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中小学生校园暴力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2021-07-05倪圆圆李虹彦宫丽敏

山西青年 2021年12期
关键词:聚类暴力论文

倪圆圆 李虹彦 宫丽敏 殷 欣

(1.长治医学院,山西 长治 046000;2.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3.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附属中学,内蒙古 满洲里 021400)

校园暴力严重危害着家庭幸福、校园安全以及社会稳定,近几年随着校园暴力网络曝光率的增加,已经受到各界人士的热切关注[1]。关于校园暴力的概念,学者们尚未达成统一的共识,姚建龙将其定义为“发生在中小学幼儿园及其合理辐射地域,学生、教师或校外侵入人员故意侵害师生人身以及学校和师生财产,破坏学校教学管理秩序的行为”。校园暴力事件主要发生在中小学生群体中,2015年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高达1/3的中小学生受到不同程度的校园暴力[2-3]。并且男生中欺凌者与被欺凌者均为女生的二倍[4]。2016年11月1日,教育部、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九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要求通过加强教育预防、依法惩戒和综合治理,从而切实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5]。目前,我国有关学者对校园欺凌行为特征、成因、预防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研究[6-7],但对国内中小学生校园暴力问题研究情况的系统分析尚待深入。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我国中小学生校园暴力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旨在系统地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热点。

一、数据来源

以1990-2020年CNKI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的校园暴力相关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具体的检索策略为:①主题(SU)=“校园暴力”或“校园欺凌”或“校园凌霸”或“校园欺负”;②主题(SU)=“小学”或“初中”或“中学”或“中、小学”或“中小学”或“高中”或“青少年”或“未成年”;布尔逻辑关系选择 “和”(AND),即①AND②。第一篇校园暴力文献发表于1990年,故本文的检索时间限制为1990年01月01日至2020年06月01日,共检索到1135篇相关文献,排除报纸、硕士论文、会议论文等,最终获得期刊文献897篇。

二、研究方法

将期刊文献以Note First格式导出至txt纯文本文档;再将纯文本文件导入到崔雷教授等研发的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 2.0)进行信息提取,提取内容包括文献发表时间、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等,并形成高频关键词的词篇矩阵;将生成的词篇矩阵运用图形聚类工具包Gcluto1.0进行聚类分析。聚类方法选择重复二分法、相似性计算采用余弦相似函数、聚类判别函数为I2,从而得到可视化矩阵和山峰图。由此可以分析我国中小学生校园暴力研究的现状及研究热点。

三、结果与分析

(一)中小学生校园暴力文献年度分布

本研究对中国知网进行限定条件检索,文献的时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发展速度[8]。由图1可知,中小学生校园暴力研究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其中1990-2007年校园暴力事件研究发展缓慢,2008年以后呈现波浪式增长趋势,2016年呈现井喷式增长状态,增长率达156%。1990-2007年发表文献177篇,占总文献量的19.73%;2008-2017年发表文献720篇,占总文献量的80.27%。

图1 我国中小学生校园暴力相关文献的年度分布折线图

(二)中小学生校园暴力研究机构及其合作情况

使用BICOMB2.0对897篇期刊文献的发文机构信息进行提取,了解我国校园暴力研究的主要研究机构。经统计,我国发表中小学生校园暴力文章所涉及的研究机构包括大学、学院、中学、小学、检察院、青少年研究所、卫生部门等共536个,其中排前三位的研究机构分别为大学共298个占总体的55.59%;中学共103个占总体19.21%;小学共31个占总体的5.83%。由此可见,中小学生校园暴力研究机构主要由各级教育系统构成,且主要是各地区知名高校,进行内容分析发现,高校中教育科学研究院、政法学院、党委宣传部及青少年问题研究等部门尤为活跃。各科研机构发表论文数量以1篇居多,其中有451个研究机构仅发表1篇论文,占整体的83.51%。根据二八定律可知,发表论文数量在2篇以上的85个科研机构为本领域的热点及核心研究机构。发表论文数量大于5篇的高发文单位如图2所示。

