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具有海洋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

2021-06-21王磊甘秋莹彭旭钢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14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思政

王磊 甘秋莹 彭旭钢

[摘 要]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如何实施课程思政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介绍了海洋科学专业课程开展的具有海洋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并着重结合“海洋气象学”课程阐述了具有海洋特色的课程思政元素在海洋科学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融入。在课程教学中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经典语录、我国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和丰硕成果、国防建设与海洋权益维护、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文化交融与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科学家与科研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向上的做人品格和生活态度等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积极建设海洋科学专业课程思政素材资源库。遵循专业课程“思政寓课程,课程融思政”的教学理念,在课程专业知识学习中自然地融入价值观层面的海洋精神指引。

[关键词] 课程思政;海洋科学;海洋特色;海洋气象学;课程改革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广东海洋大学专业核心课培育项目“海洋、大气与全球变化课程建设”(571119032);2017年度广东海洋大学博士启动项目“大西洋影响太平洋准两年周期变化的海气相互作用过程研究”(R17051);2018年度广东海洋大学科研经费配套项目“南海海域热带云团发展机理研究”(P16100)

[作者简介] 王 磊(1979—),男,山东菏泽人,博士,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气象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研究;甘秋莹(1997—),女,广东茂名人,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气象学院2020级物理海洋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彭旭钢(1995—),男,广东英德人,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气象学院2019级物理海洋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

[中图分类号] G6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4-0125-04   [收稿日期] 2021-02-09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为新时代的高等学校专业课程提出了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明了大学各类课程和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与协同建设的根本方向。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融入价值观层面的精神指引,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引领教育回归“初心”和“使命”,课程思政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教人“真、善、美”的统一、“传道、授业、解惑”的统一,是教学的“灵魂”。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如何实施课程思政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焦点[2-5]。本文将以“海洋气象学”课程为例介绍海洋科学专业课程开展的具有海洋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

一、具有海洋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简介

海洋科学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理科专业,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伴随着对海洋重视程度的提升而逐渐受到更多的重视[6]。在海洋科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海洋科学专业的特点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也是需要不断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渐确定了开展具有海洋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的主题和思路。结合海洋科学专业课程的特点,在海洋科学专业的课程教学中积极开展了具有海洋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以课程思政为突破口,用“海洋精神”滋养学生思政教育,为思政教育注入“海洋基因”,培养学生“向海图强,建设海洋强国”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增强学生的“海洋使命”担当。遵循专业课程“思政寓课程,课程融思政”的教学理念,在课程专业知识学习中自然地融入价值观层面的海洋精神指引。

二、“海洋气象学”课程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海洋气象学”课程是为海洋科学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课程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掌握海洋气象学的基础知识[7]。课堂上通过视频、图片、文字、讲授等多种方式“渗透”思政元素的融入点,达到课程与思政有机融合的目标。在“海洋气象学”课程教学中积极融入具有海洋特色的课程思政元素。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经典语录

在讲授“海洋气象学”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的专业知识的时候,通过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经典语录让学生了解研究海洋的重要性。面对这一汪湛蓝海水,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關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从“让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改观”,到“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研”,再到“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海军”;从强调“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到要求“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再到提出“海洋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习近平总书记为深耕蓝色国土指明方向。在教学中积极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海洋精神”感染和激励学生,使同学们认识到肩负海洋强国建设的重任和坚定为海洋强国而努力读书的信念。在认识到研究海洋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学海爱海,不断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

(二)我国海洋科学技术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

在讲授海流与海浪、气象卫星、台风、数值天气预报等专业知识点的时候,介绍了我国以“雪龙”“蛟龙”为代表的极地、深海事业取得的丰硕成果,“蓝鲸1号”钻井平台、“天鲲号”疏浚重器、“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突破万米海深等聚焦世界目光的科技成就,以及我国在海洋仪器和观测、海洋卫星遥感技术、海洋环流观测计划、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业务数值天气预报系统GRAPES、无人机台风综合观测试验等方面的科技进展。这些海洋科技成就和发展彰显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创新劲头和自信风采,激发了学生自强不息的民族责任和家国情怀,让学生在了解海洋科技发展前沿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我们国家海洋科技水平突飞猛进的强劲势头和在国际上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三)全球气候变化应对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在讲授海洋与气候变化章节内容的时候,积极引导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全球环境问题、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热点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利雅得峰会“守护地球”主题边会上致辞,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应对气候环境领域挑战,守护好这颗蓝色星球。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指出,我国在过去五年中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在全球性问题方面,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在保护珊瑚礁、应对海洋塑料垃圾等领域积极打造更牢固的全球海洋生态安全屏障。

