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在武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2021-09-10颜德森

体育时空 2021年6期
关键词:教学实验武术微课

颜德森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03-007-02

摘  要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普及和发展,微课教学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抽取合肥一六八玫瑰园学校七年级4个班级进行微课在武术教学中的实验,并运用文献分析法、试卷问答及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对武术传统教学效果和微课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比对,以准确而直观地掌握微课对武术教学效果的影响,并为微课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及实施方法。

关键词  微课  武术  教学实验

“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

微课具有教学时间短、内容精、资源小、便于传播、制作简单、可重复使用等诸多优点,被广泛运用于教学过程当中。传统的武术教学模式停留在只是肢体示范配合口头语言表达讲解,这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体育教学的要求,尤其是技术动作讲解练习,学生在40分钟内的听课效果不尽如人意。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武术教学方式也需要不断创新,积极运用新形式的教学方法能为武术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一、研究目的

微课具有主题突出、目标明确、短小精悍、动画直观、以视频为表现形式的特点。它能有效避免学习过程中的枯燥、倦怠等消极情绪,满足学生武术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因此,本文通过实验教学,将微课引入武术教学中,以准确掌握微课对武术教学效果的影响,以期为日后的研究与教学提供借鉴和指导。

二、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本文通过网络、CNKI论文数据库等多种渠道,查阅关于微课应用于体育及武术教学的文献资料,对研究结果进行梳理、总结,以设计出更加合适的教学实验。

2.试卷问答及问卷调查法。本研究的试卷问答只针对期末考核内容中的“武术套路中攻防技术动作的理解”的问答。问卷调查只针对期末考核内容中的“对继续学习武术的兴趣”的调查。

3.实验研究法。本研究中使用的该方法是通过实验班级和普通对照班级的选取,对教学的不同结果进行分析和比对,并通过期末考核来检测微课教学效果。

三、研究对象

在合肥一六八玫瑰园学校七年级班级中,随机选择4个班级,每班人数为48人,4个班级男女生比例基本相同,所有学生都没有武术基础。

四、研究步骤

1.分组。将4个班级中的2个班级作为对照组(后称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随堂授课、讲解、示范教学。另外2个班级作为实验组(后称实验组),利用微课和课堂教学方式将事先拍摄好的微课视频传给学生,让学生提前直观了解将要学习的动作难点与要点等信息,然后在进行课堂教学。

2.教学。对4个班级的学生教授健身长拳(水平四),学习时间为一学期15周,即每周练习一次(40分钟)。

3.考核。将4个班级学生随机打乱后,2人一组测试,为了考核的公证性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聘请了校外两位武术专家为所有学生考核。其中“整个武术套路演练的熟练程度”和“武术套路的表现力”采取实践考核的方式;“武术套路中攻防技术动作的理解”采取试卷问答的方式;“对继续学习武术的兴趣”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

五、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一学期15周对健身长拳(水平四)的学习,在期末考试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对4个班级学生进行了系统、全面地综合考核。考核结果如下(表1)。

(一)整个武术套路演练的熟练程度

微课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课堂教师的主导教学和课后的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微课虽然时间较短,但对于一个知识点的阐述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就能够说清楚问题的关键所在。

通过一学期15周的武术课学习,实验组在使用微课教学后,对熟练掌握武术套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4个班级学生的差别不大。考核过程中,对照组有85人(占班级所有学生的88.5%)能比较熟练地演练整套健身长拳(水平四)动作,实验组有92人(占班级所有学生的95.8%)能比较熟练地演练整套健身长拳(水平四)动作。两组成绩差别不明显的原因重要是:第一,健身長拳(水平四)整套动作不多,共有10个动作,熟练掌握整套动作难度不大;第二,学习期限较长,共15次课,其中10次课就学完全部动作,后5次课都是复习整套动作,对巩固与熟练动作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如果学习的武术套路难度加大,或者学习时间缩短,可能有效利用微课教学的效果会更加明显,这将在以后的研究中做进一步论证。

(二)武术套路的表现力

学习武术套路不仅需要动作娴熟,在演练过程中还要强调功架、劲力、节奏、精神、形象等方面的到位,要将动作的动静疾徐、刚柔缓急展现出来,体现出武术的精神合一。因此,学习武术仅停留在“照葫芦画瓢”摆架势的肤浅学习阶段还远远不够,要提升武术演练的表现力就必须在细节上下功夫。