表1 我国1990-2017年发表中小学生校园暴力论文3篇以上的作者

图2 中小学生校园暴力研究的高发文单位情况

为了解各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情况,截取出现频次大于两次的核心机构,形成作者单位共现矩阵,将矩阵导入Ucinet6进行文件格式转换,并使用社会网络和可视化分析软件NetDraw生成研究机构合作图谱,如图3所示。其中节点为单位名称,节点越大表示发表的文献量越多;连线表示两个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次数,连线越粗两个研究机构之间合作次数越多。由图3可知,研究机构之间连线较少,尚未形成纵横联系,仅20个单位存在合作关系。由此可见,虽然近几年关于中小学生校园暴力研究呈现迅猛增长趋势,但机构之间的合作情况不够理想,各个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可能会导致同一问题反复研究以及同一问题研究不深入等情况。

图3 研究机构之间合作的可视化社会网络图

(三)中小学生校园暴力研究的作者情况

根据BICOMB2.0对作者进行统计,并排除同名不同机构的作者,共有767位第一作者,其中发表1篇论文的作者共767位,占作者总数的88.77%;发表2篇论文的作者共39位,占4.51%;发表3-4篇论文的作者仅6位。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的发表论文数量必须满足相应条件,即发文数量m=0.749*nMax(nMax指最大发文量)。统计显示nMax为4,计算得出m为2.996。因此,本文将发表论文数量3篇以上的作者设定为核心作者群,详见表1。统计得到核心作者群共6人,发表论文16篇,占所有作者的0.69%,占论文总数的1.85%,与普赖斯规定的“10%的作者和50%的发文量”的标准有一定的差距。可见,目前关于校园暴力研究的核心作者尚未形成,多数学者仅发表1篇论文,缺乏持续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

表2 我国1990-2017年发表中小学生校园暴力论文高频关键词

(四)中小学生校园暴力研究高频关键词的双向聚类分析

运用Bicomb2.0对相关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计量,统计得到5232个有效关键词。根据H指数法确定高频关键词,最终确定19个词频大于等于19的高频关键词,如表2所示。

使用Bicomb2.0软件生成高频词词篇矩阵,导入Gcluto1.0软件进行双向聚类,聚类结果包括可视化矩阵和山峰图。可视化矩阵的聚类方法选择Repeated Bisection(重复二分法),相似函数选择cosin,默认聚类为10类,左侧为高频词的行聚类树,上侧为相关文章的列聚类树,中间的粉色部分表示关键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次,颜色越深表示出现的次数越多。白色表示出现次数为零次,黑色的水平线将各类分开。由图4可知最佳聚类为5类。

图4 中小学生校园暴力高频关键词双向聚类结果

进一步形成可视化山峰图,如图5所示。山峰的体积与聚类内所包含的高频词的个数成正比;峰顶的颜色与聚类内部的偏差有关,颜色越深表明类内对象之间的相似度越高,相异度越低[9]。由图5可知,0类山峰的体积最小,说明该类所包含的文献量较少;颜色较深说明类内文献研究的主题较为一致,代表文献为《日本社会的欺凌问题——以初中生为中心》,该类内容主要为中学生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及特征分析。1类山峰的体积较大,说明该类所包含的文献量较多;封顶颜色与2类和4类一致,颜色最深说明这三类类内研究主题高度一致;代表文献为《我国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研究》,该类内容主要为分析中小学生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基于此提出校园暴力的预防措施,例如设立校园警察、进出入校园人员需佩戴标识等。2类和3类山峰的体积大致相等,说明两类包含的文献量一致;2类代表文献为《学校加强法治教育的途径和方式》,该类的主要内容为对中小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开展学生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两个方面预防和管理校园暴力。3类体积较大,说明包含文献量较多;封顶颜色较浅,说明研究主题比较分散;代表文献为《情·理·法:校园暴力的“规制之道”》,该类主要内容为校园暴力的预防、加强校园暴力的法制教育、家庭教育及德育教育、校园暴力与未成年犯罪关系等。4类体积较大,说明包含文献量较多,代表文献为《校园暴力为何频发》,该类的主要内容为通过具体案例对中小学生校园暴力频发原因及如何避免的深度思考。

