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教学背景下品质管理课程线上教学实施研究

2021-07-05刘振华张红伟

山西青年 2021年12期
关键词:信息化质量课程

罗 康 刘振华 张红伟 王 冉

(1.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2.西安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

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指出,“要发挥信息化面向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依托教育信息化加快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和学习方式,要通过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学管理的融合,强化信息技术对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的服务与支撑,强化将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放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来设计和推进[1]。”这为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创新团队寻求高等职业院校品质管理课程教学信息化赋能指明了方向。如何使传统教学在提质培优的基础上焕发活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成为当前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课程教学深度信息化必要性

高职院校在重视应用型高技能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同时,还需兼顾学生爱学尚学勤学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外修技能内养底蕴,最终实现终身学习的长远目标。高职学生的特点是在学习理论知识过程中,表现为学习兴趣一般,学习积极性不高,自主驱动力不足,导致教师的计划教学效果与学生实际收获存在差距。但学生整体乐于实践,勤于动手,实际操作能力较强,实训教学项目达成率较为良好。目前,应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倡导教育领域信息化,使信息化技术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服务课堂、服务教学,支撑“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提升革新,为教师指导学生开辟新通道,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途径。因此,必须对传统教学模式做一些变动,将教师的教学内容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对本位课程进行结构重组,更新体系架构信息赋能,加快落实立体化信息化综合设计和实施,正是教学改革之大势所趋。

二、品质管理在线课程的建设与教学实践

(一)课程体系层级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强人才培养,增强制造品质,提升产品核心技术与附加值,是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当前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已经步入爬坡过槛、由大变强的重要关口,实现中高速增长、迈向产业价值链的中高端关键还在于结构调整的进度和成效[2]。与此同时,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深入培养学生的品质认知意识与品质管理能力也是培育新时代工匠的重要着力点。因为产品结构的日益复杂,以及用户对品质要求的提升,在今日,品质意识已经成为一般工程师不可或缺的工程专业素养。然而,国内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品质管理教育仍局限于个别专业(如工业工程)的主修学生,其他专业的工程学生则无缘接触品质管理系统知识体系。品质管理的内涵是信息革命下生产方式优化升级加速跃迁,显性有形的成效包括品质提高、库存降低、开发与生产周期缩短、市场反应速度加快、员工能效提升、人力成本降低等,企业还获得了一系列软实力,隐性效益的加成如长效稳健的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价值观的认同、创新能力的提高及团队精神的树立等无形成果。品质管理的思想极具拓展延伸空间,也正被航空航天、物流金贸、零售服务业等非制造的产业吸收和创造性地运用,如:日本的7-Eleven便利商店,实时掌握顾客的购买需求,每天少量多次的快速补货,都成功地达到仅维持少量库存,同时又避免卖场货架缺货,增加产品销售的零售产业目标。

在我国的职业教育领域,面向工程的各个专业推广品质管理的相关知识,结合不同工程领域使其在教育教学中落地生根,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与养成及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课程建设的基本目标在于使高等职业教育工科大类学生进一步学习综合性质量检测方法,了解质量管理与控制技术的基本常识,初步具备工序质量分析与控制基本能力,掌握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理念,树立质量和效益辩证观念。品质管理课程建议在高职大二第一学期开展,作为面向学生发展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素养的品质管理课程,为了更广泛更实用的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我们以科学、可行、合理、普适为前提,并结合企业对员工在质量管理方面的要求,优化课程主线结构,着眼于让更广大的人群受益,传递具有通用价值的科学知识和实践体系,设定了三个从易到难、层层递进的意识培养层级(图1)。

1.产品质量管理意识

有使用测试设备或仪器进行产品检测,以区分良品与不良品,使生产环节按品质要求有序进行的意识。

2.过程质量管理意识

能够理解相关产品的工艺知识,熟悉工艺过程的设计,注重环节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有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意识。

3.体系质量管理意识

能够理解顾客要求,运用适当方法与工具转化为质量标准与要求,并有效执行,有在体系建设中的质量管理意识。

(二)课程内容设计

在传统理工科课程群里,不断完善更新授课内容,人才培养更注重思维的培养和跨学科视野,更侧重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要求。传统的工科专业教学内容迫切需要在制造技术性知识和品质管理知识之间,本课程开发旨在寻找一种过渡“桥梁”,补充纯工科学生质量分析角度单一的不足,使其具有一定的“文理”兼备性。知识视野对偏重技术的工科学生来说相对新颖,致力于增强学生的系统性思维能力,有利于职业性素质培养。

依据高职院校特点和当前社会经济大背景,对原有品质管理课程内容进行了针对性的丰富、扩展、重组和补充,以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需求。依托优质教育平台,架构新的在线课程教学环境。使在线课程成为更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技能、优化教学效果的推进器[3]。在课程整体框架下,由宏观架构到微观操作层面展开,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信息化共享手段自主学习,使得学习目标和方式多样化。已开发出品质管理线上课程体系框架如图2所示,模块化的设计以体现应用性的理念和实践作用。汇聚多种教学资源(视频、文档、动画等),突出课程特色,经典案例众多,图文并茂,师生在线讨论互动互通,教学相长。

图2 品质管理线上课程体系框架

(三)课程实施与评价

在2020年上半年课程团队推出品质管理第一期在线课程,开放给本校2019级质检试点班同学,经过课程整学期运行对学生学情及学习习惯进一步掌握,可观察到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能力显著提升,课余时段(下午四点以后)主动开展线上学习(图3),综合素养成长效应明显。线上平台可对课程成绩实现在线统计与分析(图4),增强学生对课程知识元素的获得感与求知欲。学生普遍反映适应在线课程内容编排与环节设置,学习信心与动机增强,且在线课程资源可随时复看,利于回顾与复习。学习成效形成闭环,实时反馈至学生端,学习过程更容易形成自我激励,良性循环。

图3 线上课程学生学习次数与时段统计

图4 线上课程成绩统计

三、结束语

将教学知识和职业技能要求紧密结合,高职院校注重职业特色教学和职业精神塑造,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同时融入综合质量知识教育背景对建设质量强国意义深远。探索将品质管理常态课程有效“移植”到网络环境中,适应“互联网+”背景下的新时期教育生态,打造课堂教学与在线课程的无缝衔接,深化信息化在教学中的落地实践,找准品质管理课程定位,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更新升级教学手段及方式,可建立信息环境下师生互通的高效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信息化质量课程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月“睹”教育信息化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睡个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