(四)海洋文化交融与海洋命运共同体構建

在讲授海洋环流相关内容的时候,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介绍国家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过程中给沿线国家带来的发展与机遇,撒播了友谊和互助的种子,促进了人类社会发展,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财富。引导学生认识海洋在文化交融与命运共同体构建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国防建设与海洋权益维护

在讲授海洋内波相关知识点的时候,通过海洋内波等过程影响军事与国防建设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和掌握海洋科技知识对国防建设的重要性,积极引导学生对维护海洋权益等方面问题的关注。

(六)科学家与科研精神

在讲授我国海洋气象学的学科发展历史的时候,介绍了老一辈科学家赫崇本、王彬华、叶笃正等事迹,让同学们深刻感受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爱国、创新、求实、奉献、育人的科学家精神,以及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勇攀高峰、追求真理的科研精神。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自觉践行、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子需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在教学中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激发学生自强自信的创新精神和执着坚持、吃苦耐劳的科研精神,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课堂教学的课间休息时间,引入了海洋气象诗词,增强学生对海洋气象专业知识的兴趣。注重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精神指引。在古诗词中,有很多包含海洋气象元素内容的优秀诗词。从这些诗词当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包含与课程专业知识相关的海洋气象元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够接受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和中华传统,富有中国心、充满中国味、饱含中国情。

(八)积极向上的做人品格和生活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关爱学生成长,在课下与同学谈心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将积极向上的做人品格和生活态度传授给学生,把健康的人格教育和培养融入春风化雨般的教学过程当中。专业课中很多的概念和理论知识点都蕴含着深刻和丰富的人生哲理,这些与知识点相结合的人生哲理能让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多一些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目标,坚守“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教育情怀,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爱拉近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坚持“待校如家,爱生如子”的理念,遵循“以心润心,以心暖心,以心育心”的心理育人体系,精心培育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在心与心的交流过程中,用教师伟大的灵魂去感染更多的灵魂,引导学生积极阳光,在润物无声、化育无形的过程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通过以上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过程的融入,实现了专业课程“思政寓课程,课程融思政”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海洋特色,使学生在“润物无声”的课程专业知识学习中融入了价值观层面的海洋精神指引。

三、结语

本文结合“海洋气象学”课程阐述了具有海洋特色的课程思政元素在海洋科学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融入。以课程思政为突破口,用“海洋精神”滋养学生思政教育,为思政教育注入“海洋基因”,在课程专业知识学习中自然地融入价值观层面的海洋精神指引。

在今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计划进一步加强教师“手拉手”备课机制,继续推进海洋科学专业课程思政素材资源库的建设;进一步思考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明确每门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及思政元素的融入点;把现实生活中大量实际而生动的实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丰富多彩;注重课程与思政无缝衔接和巧妙融合,既要丰富课堂内容,又要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育人质量;注重把传统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心得分享与教学经验交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进一步推进具有海洋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从而可以在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更好地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点[EB/OL].(2016-12-09)[2021-02-01].http://news.cctv.com/2016/12/

09/ARTIpLqQSZCLXX17PuXFYw3J161209.shtml.

[2]苏明,陈省平,刘亚婷.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推荐课程育人——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1(1):1-4.

[3]姜胜超,徐博,孙雷.“波浪理论及其工程应用”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研究[J].高教学刊,2020(29):11-14.

[4]王虎,张学峰,邓增安,等.海洋地质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0(26):118-121.

[5]于潭,胡松,魏永亮,等.海洋类专业“课程思政”设计思路的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7):86-87.

[6]冯士笮,李凤岐,顾玉翘.海洋科学发展对教育改革的需要[J].中国地质教育,2001(2):6-11.

[7]王磊,彭旭鋼,陈柏洋.“海洋气象学”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高教学刊,2020(29):98-101.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Marine Characteristics: Taking the Course of Marine Meteorology as an Example

WANG Lei, GAN Qiu-ying, PENG Xu-gang

(College of Ocean and Meteorology,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88, China)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and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How to implemen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marine science professional courses with marine characteristics, and focuses on the course of Marine Meteorology to explai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with marine characteristics into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marine science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the follow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re naturally integrated into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cluding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classic quotations on building a powerful marine country, the history and fruitful achiev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and the maintenance of maritime rights and interests, the construction of marin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marine 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munity of marine destiny, the spirit of scientist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ositive personality and life attitude. In the meantime, we actively build up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aterial database for marine science courses. Following the teaching philosoph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reflected and integrated in the courses" in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the marine spirit guidance at the value level is naturally incorporated into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learning.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rine science; marine characteristics; Marine Meteorology; curriculum reform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