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生活之源,构生本课堂

2021-08-09孙东芳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1年24期
关键词:校园文本内容

孙东芳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认为生活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社会生活的诸方面构成了教育,教育过程也伴随着生活的过程。教师要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改变学生知识结构狭窄、视野不够开阔的状况。

一、让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连,促进学生理解

学生的生活背景、生活经历是学习语文极好的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生活背景,让他们的记忆生活成为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内容,教师要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在课堂上寻找语言教学与生活的连接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辅助素材。如在《那个星期天》一课的教学中,教者在课前提出任务,让学生搜集一些有关生活中期盼、等候的材料,或是自己经历的事,或是他人的故事,让他们在课上分享交流。教者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让他们回忆是否有过等待父母带自己去做某件事情或答应自己办一件事情却迟迟不能实现时的焦灼,说说当时的心理。学生只有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才能在品读文本中的心理描写时,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生活中的场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增进他们对文本内容的感悟与理解。教师要借助这些连接点,引领学生观察、联想,丰富学生的感知,促进他们的情感体验。

二、充分体验人生的学习过程

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形式简单,往往只注重语文知识的习得,却忽略了学生的体验,课堂要向社会现实生活开放,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为学生留有思考与体验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地体验学习。如在学习《雷雨》一课内容时,很多学生对雷雨并不陌生,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教师可以将图文对照,唤醒他们的体验,促进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教师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领学生观察图画、充分体验,让他们感悟文本的内容。在感受

4至6自然段中雷雨的情景,看插图说说雷雨来了,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讨论交流:雷声、雨声是一下子变小的吗?哪个词告诉我们的?说说雨后的景色是怎样的?读后想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语文教学依赖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观察图形、表达交流,促进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体验,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生活之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加强生活与语文教学之间的联系,要为学生留有自主发展的空间,引领他们在生活中积累、在生活中体验。学生通过观察生活,能拓展自己的视野,融入自己的体验,个性化地解读文本,从而将文本与生活世界相联系。教师要科学设计内容,将语文课堂与校园活动无缝连接。教师可以设置课前三分钟演讲,让学生针对社会热点、新闻事件以及校园中发生的事情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让他们学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件,学会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并利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生活。开展“小小辩论赛”等活动,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能通过资料的搜集、观点的组织、论点的陈述,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校园的一草一木、校园中发生的故事都是学生可以用来语言交际的内容,校园内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让他们学会合作与竞争。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走出课堂,针对社会中较为时髦的广告词里存在的偷换同音字的现象,让学生担当“文字小卫士”,引导他们寻找这些错别字并加以纠正,促进学生巩固所学字词,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

總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融入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将生活与语文教学有机联系起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

猜你喜欢

校园文本内容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