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朗诵艺术的跨媒介性探究

2021-07-12

大众文艺 2021年9期
关键词:传播媒介媒介形式

(南京广播电视集团,江苏南京 210000)

一、研究概述

1.研究背景和目的

融媒体背景下,朗诵艺术表现出跨媒介趋势。艺术媒介有材料、形式、传播三层指向,但由于传播技术变革,人们多聚焦于剧场、广播电视、新媒体等传播媒介的发展,而忽略材料媒介和形式媒介的演变。基于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等理论,传播媒介并不是原封不动地传播既定的文本,而是基于传播媒介自身特性对文本进行改造。

基于媒介视角对朗诵进行研究的论述极为匮乏。本文分别从传播、形式、材料三个层次探究朗诵的跨媒介性,以期理解朗诵艺术在当今时代的演变表征并试为朗诵的创新发展探索方向。

2.概念解释

跨媒介性:“跨媒介性”(intermediality)是晚近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新概念。本文对“跨媒介性”的定义是:媒介之间具有某种复杂关系或关联的特性。本文以艺术媒介为切入点,通过传播媒介、形式媒介和材料媒介角度分别探析朗诵艺术媒介与其他艺术媒介的跨媒介性。

二、朗诵艺术的跨媒介性

1.朗诵艺术传播媒介的跨媒介性

(1)单一媒介向多元媒介拓展

融媒体背景下,朗诵不再是通过单一媒介传播,而是线上线下多渠道跨媒介传播。随着科技发展,传播媒介发生从剧场、广电到新媒体的转变融合。当下,可供朗诵传播的媒介呈现多元化特征,除线下形式外,还有微信、微博、网络电台、视频点播平台、短视频平台等线上媒介。如2020央视春晚《爱是桥梁》朗诵节目,其在电视播出后,被迅速剪辑成片段通过多个在线平台传播,登上热搜,全网二次传播倍率超1400倍。

交互性是新媒体的重要特征,人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自己的朗诵作品成为创作者,朗诵家的绝对主体地位被消解。同时,各新媒体平台均为朗诵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即时反馈渠道,如评论、弹幕、点赞、不感兴趣、取消关注等。新媒体平台本身或调研机构可以将收视率、点击率、观看时长、受众特征等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和展现,为创作者提供反馈。创作者根据反馈对作品动态调整,提升作品面向不同受众的精准性,实现分众传播。

(2)朗诵艺术的文学性向媒介性转移

朗诵艺术的特质由于传播媒介的改变呈现出文学性向媒介性的转移。长期以来,学界一直把文学性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核心,直到电子媒介时代,学界开始关注文学变异和文论转型等问题。艾布拉姆斯曾提出文学四要素是文学作品、世界、作者、受众,并将文学作品视为核心。在电子媒介时代,这种四要素的划分呈现片面性。由新媒介所产生的影视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等成为艺术的主导类型,这类艺术形式以媒介技术为存在前提,文学性的决定因素让位于媒介性的决定因素。人们意识到,先前人们之所以将文学性视为第一性是由于印刷媒介尚未受到挑战,从而印刷媒介本身的主导作用未受到重视。事实上,文学这一概念的产生是以印刷媒介的存在为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只是最近的事情,开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西欧。”当电子媒介诞生继而数字媒介兴起,基于印刷媒介的文学被新媒介重新打造,变成新的表达方式。因此,当今学界将文论要素归结为五要素,即在文学作品、世界、作家、受众四要素基础上增加媒介要素,且媒介要素处于核心主导地位。

有关媒介性的理论建构始于文学领域,朗诵乃至其他艺术形式均遵循这一规律。朗诵艺术在不同的传播媒介中具有不同的表达样态和表现形式,朗诵的文学性、艺术性让位于媒介性。朗诵之所以在小型诗会、广场、剧场、广播、电视等不同场合中有不同的呈现样貌,核心是由于传播媒介的不同。基于媒介主体性,朗诵作品要在某一传播媒介中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必须根据该传播媒介的特性改造自身,呈现出适应该传播媒介的独特样态。在当下的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微信平台、网络电台、现代化剧场、短视频平台等不同的传播媒介均有迥异的特性,因此朗诵在不同平台的传播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表达手段,朗诵艺术的特质发生从文学性、艺术性向媒介性的转移。

