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物医学类“生物化学”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探索

2021-06-21王江万博陈宇褚贝贝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14期
关键词:教学探索生物化学课程思政

王江 万博 陈宇 褚贝贝

[摘 要] 动物医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在公共卫生事业、社会预防医学、食品卫生、环境保护和医药工业等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大学教育中,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具备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的动物医学人才是时代所需。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的专业基础课,在生物化学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更好地发挥了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协同效应,有助于实现高等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高级专门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 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大项目“探索‘一带一路科教合作新途径 破解研究生培养量与质协同发展瓶颈”(2019SJGLX006Y);2020年度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一般项目“动物医学教学中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2019SJGLX225)

[作者简介] 王 江(1982—),男,陕西蒲城人,博士,河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动物生物化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4-0085-04    [收稿日期] 2021-01-07

当新型冠状病毒、禽流感、非洲猪瘟和食品安全等事件来袭时,动物医学工作者们逆势而行,奋战在发病现场、工厂、科研院所、实验室和各级政府部门,为迅速控制疫情、找到有效防控手段、消除群众恐慌、保障食物安全、保护亿万牲畜和人类健康默默贡献着力量。高等农业院校培养的动物医学工作者以动物为工作对象,以守护生命健康为目标。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要培养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更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为国家的动物医学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生物化学”是关于生命的化学,是一门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生命现象、阐释生命现象化学本质的科学。生物化学是医学和农业类高校开设范围最广、课时占比最大的专业基础课程,是联系分子生物学、细胞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等专业课的桥梁。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对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进行深入研究,为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坚实基础。将思政元素[1]融入“生物化学”课程,通过科学史和科学家的故事渗透唯物辩证理论,不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医学精神,培养更加契合时代要求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

一、动物医学类生物化学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指出:“对一个人的评价,不可视其财富出身,更不可视其学问的高下,而是要看他真实的品德。”具有专业知识的高学历人才,如果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反而利用知识成为他们非法谋取名利的工具,那么他们具有的知识越丰富,能力越强,对社会的危害越严重,社会影响越恶劣。2013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林森浩将其实验中所用的剧毒化合物“二甲基亚硝酸胺”投入其室友黄洋的饮用水中,导致黄洋經抢救无效死亡[2]。2017年,武汉某著名高校副教授张奇恩利用其有机化学的专业知识,开公司制造新型毒品“3,4-亚甲二氧基甲卡西酮”销往国外,最终被警方查获。

这些引发社会广泛争议事件的行为人,专业知识可谓非常丰富,但他们却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突破道德、人类伦理和法律的底线,从事危害生命和社会的行为。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使得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出现了割裂。因此,在今后的课程传授中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生物化学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实现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中国动物医学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二、动物医学类生物化学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实践途径

生物化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自然科学,要求在课程传授过程中保证其科学性、严谨性和逻辑性。而“课程思政”是思政教育领域的一个新理念,科学性是其生命力的根本保证。如何在保证生物化学专业性的同时,科学地融入思政教育元素,需要教师强化思政理念,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科研兴趣、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一)明确教师职责,强化思政理念

大学是学生们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大学中充满了各种新事物和新思想的碰撞,如果不及时加以正确引导,部分学生很容易产生一些错误思想。教师是学生崇拜和模仿的对象,是课程思政实施和推进的关键。作为生物化学专业课教师,要坚持言传身教,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的理想信念、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仁爱之心为学生做好行为示范和思想引导。“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师生的关系才能和谐,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

打铁先得自身硬。扎实的业务基础是专业课教师完成本职工作的必要保证。生物化学和医药领域的快速发展要求生物化学教师拓宽学科视野,把握研究动态,能够用最新的专业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世界的最新变化,同时积极关注专业、发展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发掘其中的思政元素,让思政教育元素的融入更具巧妙性、专业性和时代性。思政元素的引入,有利于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此外,我们的授课对象主要是动物医学专业相关的学生,他们是未来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于我国职业兽医和官方兽医管理体制的卓越兽医师,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动物健康、环境健康、健康人类”的人才储备。因此,专业教师更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在课堂坚守专业定位,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深化“三全育人”,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动物医学人才。

