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在重庆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的渗透研究

2021-08-31窦丹李旭胡曾红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17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思政

窦丹 李旭 胡曾红

(重庆邮电大学体育学院 重庆 400065)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全国各大高校正掀起“课程思政”建设热潮。经调查,目前重庆市大部分高校积极响应,并通过“课程思政”总体目标与实施方案的制定、专题培训、开展调研会、评选示范课程等举措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体育课程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将“课程思政”理念切实渗透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对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及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

1 “课程思政”在重庆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渗透现状

1.1 师生认知情况

就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师生对体育“课程思政”都有一定了解,学生大部分都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渠道了解到的,但是还是有一些师生根本不了解体育“课程思政”。同时,针对“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性”的调查,有41.08%的学生认为其对心理素质、品德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应大力开展;43.52%的学生认为其比较重要,可以适当开展;6.85%的学生认为其不重要,无需开展,只需要教授运动技术和技能。有57.14%的教师认为其对学生心理素质、品德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应大力开展;40.48%的教师认为比较重要,可以适当开展;2.38%的教师认为其不重要,无需开展,只需要教授运动技术和技能。由此可得,师生对其重要性认知程度还不够,有少部分师生完全不重视。关于“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可行性”这一问题,如图1所示,大部分师生对开展体育“课程思政”的可行性都是比较认可的,并且大部分教师也认为体育课有很多比其他课程更具开展“课程思政”的优势,师生的支持与认可,有利于体育“课程思政”的落实。

图1 师生对体育“课程思政”可行性认知情况

1.2 渗透内容与方式

目前,重庆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较为全面,不仅包括球类、操舞类、田径、武术等较为普及的项目,还有瑜伽、轮滑、定向越野、马拉松、花样跳绳等新兴项目,每项运动都蕴含了极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体育“课程思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公共体育课涉及“课程思政”的内容中融入较多的是积极乐观,占85.71%;规则意识、合作与竞争意识,均占76.19%;责任与担当,占73.81%;坚毅果敢,占69.05%;爱国情怀,占61.9%;勤奋刻苦,占57.14%;其他,占7.23%。

图2 体育教师渗透“课程思政”内容

教学方式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1]。好的教育内容如果没有通过好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传授给学生,则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对于体育教师渗透“课程思政”的方式,调查显示(见表1),采用以身作则、潜移默化方式的教师最多,占比为60.88%;有55.5%的教师采用体育竞赛活动、体育游戏等方法,培养其规则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在体育教学中分享优秀运动员事迹或树立先进典型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目前只有28.12%的教师采用这种方式;还有48.41%的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集体学习、练习;45.48%的教师结合当下的时事政治、热点话题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在分享讨论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39.36%的教师结合课堂常规和教学场地条件融入思政教育;19.56%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估反馈时融入思政教育;但仍有13.2%的教师直接在体育课程中讲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

表1 体育教师渗透“课程思政”方式

1.3 渗透程度和效果

针对“课程思政”效果这一问题(见图3),31.25%的教师认为自己在公共体育课中开展“课程思政”效果很好,53.13%的教师认为效果较好,15.63%的教师认为效果一般,没有人认为效果不好。通过对学生的调查,59.12%的学生认为教师没有自然融入,还有21.07%的学生甚至认为教师“以传授技能为主,一带而过”,只有19.81%的学生认为教师做到了“润物细无声,结合专业知识点自然融入”。在“课程思政”渗透效果问题上,18.31%的学生认为效果很好,36.86%的学生认为效果较好,38.14%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6.69%的学生认为效果不好。

图3 师生对渗透效果的评价

2 “课程思政”在重庆市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渗透现存问题

2.1 内容缺乏针对性,方式陈旧

据调查结果可知,“课程思政”渗透内容虽较多,但其重要性和实效性不符,如果未根据体育项目的特点及学生的年级、性别等情况来选择,那么体育“课程思政”就变成了只是一味追求数量,内容与教学严重违和,不注重实效的“应付式”教学。就其渗透方式来看,大部分的教师在教学中都比较注重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并且重视以人为本的观念,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方面的引导,但仍有一些教师直接讲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这与课程思政要求的“融入”“渗透”背道而驰。且体育教师采用的这些方式都较为传统,缺乏创新,长期如此就会降低其教学效果。要达到将体育与德育相结合,做到全面育人,体育教师必须要全方位地改进教学方式,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在实践中总结、创新。

2.2 力度不足,成效甚微

大多数教师对教案的三维目标都制定得比较全面并已开展了“课程思政”。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教师无法继续深入落实,力不从心,有超过半数的教师都回答“课程思政”所占比重不超过20%,充分说明大部分教师“课程思政”渗透的程度低,力度不够大。虽然调查中大部分教师自认为做到了自然融入,但其实不然,学生满意度及反馈情况足以证明当前体育“课程思政”渗透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形成了“教”与“学”的脱节现象。

2.3 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2002年教育部发行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在体育课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指标[2]。因此,高校体育课程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内容应该具有全面性,而在目前的普通高校实施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中,对学生学习评价是以期末考核指标为准,最重视体育知识与技能、体能、学习态度的内容,而对于学生的思想层面的评价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大部分教师对体育“课程思政”的可行性及重要性都比较认同,但是目前由于“课程思政”考核评价难以量化,调查发现(见图4),考核评价体系仍旧重视体能与技术的评价,追求分数论、考试论,在实际教学中,考核体系的导向性,促使体育教师将关注点集中于技术技能、体能方面,而缺少对学生思想方面的评价[3]。因此,高校要加快制定考核评价体系,明确完善具体的考核指标,注重全面评价和重点评价的统一。

图4 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指标

3 结论与建议

3.1 完善机制,助推进程

高校须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建立和完善激励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绩效考核制度和保障教育教学效果的监督机制,给予经费、激励等方面的保证,如支持“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申报、选拔示范课程推广宣传、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编制指导教材、开展专题调研学习和培训、工作考核作为加分项等,使广大体育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敢为、乐为、有为。

3.2 强化意识,积极创新

体育教师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授运动知识与技能,还肩负着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必须以自身的道德修养为前提,以德养德。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更新体育教育理念,具有较强的改革意识,发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和改进体育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创造出富有成效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以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需要[5]。

3.3 建立科学考核评价体系

体育具有强大的德育功能,建立全面多维度评价体系,能够对体育“课程思政”具体实施效果进行及时判断及反馈。应结合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将学习效果评价和考核从单一的体能、技能达标向社会道德、责任意识、思想品质等维度扩展,尤其需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修养、情感、心理维度的测量,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考评3种方式,对学生的意志品质、技术技能掌握情况、体能状况、考勤情况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的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还应建立一套能够体现体育教师“课程思政”绩效的考核体系,定期对其进行监督评估,通过评价的反馈信息,促进教师深入挖掘体育思想政治资源,优化教学计划,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将育人要求和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增强体育“课程思政”的实际效果[6]。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思政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