2.朗诵艺术形式媒介的跨媒介性

(1)朗诵与其他传统艺术形式的跨媒介生产:构建线下多维艺术生态

朗诵艺术时常与各传统艺术门类发生跨形式媒介的生产,例如朗诵与书法、绘画、音乐、戏曲、戏剧、舞蹈、影视等形式的转化,构建了线下多维艺术生态,由不同形式媒介表达相通的艺术世界或故事。例如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实现了朗诵与流行歌曲的转化,朗诵作品《山楂树之恋》实现了朗诵与话剧、影视的转化等,它们之间的艺术世界是相通的。

但朗诵尚未实现像电影、动漫等艺术形式所构建出的极具商业价值的艺术生态系统,如奥特曼、哆啦A梦、超人等,这是朗诵艺术尚缺的方向。

(2)朗诵与新媒体艺术形式的跨媒介生产:构建线上多维艺术生态

朗诵艺术不断与新媒体艺术形式碰擦火花。新媒体艺术包括数字媒体艺术、电子游戏等。这类媒介不仅是一种传播媒介,其本身也成了一种艺术形式,不仅有艺术传播的功能,也有艺术生产的功能。朗诵艺术与数媒艺术等形式媒介的跨媒介表达已有较多成功案例,如智能语音的朗诵、洛天依的朗诵等。

值得一提的是,朗诵与电子游戏也出现了跨形式媒介的交融。电子游戏被称作“第九艺术”。当今众多国产电子游戏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朗诵也时常在游戏中出现。例如手游《王者荣耀》中的热门角色“李白”,当用户使用这一角色进行游戏时,会出现该角色的人物语音“将进酒,杯莫停”“哈哈哈,但愿长醉不复醒”“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等。这些语音内容主要出自李白的诗作,由配音演员录制。这一游戏角色利用朗诵语音展现出人物的“诗仙”“酒仙”“剑客”等形象,不但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也让用户在娱乐中获取传统文化的有关信息。朗诵与电子游戏艺术等文娱产业的跨媒介交融,产生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媒介中新的介入方式,令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3.朗诵艺术材料媒介的跨媒介性

(1)朗诵与其他传统艺术材料跨媒介创作:构建朗诵新的表达样态

朗诵与传统艺术之间的跨媒介性也体现在跨材料媒介的创作交融,即一些其他传统艺术的创作材料被运用到朗诵创作的材料中,或一些其他艺术形式本身也成了朗诵艺术创作的材料媒介。在朗诵的创作中,除语言外,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或其材料也时常作为朗诵创作材料的一部分融入作品中。例如在朗诵者表演的同时,配有的乐器演奏、戏曲展示,伴舞等,以及沉浸式朗诵中的建筑、雕塑等媒介,这类材料媒介极大丰富了朗诵艺术的表现手段。

(2)朗诵与新媒体艺术材料跨媒介创作:焕发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活力

随着电子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朗诵艺术创作时常运用新媒体技术材料进行创作,实现朗诵与新媒体艺术的跨材料媒介融合,建构了全新的朗诵表达样态。

当下的新媒体技术中,全息投影与虚拟现实技术尤为引人注目,其与朗诵艺术的跨材料融合增强了朗诵的沉浸式体验,被运用在央视《朗读者》等众多朗诵节目中。这一材料媒介除舞美应用外,也成了朗诵艺术的表达主体,即利用该技术呈现表演者本身,使“不在场”的表演主体产生“在场”的魔幻效果。如山东卫视2018年春晚曾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实现主持人周涛与台湾诗人余光中“同台”朗诵《乡愁》,成为晚会的一大亮点。

