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凶猛

2021-08-24

南风窗 2021年17期
关键词:林毅夫天马行空尼采

经济学家林毅夫有一个说法,人力资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天才,另一部分是后天受过良好教育的普通人,天才的数量在任何国家都大约占到总人口的1%。

姑且听之,我们就会想起尼采。

1872年,尼采根据讲义,写出了《教育何为》一书。他在书中旗帜鲜明地主張精英教育。他认为,受教育的人只能是少部分,之所以让这少部分人受教育,目的是提供一个温床,来滋养天才生长。因此,大部分人不能受教育,少部分人作为陪衬去受教育,都是为了给天才让路。按林毅夫的说法,天才占总人口约1%。那么,有这1%的人无所不能,就够了。

听起来很有趣,也很震撼人心,因为尼采希望人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尽管是极少数。

他也很犀利地预言了现代教育的问题。一方面教育的内涵无限缩小,因为分工的发展让人们只受到片面的教育,除了一个狭小的领域之外一无所知,细看今天各国,的确如此。另一方面教育的外延无限扩大,人人都能受教育,尼采说这不过是国家为了实现其功利目的而有计划地培养工具,而不是培养人。

折射今天,很多人反对应试教育、主张素质教育,多少受了尼采的影响,即便是间接影响。这里面有几个问题,人们是没有想清楚的。一是所谓应试教育其实是就考试制度而言,“唯分数论”说的是最大公约数的评判标准,而不是针对学生个体;二是所谓素质教育则只能针对学生个体,无法上升为一种更高层面的统一操作;三是,前面两者如果不区分层次,混为一谈,则最终沦为口水之争,一团浆糊。除非我们接受尼采的方案,让绝大部分人都去为滋养天才而牺牲,但是,你怎么确定你自己或者你的孩子将会是那1%?不要忘记尼采既认为自己是天才,又以为自己是贵族。

尼采反对教育功利化,但他全民为天才而牺牲的主张,其实是极端功利。更何况,培养天才的目的,也是发展国家,发展文明。制度化的教育,既要能放纵天才,也要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普通人的智识,最后让天才可以惊天动地,普通人可以发光发热。这就是好的教育。

讨论教育的人们被高考过度吸引了,导致脱离考试他们就没有能力再有意义地讨论教育。高中学生的面相,几乎完全来自围绕高考产生的想象。事实并非如此,高中生诚然有埋头读书的人,但也有天马行空的人,还有进了教室就埋头读书、出了教室就天马行空的人。

国家的发展战略需要这样的构成,就像一整个工业体系,既需要天才的发明家和厉害的科研人员,也需要实业战线上无数的工程师、高水平的技工以及普通工人,互相支持,才能彼此玉成。这不叫追逐功利,这是尊重实际。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作如是观。我们采访了一些令人惊叹的“凶猛”的高中生,他们广泛存在,带来无限希望、无垠想象。

猜你喜欢

林毅夫天马行空尼采
A4纸的神奇变身
虚无与轮回:《悲痛往事》的尼采之维
小朋友天马行空的借口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给女儿拍这样天马行空的照片
一个作为音乐家的尼采——尼采音乐思想探析
林毅夫:去产能需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协同发力
林毅夫:探索中国经济“哥德巴赫猜想”谜底
尼采对修辞学的贡献
尼采的语言本体论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