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沪漂青年共享生活空间设计与研究

2021-08-09陈康慧胡平

艺术科技 2021年10期
关键词:青年群体需求分析

陈康慧 胡平

摘要:随着到上海的各地人口数量日益增大,如何解决这些人口的居住问题和改善其生活环境成为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共享空间是一种新发展起来的居住生活方式。本文对沪漂青年这一群体与其居住环境进行调研,通过对“沪漂族”群体特征、生活空间、居住模式与空间环境关系进行分析,总结空间需求多样性、空间模块功能性、空间公共复合性等共享空间设计要点,从而针对共享生活空间功能分区提出隐私起居空间设计、协作生活空间设计、公共休闲空间设计、柔性办公空间设计四个设计策略。通过空间的优化配置提高租住品质,旨在引发社会关注沪漂青年这一群体的居住环境,帮助这一群体增加社会归属感。

关键词:共享空间;青年群体;需求分析;生活协作;空间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U2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0-00-02

0 引言

共享生活空间(Co-Living Space)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开始兴起的一种新型服务理念和现代化的服务模式,其主要功能是为广大用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环境。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国外许多国家都已创建出各有特色的共享空间。共享生活空间的参与人群大部分是流动性人员、青年企业家和自由劳动力。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种各样的共享事业发展起来,呈现出极好的发展态势。在新租房时代,青年群体深受互联网的影响,在居住行为和需求上与过去的人们相比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租赁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因房屋品质和租金等问题,租赁市场的发展面临许多阻碍。在上海这一人口密集城市,沪漂青年群体及其居住行为和环境应该引起人们关注。

1 沪漂青年居住环境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上海以及周围地区的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这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使得上海成为中国人口流动较大的城市之一。在上海的高密度人居环境这一背景下,住房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交易商品以及紧缺的资源被人们所热议。据相关来沪人口调查统计,上海外来务工人口近1000万,其中16~35岁的青年占上海市登记就业人数的48.7%。超高的房价使他们从经济、社会以及心理上都难以完全融入上海社会,成为没有社会归属感的“夹心层”,他们生活通常靠租住房屋。针对这一点,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住房租赁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给租房群体提供了经济补贴和便利,减少该群体的生活压力。沪漂青年的居住形式以传统住宅、长租公寓、部分公租房和共享公寓为主。

传统住宅以赚取房租为主要经济收入,往往以传统家庭为基础构建起来。上海青年群体单独居住需要高额的房租费用,因而,大部分人会选择与不熟悉的其他人共同合租。空间内可以满足用户的基本生活需要,如睡觉、学习、存储、洗漱等,部分的房间包含有复合式客厅、厨房和餐厅,但是会出现较多的问题,例如卫生状况较差、自由活动空间较小、邻里关系冷漠等。

长租公寓是专业机构介入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一种特殊模式。由于开发商前期资金投入多,后期若运营不当会造成资金难以回流,所以存在一定租住风险。长租公寓是集合起来并统一装修的出租屋,在装修过程中看重社区整体运营情况以及居住品质,所以在后期设计的过程中会融入青年住户喜爱的简约风格,从而将出租屋打造成简约派的空间,例如自如公寓、魔方公寓等。住户可以直接拎包入住,尽管面积不大,但保证了高度的私密性。长租公寓由于房屋面积受限,房租中涵盖物业费、管理费等各项费用,虽然功能齐全,但是使用起来存在一定的操作局限性。

公租房住房是指国家给予政策扶持,面向那些符合所有制規定条件的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所出租的保障性住房。公租房住房的申请条件与申请资格对沪漂青年群体有很大的限制。公租房住房是由小户型组织构成的一种面向独立或多个单身住宅的集合式住宅,注重的是集中式管理,因而住户不能随性将房屋装修成自己喜欢的生活风格。公租房一般是将一整套房间的空间进行分隔,在有限的空间中将区域进行严格的界定,使得特定的区域有着特定的功能,形成较为固定的生活空间,例如松江鲈江公租房、张江公租房。

