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科书的使用策略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为例

2021-07-05杨田田

山西青年 2021年12期
关键词:教科书例题习题

杨田田

(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颁布后,教材观发生了转变,由“教”教材转变成了“用”教材教。教师开始更加注重对教材的多方面解读,也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但是教科书具有局限性,不能同时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需求。鉴于此,本文探讨了如何科学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更好地发挥数学教科书的教育功能和价值,提高小学教育质量。

一、理解教科书的编写意图

教科书是教科书编写者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精心编制出来的,教科书的内容体现了教科书编写者对学生发展需要的一种理解,教师首先要弄清教科书的编写意图,然后进一步钻研教科书,对教科书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1]教师只有真正领略了教科书中的编写意图,才能从多方面钻研教材,使教材变学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

例如,在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好玩》这一单元中,编者在编写《搭配中的学问》这一课时,探究新知部分,首先创设了帮助马戏团的小丑搭配服装的有趣情境,出示了两顶帽子和三条裤子供学生选择,并由此形成一个问题串,呈现这一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启对搭配问题的学习和探索。接下来让学生思考可以怎样搭配,并自己动手摆一摆、说一说。编者预测到学生开始肯定会出现摆乱的情况,就借助机灵狗提示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摆得不乱,并呈现出笑笑和淘气按顺序的摆放方式,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有序摆放的优势。然后出示“笑笑”借助图形连线的表示方法,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并初步探索借助符号表示不同的搭配方法。接着由智慧老人介绍用字母表示的方法,初步学习如何运用符号表示搭配方法,并感受借助符号表示的简洁性。

只有透彻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从多角度、多方面展开教学,因此教师要多关注教材、分析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促进小学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二、深入挖掘例题的教学价值

例题是把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小学数学“四基”课程目标的达成,很大程度上依靠例题的教学实现。[2]它是新知与习题之间的“桥梁”,能够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增强创新意识以及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例题,注意挖掘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开拓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例题的教育教学价值。

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分数乘法》为例,挖掘其蕴含的“转化”思想。学生还没有接触过分数乘整数,所以在计算分数乘整数时转化成之前学过的分数加法的形式进行计算,也就是将转化成把不会的问题转化成会的问题来解决,这就是“转化”的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挖掘这种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最大限度发挥习题的作用

习题是数学教科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层次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它是连接教材和现实生活的“桥梁”,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发散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习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根据具体题目的内容、特点、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习题进行适当的二次开发,充分挖掘习题的教育教学价值。

以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六课时中练一练的第3题为例:“在2008年残奥会男子三级跳远F11级前三名成绩统计表中,第一名选手李端的成绩为13.71米,第二名选手比拉洛夫的成绩为12.80米,第三名选手波拉斯的成绩为12.71米,(1)第一名选手的成绩超过第二名多少米?(2)李端的成绩将沉睡10年的原世界纪录提高了0.24米,原世界纪录是多少米?”这道习题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练习巩固小数的加减法,因此教师可以在遵循教科书编写意图的前提下,对这道习题进行二次开发。可将这道习题改编成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出示已知条件后,让学生们自己针对表中的数据进行互相提问,互相解答。这样既能让学生达到练习巩固小数加减法的目的,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也可以将习题的静态过程动态化,让学生获得更直观的体验。以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买文具》练一练第3题为例。题目为:1瓶醋1元5角钱,五香粉7角5分钱,精制碘盐1元。(1)买1瓶醋可以怎样付钱?(2)2元买了1瓶醋,应找回多少钱?(3)和同伴说一说,3元正好可以买那些物品?

这道习题符合生活中的情境,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个习题设计一个购物的小场景,教师可以由易到难地给学生增加购物难度。这种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亲身的购物体验,能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更直观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理解人民币的功能。

四、凸显主题图潜在的教育价值

小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科书中要多运用直观图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教科书中的主题图能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识图的能力,使学生能在图中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小学数学教材的主题图将知识、思想、情感融为一体,插入主题图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还要使学生能通过观察主题图,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情感。为此,教师要对其进行认真钻研,充分挖掘主题图的价值,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主题图,使教材中的主题图更好地为课堂服务。[3]以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时《近似数》为例。

在学习近似数时,通过让学生观察国庆60周年庆典阅兵仪式的主题图,找出介绍词中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国家的伟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这就是插入这个主题图的意义所在。在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中的第三课时《节余多少钱》中,先插入农民工的图片,并说明我国进城务工人员的人数之多以及他们的辛勤劳动,再插入作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亮亮和他的奶奶的每月收入和支出情况的图片,让学生求他们八月的结余情况。

图1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21页

通过这个主题图的呈现,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并能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工作的不易,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由这个主题图又引发出亮亮和奶奶的另一个生活情境,如下图。

