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2021-08-27刘南威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19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心理健康儿童

刘南威

[摘           要]  关注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能够为个体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处于该年龄段的孩子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教学方法,让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出重要的引导性作用。就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关    键   词]  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9-0158-02

从个体终身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层面的转变以及变化将会带来显性以及隐性等方面的影响,客观环境的诸多影响都会造成学龄前儿童心理发生转变,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到教育环境的构建,让学生能够在积极健康的条件下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规避负面因素的影响。运用正确、科学、系统的教育方法能够帮助儿童构建良好的品质以及行为习惯,也是塑造坚韧不拔品格的关键。

一、影响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生活水平提升带来的负面反应

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很多家庭为了满足孩子的需求或者对标他人,会盲目地购买,甚至超出了家庭的承受能力。最终导致儿童越来越想要,家长也会一味地满足,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潜移默化下,儿童会对外部环境以及客观条件产生错误认知,影响情感以及行为的发展。

(二)留守儿童缺乏正确的引导

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导致很多学龄前儿童家长工作繁忙,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缺席的,无法对儿童的生活给予足够的关怀以及引导,这种情况在留守儿童家庭中更加明显,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任务都落在了老人身上,一些错误的教育引导方式会造成对儿童的溺爱,过分地满足儿童的需求,或者从补偿心理的角度照顾儿童,都会阻碍儿童独立自主精神的形成,影响思维以及行为上的独立性。

(三)缺少互动,孩子性格孤僻

一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和他人的沟通以及交流,尤其是电子产品的普及,儿童和手机中的游戏是亲近的,但是和同龄人之间却少有沟通[1]。这种缺少互动的成长环境会影响儿童的沟通能力以及自我表达能力的发展,久而久之,儿童的性格会变得越来越孤僻,不愿和外界交流,这种意识在形成之后将非常不利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四)过高的期望值造成心理压力

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导致很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的期望值增加,儿童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不被时代“落下”,而过多的知识灌输会造成儿童的理解无力,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和家长会加大看管的力度,很多儿童并没有足够的自控力,过高的期望值容易造成儿童的叛逆心理。

二、当下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较为滞后,基础设施欠缺

一些幼儿园在教育的过程中没有落实先进的教育理念,片面地认为儿童年龄较小,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是过早的,只关注幼儿在幼儿园学到了多少知识。这种教学理念是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加上幼儿园基础设施不足,很多心理健康课程无法开展,只是停留在口头引导上,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二)缺乏科学、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由于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存在教育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所以很多教育无法直接落实在实践中。幼师掌握的知识也只是理论层面,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零散的点,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规模,导致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不强。

(三)师资力量薄弱

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直接影响教育的结果,很多幼儿教育机构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只是由其他教师兼任,教师对儿童的指导往往不够专业。加上一些幼儿教育机构为了节约成本,聘请的教师没有任教资格,学历较低,专业人才严重缺失,很多教育工作都无法开展下去,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推进,而且当儿童暴露出心理健康问题时,教师也无法科学引导。

三、引导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策略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增进和家庭之间的联系

幼儿园教师和儿童之间应当是和谐平等的关系,教师要走入儿童心中,多用问候和鼓励的语气和儿童沟通,为儿童创造积极友善的生存环境。教师尤其要多关注班级中一些沉默寡言的儿童,给予儿童一定的关注,带动儿童参与到互动的过程中,讓儿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打开心扉。教师也要在和儿童相处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儿童存在的潜在心理问题,多和儿童交谈,了解儿童所需,在和谐师生关系的促进下帮助儿童满足深层次的心理诉求[2]。在这方面,教师要和儿童家庭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根据儿童在幼儿园中的表现,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让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形成承接,并和家长共同探讨分析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教给家长配合教育的方式,共同帮助儿童解决内在的情感需求以及情绪压力。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让儿童敞开心扉,接受教师的引导,教师在和儿童沟通交流时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多和儿童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让儿童能够信任教师,从而在心理层面接纳引导。教师也要成为儿童的行为榜样,在语言以及行为中用积极的情感带动儿童,从而让儿童掌握与他人沟通的正确方式。

(二)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营造积极的氛围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心理健康儿童
基于IHSFCM的儿童心理健康分析研究
南南的困惑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对有效开展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儿童心理视角下小学体育教学策略探析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