共享生活空间可以根据用户的居住需求,设置开放性的延伸空间。空间布局规划上打破了传统墙体对空间的限制,从而实现了空间模板化,将传统空间中的作用进行细化[1]。通过公共配套设施的共享共用以降低收入不高群体用于租房的费用,从而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必需的环节中。与传统居住模式相比而言,这种新型共享居住模式更适应青年人的精神追求,符合未来社会的居住发展方式,具有空间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例如女性青年共享公寓、后社·西岸共享精品公寓。

2 沪漂青年与居住环境的特征

2.1 沪漂青年的特征分析

选择远离家乡和父母,来到上海这样的一线大城市独自打拼的当代年轻人往往拥有强烈的自我追求感,勇于打破传统归乡归家观念的束缚,注重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毕业在外工作的租房青年更重视生活的品质,他们希望下班回家后房间是温馨的、舒适的。许多青年人重视社交这一环节,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有效的社交可以帮助青年人事业获得进步;第二,在社交过程中可以找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能够起到相互鼓励、相互促进的作用。生活方式的改变悄然影响着青年群体的生活质量和居住水平。

2.2 沪漂青年的生活空间使用情况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青年群体在休息时段有诸多差异,空间的区域划分使得每一部分都存在特异性,所以就出现了一部分区域的使用频率极低,一些区域在同一时段的使用人数过多的情况,使得空间上难以满足青年群体的有关需求。这种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空间功能分区不合理以及租房运营模式不完善[2]。在青年合租公共空间中,以日常生活举例,大家在共同使用厨房、卫生间等空间时,合租的舍友不注重卫生问题,将个人的垃圾随意丢弃在公共空间中,此外还会出现空间划分不均匀或私人物品被乱用的情况;以休闲活动举例,公共空间中可能有人在聚会、有人在读书学习,嘈杂的声音会引起同空间居住者的反感,影响合租人的生活,使得邻里关系淡漠。

2.3 沪漂青年居住模式与空间环境的关系

青年人的居住模式直接影响到青年公寓的空间构成模式,这二者之间具有紧密的关系。青年群体的行为特征需求与居住空间的具体设计是相互作用的。共享生活空间既要满足居住空间的隐私性要求,又要满足交往性的需求。私人居住空间的功能性与公共空间的功能性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不同的人群在某些特定功能的区域使用频率不同,可以适度扩大公寓公共空间中某些特定功能的区域,从而强化空间的交流性。

3 沪漂青年共享生活空间的设计要点

3.1 空间需求多样性

空间需求多样性是指对住宅面积这一“量”的追求逐渐转化成对住宅品质这一“质”的追求。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沪漂青年的居住需求要求日常生活习惯不被打扰,健康不会受到伤害。青年人群在选择居住环境时,首先考虑的是生活习惯等需求能否在生活空间和公共空间中获得满足,其次,他们还拥有一些兴趣爱好以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从而使生活开心快乐。

3.2 空间模块功能性

空间模块功能性要求基于不同空间尺度、开放程度及围合关系的空间组成,根据居住人的需求选择不同功能模块进行组合,适度地运用共享化设计使得空间功能灵活多变,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使用需求,提高空间使用频率[3],从而降低沪漂青年的住房成本,减轻他们的社会经济压力。与传统角度的共享空间不同,功能共享下的共享空间可以保障公共性与私密性的相对平衡,共享空间的设计更符合以人为本的居住理念。

3.3 空间公共复合性

空间公共复合性是指为保证属性所共享的功能空间得到有效利用和管理,把各种功能的空间设置为多功能、多元化的综合性空间,灵活地设计生活居住区域空间。共享空间本身具有可移动、可组合、不变化等特性,主要以时间轴线、纵向堆叠、运输流线等方式组织展开,根据在时间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来打造各种功能空间的属性[4]。通过调研分析青年群体不同时间段在公共空间的活动,再对功能空间进行拓展延伸,按照住户使用频率高低重新组合共享空间。