在期末武术考核过程中,学生的动作表现力评分结果是:对照组仅有三分之一,共33人(占班级所有学生的34.3%)基本能将武术套路的劲力、节奏等特点展现出来;而实验组有高达78人(占班级所有学生的81.3%)在动作表现力上做得比较出色,这么优异的成绩同样与运用微课教学分不开。教师将整个武术套路中的重点动作、节奏的变化、发力的要领等提前制作好若干微课程,放入家校互动平台。学生在家的时候,在家长的帮助下就可随时随多次播放微课,这大大加深了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巩固了学习的效果。通过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实现了家校共同督促学生进步。

(三)武术套路中攻防技术动作的理解程度

武术的本质就是技击。武术套路就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将一连串含有技击和攻防含义的动作组合起来形成的套路。武术套路中的每一个动作都包含了攻防技击原理,所以学习武术套路不仅要学它的每招每式,还要理解其攻防技击原理以及使用时机等相关知识。

在期末考核过程中,将健身长拳(水平四)中的若干攻防技术的知识点通过试卷问答的方式考核所有学生。对照组学生只有21人(占班级所有学生的21.9%)能基本答对问题。实验组学生对攻防技击原理的理解雖然不是太理想,只有62人(占班级所有学生的64.6%)基本答对了问题,但也远远高于对照组。

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熟记动作上了,而很少能留意教师的攻防演练示范内容。在此情况下,运用微课程的好处就凸显出来,学生在回家后通过微课回顾课堂内容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加深老师在微课程中展示的攻防技击动作的理解。学生由学习武术套路的外在动作,向更深层次的实践运用方面拓展,由此真正体现了武术的实用性价值。

(四)对继续学习武术的兴趣

马斯洛认为综合性的行为理论应该在包含固有的决定因素、行为的内在性的同时,还应该包含环境的、外在的决定因素。从他的观点可以看出,人的行为的内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就必须重视这种行为产生的主观因素。因此,重视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学习动机是促进学习者学习的有效因素。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通过一学期健身长拳(水平四)的学习,4个班级的学生对继续学习武术的兴趣具有明显差异。对照班的学生中,仅有38人(占班级所有学生的39.6%)愿意继续参加武术课的学习。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学习过程太枯燥,提不起兴趣;动作难度大,不容易掌握;学习的武术动作不清楚怎么使用,所以觉得没用。而实验组的学生中有82人(占班级所有学生的85.4 %)乐意继续学习武术课程,这将近是对照组的一倍。出现这种现象与微课的使用有直接关系。微课的表现形式十分多样,既有视频短片,也可以制作学生喜爱的动画人物形象,或者用一连串的趣味图片来进行要点讲解。这些优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使他们觉得武术学习新鲜有趣,因此必然会主动学习、主动记忆,这比传统的示范讲解教学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六、总结

1.通过以上实验,微课在武术教学中的优点非常明显。无论是在熟练动作还是在动作的表现力上都有效果显著,同时通过微课教学,还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持续性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实验组学生在考核过程中的各项成绩都优于对照组,微课的好处毋庸置疑。但我们也要看到,学生通过微课学习,除了课堂学习外还额外花费了不少时间自学,这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因此,我们要客观评价实验组成绩优异的原因,不能完全归功于微课的使用。

3.使用微课教学对教师来说,制作微课程所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是巨大的,这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因此,体育教师之间可以分工协助,减少工作量,还可以实行资源共享,合理有效利用教师制作的微课。

4.教师制作微课从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上都存在困难。这些困难首先体现在对教师队伍的教育技术培训不够,教师并不明白具体如何制作微课。另外,制作微课的设备不足,而且教师的摄像技术不纯熟,也制作不出优秀的微课。使用自己的手机录制虽然方便快捷,但效果较差,显得不够专业。所以,微课制作在技术支持上都有不足之外,这也极大限制了微课在教学中的运用。

5.课堂仍要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微课教学为辅,互补促进。微课教学虽然有诸多好处,但不能过于依赖微课,教学组织者要清楚认识到它只是促进教学的一种手段。传统教学的诸多优点使其始终占据教学的主导地位,但是整个课堂不能拘泥于传统教学,也不能过度依赖微课教学。将传统课堂和微课教学相结合,前者为主,后者为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才是最理想的微课应用方式。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明.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04):36-42.

[2]马绍峰.微课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农业,2015(03):28-29.

[3]翁艳玲,翁美慧.巧用微课促进谋堂高效[J].新教育时代杂志,2014(11):7-9.

[4]赵国欺.微课与慕课设计初级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5]梁乐明,梁锦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的现状与趋势[J].课堂教学研究,2013(08):28-30.

[6]张萍.基于微课的课外协作学习评价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2.

[7]吴慧慧.交互型微课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教学实验武术微课
中华武术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武术
基于PLC的冲压成型自动化教学实验系统设计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
利用Matlab GUI实现光学信息处理教学实验的动态模拟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