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导向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创新

2021-06-23王婧方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思政

王婧方

[摘  要]大学英语是高校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公共基础课程,具有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大学英语在教学内容上应有机融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国家的发展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以培养能用外语传播中国故事的优秀人才。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进行如下创新:提升教师素质、丰富课程体系、完善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推动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特色  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教学  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大学》中记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自古高等教育就肩负着培养人才、塑造学生价值观和品格的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要求各门课程都发挥育人功能,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发挥导向性、指引性作用,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大学英语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授课时间长,受众广,是联系中西方文化的桥梁,具有重要的课程思政价值。大学英语教学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心田,引导他们铸就信仰、锤炼品格,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以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本文探究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以期通过教学创新更好地应对教育理念的革新。

课程思政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体现

课程思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观。它不是某门具体的课程,而是一种理念,是寓价值观于知识传授之中的隐性思政。课程思政要求大学英语教学要善于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在教学素材中融入中国的新变化、新发展、新成就、新理念,引导青年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了解中国的国情、党情、民情,使其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1.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党的方针政策

英语是中国对外宣传和开展外交工作的重要语言之一,能反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因而英语课程具有天然的思政元素。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英文时政、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两会政策等英文材料,开展英语翻译练习活动,可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了解党和国家最新的方针政策,自觉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教师还可引导当代大学生发挥外语优势,通过阅读具有时代性、思想理论价值的书籍,如英文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更好地了解中国制度,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观指引。

2.大学英语教学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的发展变化

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还应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作为教学素材融入课堂,引入中国的新科技、新变化、新发展、新理念,让学生学会用外语讲中国故事,通过了解中国国情,关注社会现实和时代性问题,培养其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首先,大学英语的听力训练可以展示中国的科技成果,如引入北斗卫星导航、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成功发射等英文新闻。这些听力材料标志着中国在自主研发、科技成就方面所取得的突破,已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会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其次,大学英语的阅读材料可选择反映中国社会变化的议题,如脱贫攻坚战、支教、农村建设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将中国绿色发展的新理念设为命题作文,引导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进行思考。古人云“文以载道”,语言学习的材料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对此,教师要精心筛选出既能育才又能育德的语料,要整合、凝练出能提升学生思想品德的素材。

3.大学英语教学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言承载历史,传承经典。大学英语教学应鼓励学生阅读英译版中国经典名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英语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导向,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形象和精神的塑造”。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立足学科特色,加强对大学生英语翻译技能的培养,鼓励学生感悟中国经典名著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促进中华优秀文化向海外传播。

高校可开设全英文系列的中国文化经典导读,课程内容包括《国学经典小故事》《孙子兵法》,以及张培基的《英译中国当代散文选》等,通过英文阅读这一方式,使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古典名著隽永的语言、富含哲理的小故事,都像涓涓细流,润物细无声般滋润着当代青年学生的心田,陶冶着他们的情操。中国古典名著的英文学习有利于当代青年正确对待历史和传统,培养文化自信。在全球化背景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我们只有采取批判性思维,才能意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能不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英语教学偏向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品格和价值观的塑造

在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容易偏向知识能力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格、品格的培养。2020年出版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规定,大学英语教学应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应是情感价值塑造、传授知识、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有机融合。大学英语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有意识地增加课程思政元素,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能熟练掌握英语语言技能、服务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

2.大学英语教学注重应试教育,教学目的功利化

目前,部分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这会导致英语学习的动机过于功利化,不利于真正實现大学英语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国际视野的目标。大学英语教学不应成为高中课堂的延续,一味强调语法、词汇等知识的机械记忆,或者只重视英语听说读写的训练,而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要求,启发学生的心智,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使其更加了解世界,成为具有国际化视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为了更好地适应课程思政要求和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发展,实现大学英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大学英语教学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尝试性创新。

1.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

“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离不开一流师资”,为落实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的政治素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穷的,会对学生的人格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響。大学英语教师由于所授课程的特殊性,多使用英文教材,更容易接触到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更便于了解国外新闻媒体的信息,因此,高校英语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广大教师提出的六点要求,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应提高思想觉悟,增强政治意识,加深理论素养,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面对外界良莠不齐的信息,大学英语教师要批判性地看待西方文化,始终保持鉴别力和判断力,辩证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最后,学校可通过开展教师培训、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专题培训等途径来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理论素养高、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2.丰富课程体系

为贯彻课程思政理念,大学英语应丰富课程体系构建。高校不能仅开设英语必修课,还应开设模块课、选修课,通过多元课程的选择,为学生提供宽广的国际视野。目前,大学英语对大一、大二的学生开设,前三个学期为英语必修课程,第四学期为模块课程,例如外国报刊选读、口语交际、跨文化交际、美国社会与文化、影视赏析等。模块课程在满足本科英语教学和大学英语四六级应试需求之外,还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对多元文化的理解。高校可以开设全英文的中国文化系列课程,如中外人文经典导读,通过中外文化的对比,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同时,高校还可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文系列讲座,如给学生讲述我国茶艺、书法、绘画中的特色文化,以利于大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总而言之,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还是一门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

3.完善教材内容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大学英语教学应以教材为重点,落实课程思政要求。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多使用外国原版英文教材,课文来自于国外作家的小说或主流新闻媒体。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部分作者的价值观可能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符。对此,高校在选用教材时要严格审核、有所取舍。其次,教师要挖掘原版教材中的思政元素,用中西文化对比的手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比如讲到“美国梦”这一课时,可引导学生将“美国梦”与“中国梦”对比,使学生进一步坚定中国道路自信。

4.创新教学手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在新媒体时代,教师要创新教学手段,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智慧教室、雨课堂等新媒体手段,促进思政教学方式与时俱进。第一,教师可以利用线上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符合课程思政要求的“金课”,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限制,为课程思政加入信息技术元素,打造翻转课堂。第二,教师可以通过录制慕课、SPOC、微课等,将思政课程作为公开的网络教学资源,构建跨校的课程思政资源库。第三,教师可以利用雨课堂、手机app、微信公众平台等移动平台,通过故事、游戏、抢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加思政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总之,教师要利用科学先进、丰富多样的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融入英语课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结  语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目前,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开展课程建设,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着力点。高校应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通过教学理念和课程建设体系的创新,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从提升教师政治意识、丰富课程体系、完善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手段等方面,培养具有爱国精神、服务于国家建设的拔尖人才,加快“双一流”建设,为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l.

[2]崔国鑫.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思考与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10):37-42.

[3]姜智彬.“多语种+”:课程思政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的内涵、路径与成效[J].外语电化教学,2020(4):18-21.

[4]叶俊,盘华.“四个自信”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的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0):45-49.

[5]张中载.外语教育中的功用主义和人文主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6):453-457.

[6]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  陕西西安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翻转课堂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