(二)教学过程中融入文化自信教育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领头学科,由生物化学衍生出了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工程、微生物学等众多与生命科学相关的学科。其中,生物化学处于核心地位,生命科学方向研究生入学考试都把生物化学列为必考科目,生物化学的知识点多、概念多、难点多、重点多,学习的对象如蛋白质和核酸等均在分子层面,所涉及的代谢反应相互交叉,课程内容极为抽象。学生很难在整个课程中都保持饱满精神,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状态,每节课准备与课程相关的思政教育性质的科研案例以便调节课堂氛围。

生物化学起源于18世纪中晚期,发展于19世纪,是在近代化学和生理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故最初称为“生理化学”,在20世纪初期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并由此而得以迅猛、蓬勃发展。在生物化学绪论中,通过对生物化学历史的讲述,向学生们介绍早在夏禹时期我们的华夏祖先已能用曲(即酶)作“媒”,催化谷物中的淀粉转化为酒;在《周礼》中有造酱、制饴的记载;《伤寒论》中第一次在栀子豆豉汤中出现豆豉,作为健胃剂;《内经素问》中有关于糖营养价值的记载,并介绍了完全膳食必备的条件;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录了上千种药物及其药性。使学生了解我国源远流长文化和先辈的智慧,引以为豪。

1929年,我国著名生物化学家吴宪提出蛋白质变性学说,对于研究蛋白质大分子的高级结构有重要价值;1965年,我国科学家王应睐和邹承鲁首次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1981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76个核苷酸的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与天然分子完全相同,并具有生物活性的核酸大分子,标志着中国在该领域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当代,我国科学家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中国作为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对人类基因组的3号染色体短臂上约3000万个碱基对成功进行测序。通过对这些生物化学发展史的学习,学生们建立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它是属于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学者属于祖国。只有通过这些點滴的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元素的融入,才能培养出对祖国文化自信,热爱祖国,愿意为祖国伟大复兴事业贡献力量的动物医学人才和科学家。

(三)教学过程中融入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教育

生物化学课堂,除了讲授专业知识,也是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规范最好的宣讲台。在蛋白质的结构和营养教学中,介绍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因为人为加入三聚氰胺,导致全国累计报告因食用问题奶粉导致泌尿系统出现异常的患儿共29.40万人。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可以提高蛋白质检测值,人如果长期摄入会导致人体泌尿系统膀胱、肾结石,并可诱发膀胱癌;无独有偶,安徽阜阳的大头娃娃,由无良商人用淀粉、蔗糖等价格低廉的食品原料全部或部分替代乳粉,再用奶香精等添加剂进行调香调味,制造出劣质奶粉,婴儿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蛋白质、脂肪及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远低于国家相关标准,长期食用这种劣质奶粉会导致婴幼儿营养不良、生长停滞、免疫力下降,进而并发多种疾病甚至死亡;广西来宾的男童因在乡卫生院注射了假狂犬疫苗,病发致死。这些案例的学习让学生明白职业道德与素养、专业技能在工作中的重要性,从而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提高学生的德育意识。

在DNA双螺旋结构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DNA双螺旋结构的阐明,是20世纪最重大的自然科学成果之一。沃森和克里克双螺旋模型的建立,揭开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序幕。也因为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沃森被誉为“DNA之父”,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并担任世界著名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冷泉港实验室的主任。毫无疑问,沃森的科研能力是顶尖的。但是,沃森却多次发表“种族智力论”和“基因差异论”被认为是种族歧视而遭到强烈抵制。他曾经领导和工作过的冷泉港实验室谴责其言论是在“滥用科学为偏见背书”,宣布剥夺其荣誉头衔。此外,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CCR5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健康诞生,宣称她们出生后能抵抗艾滋病病毒HIV。这一消息的发布,马上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轩然大波和整个学术圈的谴责,并以负面新闻登上了Nature杂志2018的十大科技进展。但这项进展,违反了2003年科技部和卫计委联合颁布的《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违背了最基本的科学伦理和研究规范。上述两个著名事件都触碰了人类的伦理底线。这些案例可以用来警示学生,科研工作者提高科研能力固然重要,但科研工作者更应当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