图5 我国中小学生校园暴力研究热点山峰图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根据上述多维分析结果,本文关于中小学生校园暴力研究的结论与展望如下:

第一,文献数量的变化可以显示出某一领域或学科发展和变化,大致揭示学科发展的某些特点和规律[10]。从时间上看,文献整体呈现稳定增长趋势。20世纪早期,我国中小学校园暴力研究并未得到广泛关注,近三年文献量显著增长,2016年呈现井喷式增长。这可能于2014年-2016年我国中小学生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网络曝光率高,使社会各界意识到校园暴力对社会和谐、家庭幸福、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的危害有关。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学生校园暴力研究逐渐受到重视,但发展尚不稳定,当前尚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

第二,从研究机构上看,中小学校园暴力研究的机构包括学校、检察院、研究所、卫生部门等多个部门,可见校园暴力事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这有利于从多方面多视角分析校园暴力成因、完善校园暴力预防和管理措施。但是,各个机构之间各自为营,很少开展相互合作,因此目前尚未形成中小学生校园暴力研究的学术团体,不利于学者对中小学生校园暴力进行深入的研究。校园暴力问题的出现是家庭、学校、社会等多重因素导致[11]。相对于美国、日本、挪威等国家对校园暴力都有相关的立法,而我国相关法律不足,政府部门应加强有关法律的建设[12]。同时非政府部门也可发挥重大的作用。例如美国司法界于1996成立了一个非政府组织,该组织由警察局长、县司法警长、检察官、司法部部长、执法官以及暴力幸存者等五千多人组成,通过在青少年从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的教育来预防校园暴力的产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3]。今后应着力于巩固各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多学科合作模式,加强不同机构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建立完善的校园暴力预防及干预措施,从而降低校园暴力的发生率。

第三,从作者看,发表3篇以上的作者仅6人,所占比例低于作者总数的1%,绝大多数的作者仅发表1篇文章,可知中小学校园暴力研究缺乏高产作者,且尚未形成核心作者,这与校园暴力近几年才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多数学者尚未对该领域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有关。对此,建议有关学者应开展系统的干预措施,如开展学前儿童的家庭和社区的教育项目[14]、理性情绪行为疗法项目[15]等。同时建议国家、政府及学校有关机构设立校园暴力问题相关的科研项目,从而鼓励有关学者对中小学校园暴力问题进行持续地跟踪和科学研究。

第四,从研究内容上看,通过对高频关键词的双向聚类分析及山峰图所显示的内容可知,当前中小学生校园暴力相关研究的热点包括校园暴力原因及特点分析、校园暴力的预防以及各种干预措施的研究。双向聚类为5类,其中0类和4类均为原因分析,1类也是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且这三类山峰体积较大,说明相关研究较多,可见目前中小学生校园暴力研究主要是校园暴力的特点及发生校园暴力的原因分析;而校园暴力的预防、干预措施、干预后效果评价研究相对较少,研究的主题分散。并且理论性的研究较多,实证性的研究较少。未来应加强实证性的研究,通过在中小学校园开展随机对照试验,评价干预效果,从而更好地预防校园暴力的形成。

猜你喜欢

聚类暴力论文
一种傅里叶域海量数据高速谱聚类方法
反性别暴力
第二章 暴力原则
一种改进K-means聚类的近邻传播最大最小距离算法
AR-Grams:一种应用于网络舆情热点发现的文本聚类方法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暴力的班长
基于Spark平台的K-means聚类算法改进及并行化实现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