三、朗诵艺术跨媒介性的局限与创新

1.朗诵艺术跨媒介性的局限

(1)媒介间性的制约

跨媒介性和媒介间性是一对孪生兄弟,要产生跨媒介性就必须面对媒介间性的问题。媒介间性指的是不同媒介之间的差异和联系,而媒介间性的制约作用主要是媒介间的差异造成的。朗诵艺术选用不同媒介进行传播必须要首先解决不同媒介特性的差异问题,如朗诵艺术本身的绵延悠长特征与短视频媒介的短平快特征相背离。这突出表现为大量未经改造的朗诵视频被直接上传至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后播放量寥寥无几。不可否认这些朗诵作品在语言表达、情感体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但由于媒介第一性,媒介间性的存在使此类朗诵作品在短视频平台难以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基于媒介主体性,将朗诵作品改造成适应短视频特征的新型样态。

(2)传播策略的单一

相对于影视行业、流行音乐行业常使用的名人效应、超级IP、饥饿营销等琳琅满目的传播策略,朗诵艺术的传播策略显得较为单一。事实上,随着朗诵艺术的市场价值和商业模式逐步被挖掘,朗诵界可以从其他艺术行业的营销策略和成功案例中获取启示,进一步提升朗诵艺术的影响力和商业价值,打造现象级朗诵文创产业。

2.朗诵艺术跨媒介性的创新举措

(1)朗诵艺术的碎片化

朗诵艺术需要进行碎片化改造以实现在短视频平台的传播。艺术灵韵的消解是德国哲学家本雅明早在机械复制时代就已经窥见的艺术演变趋势,这正是由媒介技术的发展对艺术产生的影响。在数字媒介时代,朗诵艺术的灵韵进一步消解,想要在短视频平台完整保留朗诵的绵延悠长特性是不太可行的。朗诵艺术在短视频媒介传播时,要适应该媒介“短平快”特征,例如可节选稿件中最经典、最易引发共情共鸣、最易产生话题、思考的语句段落,并综合利用视频、配乐、图片、特效、动画等材料媒介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设置更多看点,以实现朗诵艺术在短视频平台的碎片化传播。

(2)朗诵艺术的事件化

朗诵艺术可以运用事件化策略进行传播。陶东风曾说:“被媒介关注成为公共事件甚至新闻事件之后,才会受到公众关注,才能摆脱所谓‘边缘化’的命运。”朗诵在完善作品本身的同时,可利用事件化传播进行宣传。事实上,2020年的战“疫”情朗诵热潮离不开疫情本身所造成的事件热度,央视《朗读者》节目也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报道主持人董卿在幕后进行筹备工作的相关新闻进行事件化传播。因此,事件化传播是朗诵艺术扩大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3)朗诵艺术的剧情化

朗诵艺术可以通过剧情化的呈现以朗诵剧的形式增强叙事性和可看性。众多艺术形式通过剧情的加入成为新的剧种,如音乐剧、舞蹈剧、戏曲、话剧、电视剧、网剧等。朗诵与剧情的融合可以成为朗诵剧,兼具朗诵性和戏剧性。目前朗诵剧在不少地区已有实践作品,如上海戏剧学院创作的朗诵剧《黄炎培》、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创作的朗诵剧《声音·聆听》等。朗诵剧是一种值得被继续调整、完善并推向大众的艺术形式。

四、结语

当今的朗诵艺术表现出显著的跨媒介性特征,在传播媒介、形式媒介和材料媒介方面均有体现。朗诵艺术通过跨传播媒介的交融,形成了线上线下多元化的全媒体传播矩阵,覆盖广阔地域和人群,增强了传播力和影响力。朗诵艺术通过跨形式媒介的生产,利用不同艺术形式的转化与共叙,构建多维化的叙事系统和艺术生态。朗诵艺术通过与其他艺术材料的融合创作,丰富了朗诵的表现手段,尤其是与现代数字媒介艺术的融合使朗诵艺术呈现全新的表达样态,焕发出在新时代的生命力。

由于媒介的日益变化,媒介性的朗诵艺术必然因媒介的发展继续产生新的演变,因此本文的观点必然带有时效性方面的局限性。未来,朗诵艺术必须与时俱进,以媒介视角继续探求朗诵艺术跨媒介拓展的可能性,使朗诵艺术与更为丰富、广泛的媒介发生关联和碰撞,焕发出持续的生命力和创新力。

猜你喜欢

传播媒介媒介形式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小议过去进行时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摄影做媒介引无数爱心扶贫手
虚拟现实技术下的科普变革
新媒体广告传播形态及表现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