生物化学教学中还涉及动物实验,如脂肪酸的β氧化实验中使用兔子肝脏作为肝糜制备来源。实验动物为人类的健康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对于生物医学、生物技术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介绍动物伦理[3]。动物伦理就是让动物在康乐状态下生存,其标准包括动物无任何疾病,无行为异常、无心理紧张压抑和痛苦等。在利用动物开展实验的过程中,要尊重实验动物,遵循伦理规范,制止针对实验动物的野蛮行为,采取痛苦最少的方法处置实验动物。教导学生对生命要有敬畏之心,教育学生在未来科研工作中要以一颗仁爱之心开展科学研究。

(四)教学过程中融入安全意识教育

生物化学涉及病毒生命活动的内容。动物医学毕业生今后大多面对动物疾病和人畜共患病。人畜共患病是指人类与人类养殖的禽畜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疾病。目前,全球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给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威胁。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仔细向学生讲解病毒的增殖和传播规律,在实验操作中一丝不苟做好演示实验,强调学生穿好实验服,戴好手套、防护镜,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学生防范意识,传授学生自救方法,杜绝伤害、感染性事故发生。所以,培养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的专业兽医人才队伍,从底层的源头,增强病疾病的防控,才能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兽医基层服务医疗体系。

(五)教學过程中融入科研创新教育

生物化学发展到今天,每一项重要的研究和重大的进展都凝聚了无数科学家曲折的研究经历和不断失败到成功的经验。通过讲述生物化学知识和原理背后科研工作者们如何通过发现问题、提出思路、设计实验、反复论证到最后解决问题的故事,并将其中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担当精神、人文精神、文化自信精神,以及职业道德贯穿到整个课程,对于培养未来动物医学专业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10月,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从1969年开始,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并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在对使用青蒿的唯一参考文献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进行深入挖掘后,她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2年成功提取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这其中的失败和曲折过程世人难以想象,但屠呦呦教授专心科研,耐得住枯燥与寂寞,终于站在科学的巅峰。2019年,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向屠呦呦颁授“共和国勋章”。这样一个带有鲜明创新和不怕失败的故事,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拼搏创新的精神;另一方面也告诉学生,在科研中应具有不怕苦、不怕失败的匠心精神。还有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放弃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从普林斯顿大学归国,从西湖大学校长到身家十多亿的成功创业者。其所带领的科研团队近年来成果众多,他的学生也是优秀的科学家,如颜宁、万蕊雪等。他们的求学史、科研经历都会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课程的热情和对科研的探求,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未来走上科研创新道路的信心。

三、展望

在高等农业院校中,开展生物化学课程思政,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加强动物医学学生的思政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激发学生热爱专业、服务专业的情怀,影响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国家、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动物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17(2):114-119.

[2]王哲,倪铁.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对林森浩恶性投毒行为的犯罪心理学解读[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6(3):72-78.

[3]动物伦理教育在基础医学综合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30(11):1387-1390.

Exploration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Biochemistry Course of Animal Medicine

WANG Jiang, WAN Bo, CHEN Yu, CHU Bei-bei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46, China)

Abstract: Talents trained in animal medicine major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any fields, such as public health, social preventive medicine, food hygien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 university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cultivate animal medicine talents with excellent political quality,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As a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iochemistry course integrated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can not only improve students' subjective initiative in learning, but also give full play to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which is helpful to realize the goal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ultivating all-round developed talents with socialist innovation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Key words: Biochemistry;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exploration

猜你喜欢

教学探索生物化学课程思政
生物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分析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习得性无助感与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研究
PBL教学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教学在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