4 沪漂青年共享生活空间功能分区的设计策略

通过对沪漂青年的人口特征、居住需要、居住环境特点进行分析发现,沪漂青年的租房资金有限,而且对应的区域空间范围较小,所以采用了空间结构复合设计的方式,从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形式两个角度入手,提出一种适合年轻人共享群体生活的空间功能分区设计思路。

4.1 隐私起居空间设计

隐私起居空间设计的区域主要包含卧室和洗漱空间。一般来说,租住屋的空间相对较小且存在一定的限制,而卧室是租住者拥有居住权的空间,同时也是青年人活动的主要空间,所以要重视卧室的设计。考虑到青年群体对隐私性的要求,在合作居住社区的空间设计上要重视公共性和私密性之间的平衡,从整体角度对内部空间进行划分,重点突出公共区域所在位置。

4.2 协作生活空间设计

协作生活空间设计的主要区域包含公共客厅、公共餐饮区和公共洗衣区。公共客厅在空间布局上采用宜居完整性的设计原则,适当地扩展空间尺度,为青年居住者营造家的温暖氛围,从而更有效地增强沪漂青年的归属感;公共餐饮区的设计除了要考虑满足基本使用功能外,还要尽可能地预留交流空间;公共洗衣区的设计要将便捷性放在设计第一位,侧重于功能性。在共享性设计中调动青年住户的参与性,通过相互分享互相协调,实现在生活协作模式下进行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每个空间的功能优势,增强住户的责任感与成就感。

4.3 公共休闲空间设计

公共休闲空间设计的区域主要包括健身房、多媒体室和展览室。休闲空间设计方面的共享功能空间从某种意义来看具有“小社会”的性质,其潜在空间能够促进邻里之间进行交流交往。所以在设计公共空间的环节,除了要注重空间自身的使用情况,还要考虑人类的活动行为,将共用空间打造成供青年合作交流的场所[5]。结合沪漂青年日常休闲活动的需要,对共用空间进行功能性拓展,促进使用人群的空间交往与行为参与。

4.4 柔性办公空间设计

柔性办公空间设计的区域主要包括办公区、阅览区和会议区。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有许多青年都是居家办公,工作场所较自由,许多青年人已将居住场所与办公场所融为了一体化的空间。柔性办公就是指在有限的空间内,办公用的产品可以像积木一样通过模块化拼装制作完成。这种可随便拆装的柔性空间办公室设计方案[6]鼓励所有成员积极合作,营造一种集体的生活模式,让各成员共同维护公共场景与共享空间。

5 结语

共享空间的居住生活模式契合沪漂青年的实际需求。共享空间结合当代青年人的思想特点和实际需求,在空间功能设计时,满足个体化的生活方式,使空间具有更多的共享性与灵活性,既能满足青年人居住需求,又能提供多层次的共享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對沪漂青年的居住环境进行研究,分析租赁形式下适合青年群体的共享空间设计策略,意在引发社会关注沪漂青年这一群体的居住环境需求,增强他们在城市中的社会归属感。

参考文献:

[1] 周雨晴,孙力杰.青年共享社区空间可持续利用设计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0(10):43.

[2] 褚海峰,刘亚军.日常生活视角下城市传统街区共享空间的设计思考[J].文化产业,2020(23):9.

[3] 包宇.基于共享居住模式的青年群体居住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20:54.

[4] 周佳培.基于共享生活模式下青年公寓空间设计研究[D].郑州:中原工学院,2020:63.

[5] 周雨晴,孙力杰.青年共享社区空间可持续利用设计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0(10):54.

[6] 宋景景.基于“青年群体”行为特征的长租公寓空间设计[J].居舍,2019(33):29.

作者简介:陈康慧(1996—),女,湖南衡阳人,硕士,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会展与空间环境设计。

胡平(1966—),男,上海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会展与空间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青年群体需求分析
当代青年群体文化自信的弱化与重构
当下青年群体思想动态的喜与忧
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改革模式探索
大学师生需求发展分析
基于UML技术的高校贫困生管理系统建模分析
指挥信息系统模拟训练评估需求分析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基于屌丝文化审视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