场次,开发了蓝莓种植等微课程,参训群众8600 千余人次,培养了1000 多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创新“五变”理念(即农业产区变景区,农业产品变礼品,农业果园变公园,农业品种变品牌,家庭农场变市场)引领农民致富,打造了乡村生态样本,实施乡村旅游。实现农民增收3.6 亿元。并培训了泰国、尼泊尔等十多个一带一路国家的农业技术人员。使双流社区教育走向国际,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吴官正等领导莅临视察。

其次,社区教育振兴乡村文化。随着城市文化的兴起,乡村文化日渐衰落,没有文化的乡村是没有灵魂和梦想的乡村。为了振兴乡村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双流区社区教育学院根据本地中国平民教育家傅葆琛提出的“乐育”思想,结合新时代特征创建了“乐育三农、学振乡村”的教育品牌,依托创立的“葆琛乡村书画院”、“葆琛讲堂”,充分挖掘、发展和继承傅葆琛的乡村教育的思想,开展“永安乡村振兴课堂”,开发了家风、家训、公民素养、法律法规、生活美学、国学、书法、绘画、剪纸培训、器乐培训、手工竹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课程传播知识与文化。同时与成都文清农耕文化博物馆等民间组织共同建立“瞿上传统文化”市民研学游基地,让市民体验、学习四川文化与农耕文明,由此而培养市民爱家乡、爱国家的情怀。

猜你喜欢

居民社区质量
石器时代的居民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社区大作战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睡个好觉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