图2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22页

图中亮亮看到奶奶洗衣服很辛苦,就对奶奶说:“奶奶太辛苦了,咱家买一台洗衣机吧!”再引出问题:每台洗衣机580元,平均每个月节余225元,估一估,几个月节余的钱可以买一台洗衣机。通过看到奶奶的辛苦,用节余的钱给奶奶购买洗衣机,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孝顺长辈。

五、注重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借鉴使用

在遵循课程标准的情况下,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不尽相同。一名老师虽然只教一套教材,但不要只看一套教材,可以参考国内各种版本的教材,甚至还有国外的教材,这样收获的信息越多,在比较中发现的也就更多。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参考其他版本的教科书,取长补短,发挥教科书的最大价值。例如,在学习多边形的面积时,使用人教版教学的教师可以借鉴北师大版教科书中内容设计。人教版中《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先是出示单元主题图,问同学们发现了哪些图形,并思考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然后就开始了第一课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单元主题图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拉近了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距离,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吸引学生的兴趣,借助着兴趣让学生发现主题图中所蕴含的数学问题,进而顺利地展开该单元的学习。[4]而北师大这一单元并没有设置单元图,而且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放在了第三课时,前两个课时分别是《比较图形的面积》和《认识底和高》。

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前,学生只学习过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还不曾接触其他图形的面积,因此通过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比较图形的面积,初步感知不同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图形中的底和高,并且使学生能够画出图形中给定底边上的高,这就为接下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有利于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有更深刻的理解。所以使用人教版教科书的教师就可以展示单元图之后,进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之前,插入北师大版中的这一内容,为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而使用北师大版教材的老师可以在第一课时开始前借鉴人教版的单元主题图,让学生先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图形,激发学生学习多边形的兴趣。

六、充分利用数学史等文化价值

教科书中呈现的数学史,有些教师会选择直接忽略掉,认为这是无意义的,是对学生没有帮助的,其实不然,数学史实际上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它记录着知识的产生,凝结着数学家的研究理念,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教师应该充分加以利用,结合学生的思维模式,将数学史恰当地融入课堂教学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数学家的研究理念,理解知识的产生,深刻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文化,提高数学素养。[5]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中,在学习完圆的周长之后,学习圆的面积之前,插入了一个课时来讲圆周率的历史,可见它的重要性。教师在呈现这一课时的时候,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圆周率的故事,了解圆周率的由来。课上可采取分小组的方式进行分享汇报,教师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而做必要的补充。学生通过搜集整理好资料,再分享给全班同学,能够加深对圆周率的理解,在后面学习圆的面积时能够灵活运用,也能体会到数学家的伟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课时《正负数》中呈现了古代对负数的特殊表示方法,教师可以在本课时的末尾向学生们呈现这一内容,让学生写出一个负数,然后用这样的方法表示出来。通过对比,体会“-”的简洁美,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七、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

使用教科书并不意味着坚持教科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素材的选用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经验。这些素材应当在反映数学本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以利于他们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过程。”[6]教师在理解和掌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教科书,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挖掘教科书的最大价值。例如,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差异较大,而教科书中所创设的情境难以适合所有地区的学生,尤其农村和城市的生活存在显著差异,以城市生活的素材创设情境,农村的孩子理解起来困难;以农村生活的素材创设情境,城市的孩子了解甚少,从而会减少学生的学习兴趣。[7]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科书中的情境进行适当的变换,缩小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时学习乘法时,通过设计电影院的情景,组织500名同学看电影,电影票每张12元,共有21排座位,每排可坐26人,让学生估一估电影院的座位够吗,然后让学生算一算电影院有多少个座位。这道例题对城市的孩子来说,俨然是很贴切的。但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就有些远离实际生活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遵循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对例题的素材进行适当的变换。例如,可以将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情景变换成帮农民伯伯去种玉米的情景,题目可改为:“我们想组织500名同学去帮助农民伯伯去种玉米,农民伯伯一共有21块田地,要想今天把所有玉米种完,每块田地就得需要26个人,估一估这些同学今天能种完吗?算一算今天至少需要多少个同学才能把玉米种完?”这样,例题中的情景经过变换之后,更能贴近农村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多样的教学资源。

教科书中设有丰富多样的教学素材,这些素材是编者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精心编制的,教师不能对此忽略,应合理地使用这些素材,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让学生全身心融入课堂教学中来,从而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科书的最大功能和价值,促进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

猜你喜欢

教科书例题习题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打麦
藏起来的教科书
一道课本习题“链式反应”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藏起来的教科书
关于一道习题解的讨论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由一道课本例题变出的中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